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然而他的传世作品《草书千字文》(即小草千文)在千百年来却是争论不休,特别是清代学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历下笔谭》中记叙:“醉僧所传大、小千文,亦是伪物。” 最大的原因是怀素的绢本小草千文与大草千文在笔性上完全不同,成为了艺术界的一大谜团。然而,近日被黄锦祥发现的怀素《小草千文》真迹就别开生面,不仅在笔法上与怀素一致,且颇有“二王”之风,用笔瘦劲挺拔,通篇古朴恢弘却又神采飞扬,充分地体现了怀素草书的艺术特点,挥洒自如之势令观者无不称绝!在唐朝,草书名冠三甲的只有怀素、张旭和孙过庭,他们的传世作品非常稀少,比起去年拍卖的宋代学者曾巩《局事帖》墨迹更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 该怀素纸本《千字文》笔锋潇洒利落,比《论书帖》还要劲健自然。旧装裱,为唐代经折本,纸张泛黄、有虫蛀。外折封套,内存经贴9页,每页纵26.8厘米,横13.5厘米,现为书画学者黄锦祥所藏。分四或五行书写于玉笺纸上。前页和中页计有藏印五枚,后页散失未果。。。字如指甲般大小,笔墨奔放流畅,变幻莫测,一气贯之蔚为壮观。岳飞之孙岳珂称其草书“笔劲墨妙,传付甚真,尝动天鉴”,是继张旭之后的精品杰作。此作极为珍贵,古有“一字值千金”之说,故又称为《千金帖》,历来为书林所重。现时除了黄锦祥发现的纸本《小草千文》之外,他的传世真迹还有上博珍藏的怀素《苦笋帖》、辽宁博物馆所藏的《论书帖》等。经折装书帖原盛行于唐代中叶,因便于翻阅存放,古时的佛教经典多用此式书写,这正好与怀素高僧生活的年代相符。此帖在古代已被日本书家收藏并作封面题字,历经数代秘不示人,估计在清代期间又再次流入中原 ,如今又从书友手上购回,历时上千年仍保存完好实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 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飘逸自然,正如眼前黄锦祥发现的《小草千文》纸本一样,有着孙过庭《书谱》爽劲之势。五千年来,此等人物更是屈指可数,也就是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孙过庭、颜真卿、张旭、怀素、柳公权、米芾、赵孟頫等寥寥十数人。其中,怀素又以“笔锋多变”的个性在书法史上卓然独树一帜。怀素年幼聪慧、精通诗文。他经常研究书法文学,在快速疾书《大草千文》时,不会把“天地玄黄”中的“天地”二字连在一起写,是因为他清楚天与地从来是分开的;那怕到了慢下来书写《小草千文》的时候,他同样把“天地”二字分开来写,这样也完全符合大自然的天文现象,这一点不得不佩服怀素的惊人智慧!</p> <p class="ql-block"> 如今看到的怀素纸本《小草千字文》真迹,并没有像明代莫如忠所说的“点画变态,漫不经思”那样率意妄为 ,只是当年的他不懂真伪,把平淡无奇的绢本伪作误以为真;又经姚公绶、文徵明父子、严嵩、宋荦、六舟、王文治、何绍基、于右任等诸家藏跋,均胡乱标许沿讹后人。不知素师真品笔法瘦劲圆润,遵承魏晋书风,点画无不精妙!书画鉴定缺不了火眼金晴,正如当年徐邦达推翻了乾隆帝做出的判断一样,为那幅被打入冷宫200年的“假的”《富春山居图》验明正身。徐邦达也曾说过:“鉴定最怕对比。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一比就出来了。”即使有名人题跋也不一定可信!</p> <p class="ql-block"> 唐代学者吕总在《续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宣和书楷》卷十九谓:“怀素草书,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句中所指的怀素又怎么会像台湾收藏的绢本《草书千字文》这样笔墨呆滞、迟疑,多错漏呢?当年姚公绶文徵明等人把赝品误诊为真迹,是他们没有把怀素的笔性和师承关系去弄清楚而闹出笑话!据史料记载,怀素书法初学欧阳询及“二王”,后从张旭弟子邬彤学习草书,始知运笔之法。至使在他的传世作品中多少也有王羲之、王献之的笔法影子。清代安岐《墨缘汇观》说怀素“字字规法右军,不做纵横之势”。况且他一向治学严谨,在经禅之暇,颇喜笔翰,勤学苦练的治学精神是十分惊人的。 怀素善以中锋挥亳,如“骤雨旋风,声势满堂”,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境界,他的草书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李白赞其诗云:“草书天下称独步”。