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今天,我们聆听了两场讲座,一场是彭晓明校长的《指向传统文化的工作室建设》,一场是教育学博士曾晓洁教授的《教学成果如何转化为科研成果》。彭校长善于熏陶感染,曾教授长于参与式讲授。尤其是曾教授讲座之前,就对我们教学研究中的难点进行了预测。一下午时间,都是围绕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来展开教学。她的温和耐心,她的平易近人,她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教导,都给我们留下了深深印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课题研究的工作,我仅主持过两次市级的,虽然都通过了结题,但亦不乏困惑,被搁浅在记忆的礁石群中。曾教授的讲解很细致,不快不慢的语速给了我充足的思考和记录的时间,这是我这几天来唯有的边听讲座,边做记录,边对照自我进行思考的讲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教授的讲座从自身实践说起,她把自己做科研的经历讲给我们听,边讲边提炼方法,每讲完一个板块,还要提问一下,看我们是否真正明白了,知道了。在教学方面做到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匹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进行科研,首先得学会发现问题。大而空的问题往往会为难自己,也没有实在意义。真正的问题来源于真实的课堂教学,来源于教师教学中的疑难点,学生学习的困难处,但怎样提炼问题也是一门学问。曾教授就结合自己的经验一步一步,细细地告诉我们怎样发现问题,聚焦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把教学成果提炼转换为自己的科研成果。我进行课题研究时,对于许多概念是模糊的,以致于懵懵懂懂,迷迷糊糊,苦恼徘徊,困于其中。有时候一个问题绕来绕去,就是走不出来。就像是初到湖南一师,所走之路,都是弯路,走来走去,连个方向都搞不明白。后来就跟着别人乱走一气,每次都带着好奇心,想着换一种路径看能不能到达目的地。因为看着前方的人,似乎胸有成竹,所以自己也没有犹豫,就跟着走下去,果然到达了目的地。几天下来,几条路都熟悉了,才发现,原来是圆形路设计。这下有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畅意之感。我们的课题研究也一样,前面的人早已开辟了道路,就要坚定跟着走,一定会更快。只是凡事都需要动脑,不动脑子,永远不会有自己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文献”这个概念,以前仅仅是知道概念大致指什么。从来没有深入思考过,平时我们在教学上最初的原生态的资料还有一个“高大上”的名称——零次文献。文献的内容多种多样,按其性质、内容加工方式、用途大致可以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曾教授为了让我们明白怎样快捷地检索文献,就运用了现场实操的教学法,让我们看得清楚,学得明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问卷调查法,在研究中会经常用的,可怎样进行问卷调查的问题设计,目标与效度,如何才能匹配好,一直是我们的困惑和难点。曾教授好像明白我们的心思一样,直击“厚障碍”细细讲解,这让我看到了一个科研人的预见力,看到了她对待工作的认真与严谨。最后,虽然课堂约定的时间已经到了,但她依然很沉稳地,也很负责任地细听学员的交流,之后才离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思故我在。我想,曾教授今天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是她深厚的学养,更有师者的修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李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济源市小语研修班第1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