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得真快,我来长沙培训已经六天了,不知不觉已经适应了这种紧张有序的学习节奏,也习惯了每天晚上在键盘前记录下所思所感,相信这实实在在的干货,一定能指导我的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成长。8月20日下午,曾晓洁教授所做的《教学成果如何转换为科研成果》专题讲座,从“有转化意识”、“懂科研方法”、“会科研表达”三个维度,结合具体案例,给我们进行了精心的培训,就像一场及时雨,涤荡了我的心灵,给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p><p class="ql-block"> 一、“知”科研方法却不“懂”科研方法。以往我也多次主持或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在写课题申报书之前,课题组成员集体研讨,查找文献、进行问卷设计与调查、统计数据、分析结果,似乎也很流畅。听了今天的报告,我才豁然开朗,原来我只是“知”科研方法而已,停留在表面,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课题申请书上的“研究方法”,也只是各种方法的拼凑和概念解释,并没有与课题链接起来,造成了“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相悖,“研究内容”和“研究过程”脱节的情况。如果我要再申报课题,一定会围绕“语文教学”展开,一定会在“研究方法”上下功夫。比如“文献法”,我会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根据“被引量”的大小,进行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大量反复地阅读,并不是简单的罗列堆砌,而是进行纵向的时间归纳或横铺的分块总结,从中探寻出一些经验,发现一些问题,以此切入作为研究的“点”,提炼出研究主题。</p><p class="ql-block"> 二、“知”科研表达却不“会”科研表达。以前接触课题研究的培训,听得多做的少,也没有多大印象,对“课题名称”的表述也做过很多努力,往往是表述不准确,败下阵来!或是“年段”特征不明,或是“问题”不够聚焦,或是“策略”“模式”概念混淆。比如《小学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策略研究》,这个名称就比较宽泛,就可以进行修正,《小学班主任与家长有效沟通策略研究》就更加有可行性。“研究目标”的表达,也有规范的写法,运用的是“动宾”结构,比如“调查……”“总结出……”“提炼……”“开发……”,这样专业的表述,就不会让我再走误区,而是精准表达。</p><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在繁忙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同时,以顽强的毅力从事研究,坚持写教育日记,探索教育规律,先后对3700名学生做个案记录,能详尽地说出25年中对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工作及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曾教授指出,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范例对于今天的教师专业成长仍然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p><p class="ql-block"> 新时代的名师要有八项成果,其中四项与科研有关,可见“科研”的重要性。我作为一名一线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不能空有一腔热情教学,却年年岁岁花相似,专业能力却没有发展。当然如果仅有科研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要立足课堂,脚踏实地,精雕细琢,寻找路径,认真做好课题研究工作,让“科研”助推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从“教书匠”逐渐蜕变成“研究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