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海弄堂图说</p><p class="ql-block"> 弄堂,分布在上海街巷中成片区房舍的称谓。它主要由连排的老房子(包括石库门)所构成的,并与石库门建筑有着密切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弄堂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创造了魅力独具的弄堂文化。</p><p class="ql-block"> 弄堂构造的行色、弄堂的风情、弄堂的故事、弄堂的感动,它已经成为上海城市的浓重而华丽的背景色。 </p><p class="ql-block"> 弄堂可分为广式里弄、新式石库门里弄、新式里弄、花园式里弄等形式。弄堂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它也是近代上海历史的最直接产物。</p><p class="ql-block"> 近代上海地方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弄堂,这一民居形式,曾经与千千万万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多少个故事,多少个典故,多少个名人,多少个记忆,与石库门,与亭子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更没有上海人。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特色;弄堂,构成了千万普通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地方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份。</p><p class="ql-block">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租界内里弄住宅的影响,上海老城厢内外华界内,也开始大量建造起里弄住宅。老式弄堂平面一般为单开间,高二层,外型类似广东城市的旧式房屋,被称为"广式里弄"。如建于1900年左右的通北路八埭头即为早期广式里弄较为典型的实例。</p><p class="ql-block"> 新式弄堂是将弄堂封闭的天井变成了开敞或半开敞的绿化庭院。形式上更多地模仿了西方建筑式样而较少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式样。各种建筑设备也较为齐全了。其分布也由市区东部向西区发展。新式里弄中较著名者有凡尔登花园(1925年)、霞飞坊(1927年)、静安别墅(1929年)和涌泉坊(1936年)等。“新式石库门里弄"大量单开间、双开间的平面。建筑结构也多以砖墙承重代替老式石库门住宅中常用的传统立帖式,墙面多为清水的青砖或红砖,而很少像过去那样用石灰粉刷,石库门本身的装饰性更强了但中国传统的装饰题材逐渐减少,受西式建筑影响的装饰题材越来越多。</p><p class="ql-block"> 后附的图片中有老式弄堂,这些老式弄堂大部分已经随着城市改造和建设被拆除,部分被改造。今天,大部分弄堂都是旧貌换新颜的新式弄堂,与现代都市面貌相应生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旧式弄堂图示</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弄堂新貌图示</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