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教学实录研究275

言和行🀄️

<p class="ql-block">教育叙事研究——教育管理(150,班级文化)</p><p class="ql-block">先看八年级下学期的这些课堂事实:第七、第八节课上,当我走进教室,向他们呈现了我们面临的状况(学科教学状况),之前一段时间留给了生物地理,现在只剩下一、两节课的时间了,你们想做什么、有什么想法?我询问他们,先了解学生、征询他们的意见,但,我的话语没有如石子投水在班级这一潭水中激起涟漪,他们木然、正在做着什么依然做什么,没响应的、也没反对的。奥,先看看班级里此时40多个学生正做着什么吧:10人左右在读书(小说、杂志之类的书),10左右在写作业(数学作业或语文作业;写作业的状况之后细述),20人左右(一半)无所事事或无所适从、不置可否的。只有三、两个学生对我的引导或指示有所反应:上课、上自习、看动画;我指示,当你表示你的愿望或要求时,都要站起来(这是我在他们一入校就做的训练),你表达什么我都绝不会训斥你,因为现在是我在听你们。</p><p class="ql-block">八年级的孩子,个子都晃荡晃荡的了,已经远远不是他们刚入校时我指示给他们或引导他们、他们就跟着我走的时候了。学生不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感情,也不表达自己要干什么,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习惯于等待教师来“灌输”,我征询他们的思想、想干什么,他们已经懒得回答、懒得反应,或者,是他们已经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思想的是什么了;这一点,跟七年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七年级的孩子,表达自我需求,比他们热烈得多。</p><p class="ql-block">有许多因素导致了这样局面,从人的成长发育来看,他们此时外求的渴望让位于追询内在的丰满,心事多了、复杂了,他们现在已经对“人生的大事,或学业上的大事”有了越来越清晰的看法,但在学习习惯上,学习能力上,远远没有跟上,现在恐怕已经无话可说了。</p><p class="ql-block">一个班里有一个学生提议看动画,另一个班里有一个微弱的声音说上自习,根据一直以来我遵循的课堂规则“先尊重他们的愿望(并希望形成共识),其次在依照教师的引导(也就是学习的内容先征询他们的意见,学习方式也是)”因为只有一个学生表达需求,我就表示:就依照他所说的办了,你如果不同意,你就表示出来,就阻止他不做这事,你不表示,别怨我。</p><p class="ql-block">从七年级开始,从他们一入校,我就努力促使他们形成这样一种课堂文化氛围:敢于表达自己,互相尊重,形成共识;但,学生的表达,哪怕是表达自己的欲望,不是那么轻易的事。因为,这是一种群体文化,是需要花费心力心血来营造这个氛围的。学生不表达,就根本无法形成共识,个体依然是一些孤立的个体,跟班集体关联甚少;不大好听的说,依然是一盘散沙而已。</p><p class="ql-block">这两节课上,有一个班里,有学生趁我不注意,遛出了教室,到外面跑着玩了,我可以挡着门看住他们,但,无法挡住他们的心,当学生无所事事了,当他们没正事做,必然惹是生非。为此,我试图引导他们做这样的集体活动:(1)我看到一个男孩在后面的黑板上写字,是关于英语学习的事,我说,既然这是你们面临的学习任务,外面一起来解决它,不也省了你们写作业的麻烦吗?没人赞同、少有人反应,个别人表示出不同意;或者,你们正做着的数学作业,我们一起完成它,不好吗?没人赞同、也没人响应,即使表示反对的也没有。(2)做个集体活动。当学生听我说要带领他们做集体活动,纷纷表示反对,而反对最甚的是那些学业良好的学生,有女孩说:“我们不做集体活动,我们就这样玩玩”她所说的“这样玩玩”,是指随意在教室里玩耍玩耍。</p><p class="ql-block">我想强力推行我所教的《环境教育》,因为,还没完成任务,但,对于毫无反应的学生,我做这事还有意义吗?我之所以做了上面所叙述的事,是因为我想顺势而为,既让学生满意,自己也感到很痛快,同时又却是学到东西。但,课堂上已经无法组织起集体活动来了,哪怕是带领他们唱歌或做个什么出格的“举动”,都没有那个可能了。</p><p class="ql-block">我在课堂上就深深思索这个问题,是不是这是自己在给自己找逃避的理由,努力促使学生朝向一个目标,做集体活动、对其中的每个人都有益,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共同完成英语作业或数学作业,或唱歌),但,学生没响应。</p><p class="ql-block">对班级建设而言,对班级文化而言,我的引导太轻了,他们已经积重难返。看看已经过了两年的时间,他们的学习状况吧:尚可称得上学习的学生,抄袭那些数学作业,甚至像语文的体会之类的“主观题”,也抄袭,优良的学生当然有,但,他们缺少环境的激励、孤军奋战,不可避免的沾染懈怠、厌倦,而且智力上缺乏启迪和激励,他们只会在自己可支配时间里“随意玩耍玩耍”,就是心灵的休憩了。</p><p class="ql-block">个人主义的学习方式,成了唯一的学习方式。</p><p class="ql-block">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就要力促解决它,所以,长久以来,我都是在班级里“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力促最后的学生能动用他的智力、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这也是我征询他们课堂活动意见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刚从本网站看到一篇文章,跟我叙述的问题关联着,现附上:</p><p class="ql-block">教育“慢”在何处 泗水游子 http://ssyz12.eduol.cn/archives/2010/956972.html</p><p class="ql-block">教育“慢”在何处?</p><p class="ql-block">——读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p><p class="ql-block">生命化教育倡导者与先行者张文质老师认为,教育是慢的艺术。他说,对于很多老师和父母来说,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地盼望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和从容,这是因为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少闲心。那么,应该怎样来理解教育中的“慢”字呢?教育中的“慢”字究竟应该慢在何处呢?</p><p class="ql-block">一、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期待要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并且将永远伴随孩子的成长,见证孩子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发展和渐进的过程。做父母的,最大的失误和疏忽就是容易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孩子,忘记自己曾经经历过,现在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却认为是“不正常”的正常现象,比如,对于孩子的粗心、胆小、羞怯、爱玩游戏、崇拜偶像、青春期所谓的“早恋”、贪玩之心及其他的行为和习惯。