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榜罗镇会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1935年9月2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即改编后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或称“北上抗日先遣队”)约8000人在中共中央及红军领导人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彭德怀、林彪、叶剑英等同志领导下长征到达甘肃通渭县榜罗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9 月27日晚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在榜罗小学校长办公室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即著名的“榜罗镇会议”。会议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的新形势,讨论了党中央今后的战略方针,进而改变了9月12日俄界会议制定的在接近苏联的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既定方针,正式做出了把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以陕北苏区作为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的伟大决策,</span>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9 月27日晚在榜罗镇学校校长室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即“榜罗镇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秦邦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 1935年9月16日,鄂豫皖苏区红25军长征到达陕北,在延川县永坪镇与陕甘苏区的红26、红27军会师。17日,中共鄂豫陕省委和中共西北工委联席会议决定,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通渭文庙街小学---毛泽东首次发表《七律--长征》的地方,1935年9月29日</p> <p class="ql-block"> 2000年在毛泽东《七律·长征》诗发表65周年之际,上海电视台捐资与通渭人民在文庙街小学共建此碑,以此纪念。</p> <p class="ql-block"> 胡安吉《长征路上》</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给我们朗诵詩”</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九三五年九月,中央红军越过雪山草地,来到了通渭,上级决定在通渭休息一天,。就在休息的这天下午,我们红一大队卫生队,忽然接到支队召开副排长以上干部会议的通知。会场设在城东一所小学里,小学不大,泥土地。我们二百多人,搬来许多石块、砖头当凳子。聂荣臻政委陪着毛主席来了,顿时整个屋子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异常兴奋地注视着毛主席,毛主席微笑着,向我们摆了摆手,然后便用他那宏亮的声音从容地开始讲话,他讲了很多,从长征的意义,讲到敌人的失败,我们的胜利。许多没参加开会的同志,听说是毛主席在作报告,也都纷纷赶来听。顿时,小学的里里外外都挤满了人。毛主席看同志们热情很高,又向同志们介绍了陕北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最后,毛泽东说:“我写了首詩读给你们听听,不知行不行!”接着毛泽东并高声朗诵了《七律•长征》,毛泽东诵完诗句,全场响起了长久的掌声。</p> <p class="ql-block"> 《长征》是一首雄浑磅礴、高华壮丽的伟大诗篇。讴歌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红军战士不屈不挠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span>这首气壮山河的雄伟诗篇,将永远辉映历史、响彻寰宇。</p><p class="ql-block"> 《长征》是毛泽东特别喜欢的一首诗,成稿之后,多次示人,曾经数次书写《七律·长征》作为特殊礼物赠给友人。在与人分享的过程中,不断修改、不断完善。</p><p class="ql-block"> 不独于此,《长征》还是毛泽东的第一首七言律诗,是毛泽东诗词中最早见之于出版物的作品,也是首次被翻译成外文流传到国外的诗作。1939年5月,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举行成立周年纪念时,举办文艺创作与活动展览会,其中展出了《长征》手书稿。这是毛泽东首次以书法形式公开展示个人诗词作品。据现有资料记载,毛泽东一生手书《长征》诗六次。</p><p class="ql-block"> 这首《长征》诗词第三句原为“金沙浪拍云崖暖”,后毛泽东采取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元贞的建议改为“金沙水拍云崖暖”,将“浪”改为“水”。这首词有五幅手书:(一)标题为《长征诗一首》诗末写有“毛泽东一九六二年四月二十日”字样(二)诗末写有“长征诗一首”一九六一年一月十四日写字样,(三)诗末有“右长征诗一首毛泽东字样”(四)标题为《长征》诗末写有“毛泽东一九六二年一月十二日为孩子书”字样,(五)无标题,无标点符号、无写作日期,诗末有“毛泽东”的署名。在这五幅手迹中,第三句“金沙水拍云崖暖”都是写的“金沙浪拍云崖暖”。</p><p class="ql-block"> 其中一幅人们常见到的,印象最深,艺术水平最高的一幅毛泽东一九六二年四月二十日的这一幅,是后被人改动的。这幅作品是毛泽东60年代成熟的行草代表作,传遍海内外,几乎传遍了中国大地的千家万户。这幅手书是毛泽东赠送卫士长李银桥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1962年4月,在毛泽东身边工作15年的卫士长李银桥调到天津工作,即将离开毛主席之前,李银桥花了一个月工资的钱从北京荣宝斋买了一个很长的折子,请毛泽东为他写字留念。在李银桥全家向毛泽东告别时,毛泽东已写好。李银桥看后非常高兴,后又请许多中央首长在折子上题了词。郭沫若又推荐许多著名画家在折子上画了画。康生知道后借去欣赏,在归还时还送给了一幅复印件。毛泽东这幅手书赠送李银桥后,人们争相索看,后李银桥发现“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少了一个“索”字,便又拿着折子去见毛泽东,毛泽东笑了笑,提笔在“铁”字旁加了一个小小的“索”字。