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秋天意义有多大?只有受够酷暑的天气的人,才能体会立秋重要性!</p><p class="ql-block">今年是世界最热的年,地球到处都是热浪滚滚;本来不热的北半球希腊等地,异常热,到处是山火,烧掉大片树林。美国也很热,山火层出不穷。朋友呆的密苏里,异常热。他老呆在有中央空调的屋里不想出来。他感觉是最热的一年。由于有中央空调,屋里常年保持二十几度,还是舒服的。美少见通过环保法案,源于一次著名景点突然爆发洪水,把许多车都淹了。好在没人死亡。国会在仅多一票的情况下通过了环保法。</p><p class="ql-block">朋友叫我过去吃自助,才知道当天是立秋。今年是最热的酷暑,我们被热折磨得死去活来,快吃不消了。每天必须开空调才能入睡。白天也减少活动范围。火辣辣太阳好像顶在头上,汗水像泉水涌出。每天要换三次T衫,洗两次澡。对这不太爱出汗的人来说是少有的情况。那天吃罢午饭等公交车回家,半天不来车,两次都是这样!感觉人都要中暑了!实在坚持不下来,就躲在公交站广告牌后,防止巨热的阳光造成虚脱。不过晚上就来了云,后来又下了雨。天气一下就凉爽了!正是立秋来得正当时!</p><p class="ql-block">夏至是太阳轨迹来到深圳不远的东莞北回归线上空,是最热时的开始;立秋是太阳轨迹离开东莞上空,向南半拉的澳大利亚的的南回归线移动。北京是幸运的,一下就感觉到秋天的凉意。倒霉的是大火炉的中国长江地区。最热的地方是重庆北碚。今年创造最高温度纪录是44度!</p><p class="ql-block">我在重庆呆过四年,最热的时候,除了暑期,还有秋老虎在后等着!当时很少人有电扇,更别提空调了。不知当时人是怎样熬过来的。重庆是山城,许多地方的红岩晚上在把白天日照热量释放出来,感觉天黑了热量不减。那时的农机人也没事,纷纷做躺椅。晚上都扛着躺椅,没有躺椅的拿着凉席,到不远的大操场去乘凉,直到晚上十二点多,甚至一点多才肯回家。一天要洗三四遍凉水澡。自来水早被加热。且不说男同志穿裤头和背心是常态,成年女性也是这样,在傍晚有时就穿裤头和背心出来倒水(那时都是公用厕所和洗手间)——实在是热得受不了了!有一次竟然看到厕所旁屋子阿姨竟然光着身子奔旁边厕所跑去洗澡。而我年轻,上楼是跑着上,她没想到,我也是。十分不好意思。当时也是没办法!在屋里就像在烤箱里。顾不上那麽多了!</p><p class="ql-block">大家几乎都把煤火在做完晚饭后熄灭,不然楼道里实在太热。大多数人家都使用上煤油炉子。那里当年煤油不限制,院里的人又掀起做煤油炉的高潮。当时是七十年代初,也没什么工作干;工农兵大学生还没招生呢。知识分子的才干都放在做躺椅和煤油炉子上来,明天都敲敲打打,俨然像劳动者。烧煤要到很远的北碚去拉。有一次和王处长去,上坡实在太累,我们下坡就冲,然后可以冲上坡。回到家,煤球碎了一半。对国家来说知识分子不务正业也是很大的浪费。父亲动手能力不太好,希望让一个教研室的“张爷爷"帮做一个,他老人家已经快六十岁了,他动手的能力很强。”张爷爷“斩钉截铁”回答,不做煤油炉的奴隶!</p><p class="ql-block">傍晚的时间是属于避暑和大家做在一起聊天的时光。几乎没有任何人在家里,都早早出来占好的地界,躲避闷热!也有极少数人在刻苦呆在家里。比如一民。他抱住手风琴和提琴,在家里不停的练习着。只穿一个裤头,浑身是汗了,不久跑到对面厕所去冲凉再练习!还有一个张教授,每天就是两包烟,在家里看书。他那时自学的是液压学。他现在已经去世。爱人和孩子都移民美国。他坚决不去!他可做在家里呆着,不停抽烟,不停学习看书。他也自学日语和德语。除了本来会的俄语和英语,他会四国语言!有一次买东西排队,他给我讲了液压传动在拖拉机应用的好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对火炉般的地方有深刻印象,所以对生活在那里的人表示同情。昨天查天气预报,重庆还是四十度,是火炉中心。但愿不久,那里凉快一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