父母普遍存在着“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对于孩子在成长和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通常现象,动辄武断地下结论、当头棒喝、甚至采取粗暴的行为……从教育是慢的角度来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1、父母面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言行,如果看不惯的话,有时甚至开始生气、发怒了,此时应该冷静下来扪心三问:自己是在用三十岁或四十岁的成年人眼光来看待和要求孩子的吗?对于孩子的成长,自己的心态急功近利了没有?自己当年还是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做得很完美,是不是大家眼中十足的“好孩子”?然后我们再来审视自己的孩子,与他进行平等地交流和沟通,对于孩子的一些行为和习惯给予“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孩子就会茁壮地成长了。</p><p class="ql-block">2、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期待要慢,其实更应该从孩子的终生发展和终生幸福的角度来要求他们。在一次家长会上,我说,有的家长目光短浅,只会走一步棋,认为只要一步棋成功就万事大吉了——那就是孩子的成绩好分数高就是胜利。我说,即使孩子成绩好了,大学毕业后,你们想过孩子在应聘工作时因为表达能力不行被淘汰掉吗?假如孩子过了应聘关,到了单位之后,想过孩子会因为不合作,缺少团队意识和精神最终被“炒鱿鱼”吗?孩子恋爱成家之后,会因为面对妻子(丈夫)缺乏宽容、善良、善解和体贴之心而最终导致家庭破裂吗?所以,明智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会多考虑几步棋的,如果有这样思想的话,在对待孩子的教育时就会少了点急功近利的心态了。</p><p class="ql-block">3、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缺少身体力行、身先士卒和率先垂范的做法和思想。有的父母随心所欲地想让孩子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当父母这样要求孩子的时候,应该想一想,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做到吗?自己对人对事的言行和做法能给孩子以正面和积极的影响吗?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谈到家庭教育时曾对父母们说过这样一段话:“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不要以为你们只有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教育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等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儿童都有很大意义。你们态度神色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中会影响儿童,不过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如果你们在家庭里粗野暴躁,夸张傲慢或酩酊大醉,再坏一些,甚至侮辱母亲,那么你们已经大大伤害了你们的儿童,你们已经对儿童教育得很坏了,而你们的不良行为将会产生最不幸的后果。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方法。”有的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事,如讲文明、讲卫生、不说谎、尊重他人、遵守诺言、守时等,自己首先就做不到,却期待孩子能快速地达到自己预设的目的和效果,结果往往是欲速而不达。所以,父母要放慢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学会和孩子一起成长,共同进步,这才是培养和教育孩子的捷径。</p><p class="ql-block">二、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期待要慢。当下的很大一部分老师还带着应试教育的镣铐,步履蹒跚,一点也没有觉醒;或者有的老师觉醒了,却不见一点行动。当我们不能改变客观的环境时,可以从改变自己做起,哪怕是一点点行动也是可喜的。殊不知,有时候仅仅是一点点的改变,说不定就会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观念,接着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和习惯。最近,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老师到重庆长寿一小与全校师生座谈新教育实验,并为他们题词:“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不行动不坚持的人将不会吃到天上掉下的“馅饼”,并且永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和要求。</p><p class="ql-block">面对每一个学生,老师应该尽可能地让他们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当他们回眸往事的时候,能有所感动,有所依恋,能让学生在生命的画屏上留有美好的印迹。一位大学生在反思自己的的中小学生活时这样写道:“当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我猛然觉得这12年的寒窗苦读换来的除了一张通知书外,似乎什么都没有——没有朋友,没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生活的热情,没有稳定而深刻的兴趣爱好。除了无奈地‘喜欢'数理化英语等高考课程外,简直都忘了国歌是怎么唱的了。”在这种应试模式下,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孩子的成长过程是灰色的、畸形的、病态的、严重缺乏营养的,在他们的人格精神中缺少最本质的和最纯真的内涵和素质——正如苏霍姆林斯斯所说的,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p><p class="ql-block">三、孩子对自身获取成功的期待要慢。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不应该让他们养成患得患失、成功心切和心境急躁的心态。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去阅读,去阅读一些名人传记和伟人传记,从中学习优秀人物的高贵品质。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说,读传记很像到外国旅行。你到了一个与你自己的国家很不相同的国家,你了解了一些那里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你的生活就因这种经历而改变了。让孩子从一些杰出人物的身上寻找到不竭的奋斗动力和源泉,树立远大的理想与高尚的追求,引领孩子逐渐地扩大他们的眼界,开阔他们的胸怀,让他们能够逐步地形成和具有开放的眼光、国际的视野,这样,孩子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才能走得更远,更有意义。</p><p class="ql-block">教育是慢的艺术,就是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更理智、更理性、更长远地面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放慢对孩子的期待,用一种平和、平静和冷静的心态来对待一天天长大的孩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