</p> <p class="ql-block">怀素以草书闻名,他的书法多是疾速而书,但怀素却能于通篇飞草之中,极少失误。 可是,台湾的绢本《小草千文》却是屡屡出错,把“闰”字错写成“玉”字,又把“玉”字误写成“王”字,再把“景行维贤”错写成“量行维贤”,当中还兼有补字漏字和重复字;更有甚者,硬是把怀素说成在晚年患了“风痹病”,在他拿笔的时候有疼痛感,致使他把字写差了风格也变了等等来掩饰事实的真相。。。很明显,台湾现存的绢本小草《千字文》只是宋或元的对临摹本,根本临不出怀素的水平,绝非是怀素手迹。清代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说:“《小字千文》乃绢本,字法端谨,不似怀素书。。。予借至斋中最久,犹疑为宋人临本。”可见,他持之观点与黄锦祥是完全一致的。</p> <p class="ql-block">明代著名鉴赏家、收藏家项元汴说:“论书一帖,出规入矩,绝狂怪之形,要其合作处,若契“二王”,无一笔无来源,不知其肘下有神,皆以狂称之,殆亦非心会者。”这里,已清楚地道出怀素笔法有“二王”特征,说明了他还是一位出规入矩的书法大家。唐代时评怀素草书有“惊蛇走虺、骤雨狂风”之势,陆羽也称赞他“草书古势多矣”。从笔迹学的角度看,怀素的书法线条在质地上倾向于瘦细劲健,和他禅修苦寒的美学有很大关系。从这件纸本怀素《草书千字文》墨迹来看,不仅能使我们观赏到他娴熟的笔法和行云施雨、旋笔藏锋的线条之美,同时还能直接感受到作者书写时的内在气质,可谓超神入妙!</p> <p class="ql-block">只有真正见过怀素真迹的人才论之有据,如北宋书学理论家朱长文在《续书断》中称怀素之书为妙品。评其书迹:“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岳珂又以诗贴赞:“鹍鹏徙海,龙蛇起陆,思妙天随,神钟鬼哭,垂露在手,非烟眩目,锦绂琼机,光我韫椟。”怀素生平交游甚广,与盛唐、中唐诸多文化名人都有过不寻常的交往,如李白、戴叔伦、颜真卿、韦陟、钱起、陆羽、窦冀,这些名人对怀素的书法创作都有过诗文赞咏。由于怀素草书精妙绝伦,出神入化,所以历来为收藏家所珍重。仅宋朝御府所收藏的怀素草书就多达百件,只可惜大都已毁于兵灾。据悉,近百年来发现其手迹的更是凤毛麟角!</p> <p class="ql-block">而庆幸的是,学者黄锦祥找到散佚已久的怀素《小草千文》纸本真迹。经过细致的甄别核对,发觉其与《圣母帖》之笔法如出一辙,点画淳雅高古、凝炼静穆,兼有大草绚烂之姿,不禁赞曰:“素僧独步,草圣千秋。神品再现,国之福矣!”并计划将其草书专版专利发行,用标准的范本去启蒙后学,让世人重新认知怀素《草书千字文》的笔法精粹,更好地传承中国特有的书法文化。还原真实的怀素形象,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专家学者一起去研究怀素。因他的书法处处不离魏晋法度,用笔结体总是出规入矩,颇受后世书家瞩目。元代著名书家鲜于枢也指出:“怀素守法,特多古意。”</p> <p class="ql-block">怀素,唐代大书法家。生于公元737年。字藏真,俗姓钱,湖南长沙人。为僧玄奘三藏法师之门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考功郎中钱起的外甥。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刻苦临池,采蕉叶练字,木板为纸,板穿叶尽,秃笔成冢,其后笔走龙蛇,满纸云烟,王公名流也都爱结交这个狂僧。鲁公(颜真卿)亦为之心折,与师旦夕切磋笔法,获益良多。他能赋诗吟句,书法绝妙,为世所珍!与李白、徐浩、邬彤、卢象、陆羽、戴叔伦、苏涣等诸多名人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为后世所崇。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千变万化中法度具备。怀素与张旭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不可企及的高峰。传世书法作品有《自叙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苦笋帖》、《藏真帖》、《圣母帖》、《论书帖》诸帖。唐代诗人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赞其“草书天下称独步”;颜真卿有《怀素上人草书歌序》咏其为“僧中之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