<p class="ql-block"> 艺术欣赏的定义包括人们的感官接触到艺术作品产生审美愉悦: 是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美术作品我欣赏</b></p> <p class="ql-block"> 《星月夜》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油画,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这幅画中,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整个画面被一股汹涌、动荡的蓝绿色激流所吞噬,旋转、躁动、卷曲的星云使夜空变得异常活跃,脱离现实的景象反映出梵·高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疯狂的幻觉世界。</p><p class="ql-block"> ——七1班 潘梦圆</p> <p class="ql-block"> 《格尔尼卡》的诞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毕加索用图像真实记录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战乱所代表的肮脏的一面,时刻警醒当代人要铭记历史,坚守正义。整幅画没有血腥,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画中元素夸张变形,有很多支离破碎的形象结构,这些形象使用了立体主义的手法,揭露了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暴行。画面中,牛马母亲,士兵以及举灯的妇女等形象相互交织,错综复杂,渲染了混乱的氛围,富有理性且独具魅力的形式,理性的阐述了毕加索渴望追求和平的夙愿,对战争的痛恨。</p><p class="ql-block"> ——七1班 张子欣</p> <p class="ql-block">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该画作主要表现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蒙娜丽莎》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该作品折射出来的女性的深邃与高尚的思想品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p><p class="ql-block"> ——八2班 陈涵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乐器来源我知晓</b></p> <p class="ql-block"> 关于小提琴的出来,说法不一,一是说小提琴是根据意大利古提琴沿革而来的。二是说在古代的埃及有个叫莫可里的人在河边拾到的一个大贝壳里能发出好听的声音。于是就安上弦,用弓子拉,传说这就是原始的小提琴。三是说最早的小提琴出现在阿拉伯,琴的形状像个鸭梨,演奏时像现在拉大提琴似的,演变成现在把小提琴放在左边锁骨上,用左下颚将它夹住演奏。</p><p class="ql-block"> ——八2班 宋晶晶</p> <p class="ql-block"> 古筝起源于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故也称秦筝。早期的古筝,为五弦,筝体为竹制,形式如“筑”。以后筝弦逐渐增加。东汉许慎和清代训诂家朱骏声分别在《说文解字》和《说文通训定声》中有具体说明。唐代赵磷《因话录》中记载:“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p><p class="ql-block"> ——八2班 孔慈</p> <p class="ql-block"> 现代钢琴的直接前身是古钢琴。18世纪初,意大利人巴托罗来欧·克利斯托弗利在羽管键琴上改用了带小槌的键盘机,用特制的鹿皮包裹在上面。这样,在弹奏时就能随意改变小槌的敲击力,从而使钢琴的音量能得到改变,增强了它的表现力。</p><p class="ql-block"> ——八2班 陈依琳</p> <p class="ql-block"> 艺术是人类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文化中的其他门类有着同等地位。人们期望从艺术欣赏中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鼓舞,不是压抑、消极颓废,艺术应该趋向于真善美。通过艺术欣赏给予学生更多的审美陶冶,情感的滋养和崇高理想的精神鼓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