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0天,他们用了100.5万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向波会长,你们恩施今年有为考上大学而为学费发愁的贫困学生吗?”君之心团队的房老师给向波打电话问道。向波说“肯定有的”。房老师接着说,“我们今年给恩施市义工协会捐赠100万元,你们去资助那些贫困大学生,你把银行账号告诉我,我们马上把钱转过来。”这是君之心团队继2020年给恩施市义工协会捐赠150万元助学款及23万多元的爱心物资后,今年又捐赠100.5万元。从8月7日开始,到16日给贫困大学生发了100.5万元的助学金,帮助67个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顺利圆大学梦。</p> <p class="ql-block">君之心团队助学为学生提供15000元的助学金,对学生来说是一笔巨款。</p> <p class="ql-block">义工给巴东的德君同学送助学款时说,钱已经送到了,你要把钱存在银行里,莫搞掉了,不然太可惜了。“我妈妈在供电所食堂做饭,一个月2000元,一年还存不了15000元,所以读卫校15岁的弟弟只能去餐馆打暑假工,自己也只能去夜市打工,姐弟俩都希望能为妈妈减轻点负担,能够自己争上学的生活费。我马上去银行存着,有这笔钱,不仅我的学费和生活费不用发愁了,连我弟弟这学期的生活费也不发愁了。”这是考上湖北恩施学院的德君同学说道,自从今年3月份父亲生病去世后,一家人生活得非常拮据。</p> <p class="ql-block">很多走访过白杨坪镇宝良同学家的义工,都在给我说,宝良同学是义工协会帮扶了好几年的,家境也非常困难,这次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一定给他留一个。宝良同学是个什么情况,这么多义工都在帮他说话,怀着好奇的心情,第一次来到了宝良家。他领我们进屋后,就给大家搬椅子请大家座、倒茶,脸上随时充满着由内心而发笑容。当我和小姚走进他空旷整洁的卧室时,除一张床,还有桌上的一本英语大辞典和上海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母亲是精神二级残疾,父亲是精神三级残疾,还有年迈的奶奶,他去请妈妈照合照时,特别温柔,对妈妈轻言细语。当我问道,宝良,你为什么考这么好的成绩,他说我的好成绩离不所遇到的班主任的帮助,也离不远义工协会长期的关心和支持。</p> <p class="ql-block">“自强不息”,这四个字与宝良捆绑在一起,同时也与患有脊髓损伤、一级残疾的咸丰邓斌隆,以及来凤患有视力一级田亚平紧紧绑在一起。</p><p class="ql-block">邓斌隆在9岁时意外瘫痪在床,是四级残疾的父亲在照顾他,无法务工,父亲每天都背着他去上学,一直背到高中毕业。天有不测风云,不幸的事接连光顾他们家,今年母亲查出子宫癌,做完手术不久,为了挣一家的生活费,母亲又出外门打工去了。好的是非常坚强的邓斌隆,克服重重困难,考上了西北工业大学,为他点赞。他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还在做康复治疗,据医生说,以后他还有可能丢掉拐杖。我知道,这个自强不息的少年,给去的每一个义工都留下了深刻印象,走时爱心人士代表王增良把15000元递到他爸爸手中时,他爸爸激动得要落泪了,一直在说谢谢。</p> <p class="ql-block">同样让我感动的还有考上佳木斯大学的田亚平,她患有白化病,并且视力一级残疾,母亲在做临时性的环卫工人,每个月的收仅1000元左右,父亲去世后,母女俩一直靠叔叔的接济生活,姑娘坚忍不拔精神,深深地烙进我们的脑海。</p> <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天晚上,我们还在走访时,收到陈思语同学在火车上写给义工和爱心人士的一封信,信中说“当向会长和王先生在将爱心资助款交到我手上时,心潮澎湃,在那一刻,我的心灵受到了大家给予我的爱的滋润,大家的爱心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人间处处有真情,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充满爱心的社会”。陈思语妈妈离异多年,患宫颈癌低分化癌IIb期,如今又转为肺癌,为治病已经负债十多万,那天刚好是她妈妈又一次化疗出院,在州中心医院大门口陈思语一直沉默着,她可能在想这个大学是否还能上不,给妈妈治病是她目前最需要做的事。当义工们把15000元爱心助学款送在她手上时,她手在颤抖,连连说谢谢,随后给义工们鞠一个90度的躬。我当即就给陈思语说,我们建了一个今年资助大学生群,一是义工协会有一个反哺计划,希望在以后的寒暑假大家能够我们一起做义工,二是你在学校有什么困难,还可以给我们说,我们可以一起来想办法。</p> <p class="ql-block">义工们在连续10天高温下,从250余人报名的名单中筛选了138个大学生走访,从早上7:30出发,到晚上10点、11点才到家,第二天同样的时间又继续走访,一天连续十几个小时的奔波,几百公里路程,不但承受近四十多度的高温走访,还要挨饿、迷路,我记得我星期六中暑了,又拉肚子,还是坚持走访,心里想的是不让一个学生失去这么好的机会,机会难得。有时候一个组一天要跑两三个县,一个乡镇只有一个学生也跑过去,有时候打不通本人或家长电话,我们就找村干部问电话或是家庭地址,有的甚至连村干部电话都没有留,我们就找邻村村干部问本村干部的电话,依然不厌其烦的通过七拐八弯地找到学生家里,让爱心助学款送到每一个最需要的贫困大学生手中,坚持“不落一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