后来郭沫若看了赞不绝口,夸主席添写的这个“索”字如巧夺天工的神来之笔,即兴在折子后面写了一首律词赞美。</p><p class="ql-block"> 李银桥到天津后,和时任河北省委书记林铁过从甚密。一次,林铁的夫人弓彤轩问李银桥:“你离开主席时,主席送了你什么文字纪念啊?”李银桥如实回答:“送了我一幅《长征》诗手书。”弓彤轩要欣赏,看过以后,又说要拿回去在报纸上发表,好让更多的人都能欣赏到毛主席的手迹。李银桥虽然心里十分不情愿,但碍于脸面,还是答应了。不久,《长征》诗手迹果然在省报上首家发表了。随后,李银桥吃惊地发现送还的《长征》诗“手迹”却是一份复制件!其判别根据是:原件的背面有中央领导和郭沫若题签的内容,而送还的“手迹”却没有。李银桥意识到问题严重,于是一次又一次讨、索要手迹原件,但始终未果。当他决心不顾一切要追回手迹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林铁被抄家,原件再也找不到了。不久,李银桥被造反派关押起来,毛泽东一次来到天津,关切地问起李银桥,当时的天津市革委会主任解学恭详细汇报了李银桥的“严重”问题,方得知他遭遇不白之冤,毛主席亲自指示相关部门彻查此事,要求为李银桥洗清冤屈,并限期放人。</p><p class="ql-block"> 1989年,李银桥离休之后,曾经多方苦苦查找毛泽东手迹下落,但始终毫无结果。这个既有政治意义,又有艺术意义的无价国宝,至今不知所终。</p><p class="ql-block"> 我们现在所见的这件手迹是当时在《河北日报》上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两个版本第三句都是“金沙浪拍云崖暖”</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九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进驻甘肃通渭县城。三十日傍晚,红军文艺联欢晚会和大会餐在南门外的河滩上举行。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文艺联欢晚会由第三纵队参谋长张经武主持。全体将士高唱《国际歌》后,叶剑英、杨尚昆、邓发等领导人相继作了继续北上抗日的动员报告。联欢晚会热烈欢快,李克农、黄兴等指战员和战士们表演了精彩的歌舞、戏剧、魔术等节目。10时晚会结束。十月二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离开通渭城,踏上奔赴陕北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联欢会上用的手风琴</p> <p class="ql-block"> 中心基点 胜利指针</p><p class="ql-block"> 静宁界石铺是红军长征时中共中央确立的会师中心基点,为反映这一思想而创作的雕塑以一“中”字为形,而红军战上的铜像站在基点的位置上,仿佛从历史的时空隧道走来,日晷造型的内圆面凸雕着中共中央关于界石铺的电文,外圆面凸雕红车会师的欢庆场面,整个造型像一个充满张力的圆环,凝聚长征精神,日晷声造型的指针,高15米,随着时间的推移,把投影指向内圆不同时间的电文,仿佛在贯穿历史与现实,突出了中心基点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 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位于甘肃平凉市静宁县西北,312线国道旁,离县城20公里。曾是红军长征途经静宁,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宿营过的地方。建国后,静宁县对界石铺毛主席住过的院落和红军曾经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的旧红军楼进行了修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 这座建于清</span>光绪<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十三年(公元1888年)的庆圣楼,在红军到来之前,是一座普通的戏台。1935年10月4日工农红军进驻界石铺时,截获了国民党多辆运送军用物资的卡车,除一部分用于军队补给外,大部分被搬到了这个戏台上,由邓颖超负责,红军战士向当地群众分发战利品。当地群众将这座楼改称“红军楼”。</span></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界石铺旧居</p> <p class="ql-block"> 神马救驾</p><p class="ql-block"> 1935年10月4日后半夜,栓在马棚里的那匹毛主席骑的白色高头大马不停地朝陕北方向惊叫。警卫员陈昌奉觉得有危险,当即叫主席起床收拾好文件资料,护卫着毛主席、周恩来等连夜翻山撤离界石铺。结果,二三个小时后,国民党毛炳文三个团就向界石铺猛追过来。这时,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已安全转移,并朝宁夏单家集前进。这生死存亡的几个小时,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成为永恒,那匹洁白的战马也定格在了这座小院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单家集单南清真寺(红军长征驻扎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1935年8月15日,红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率领下,第一次途经单家集村。10月5日,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在毛泽东同志的率领下,第二次途经单家集村,毛泽东被迎进清真寺参观,并在寺内北厢房和阿訇亲切交谈,当晚住宿在寺隔壁的一贫困农户家中。1936年9月14日,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委的西方野战军下辖一军团在代军团长左权、政委聂荣臻的率领下第三次来到单家集,驻扎了40多天,在当地开展革命活动。单南清真寺、单北清真寺成为回族群众革命活动的中心,为红军筹粮备款,群众亲切地称单北清真寺为“粮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单家集群众自发捐款修建的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 10月6日,毛泽东主席在这里与阿訇马海德促膝夜谈</p> <p class="ql-block"> 1935年8月25日,工农红军25军进驻西吉县,军长程自华赠送给单家集的锦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