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刘岩摄于2022年7月--</h1> <h1> 2022年7月12日~22日,刘岩郑新光夫妇赴青海旅游。历11天,跨五“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和黄南藏族自治州),达三江(三江源国家公园),穿核试验场(原子城),翻两大山口(昆仑山、巴颜喀拉山),长驱3500多千米,感悟核工业人和青藏铁路人的艰苦奋斗精神,领略三江源风光,饱览雪山与湖泊,体味藏佛文化,观赏野生动物。</h1><h1> 青海,1928年设省,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全境高原地形,地貌复杂,号称"世界屋檐"。青海的三江源地区号称“中国水塔”,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皆出于此。</h1><h1> 全省面积72.23万平方千米,列全国第四。2021年末常驻人口约594万人,少数民族占47%,其中藏族人口最多,撒拉族为青海省独有民族。2021年GDP3347亿元。</h1><p class="ql-block"><br></p> <h1>我们乘机抵达西宁机场后,因西宁市区有新冠病例,遂改变计划,不入市区,直奔塔尔寺。</h1> <h1>塔尔寺中山门(景区入口)。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藏语称“古本贤巴林”,意为十万狮子吼佛像弥勒洲。1357年,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诞生于此。1379年,信众修建宗喀巴大师纪念塔,后渐成寺院,故得名“塔尔寺”。鼎盛时期住寺僧众达3600多名,活佛80位。现有僧众800多名,占地143公顷,殿堂52座,僧舍及各类建筑1万余间,内藏文物10万余件。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h1> <h1>如来八塔。八座塔并排是源于释迦摩尼所作的八件功德之事。</h1> <h1>图片中深咖啡色的是一种称为“鞭麻”的植物。藏民把鞭麻捆成小捆,晒干裁齐,根朝外,叠垒成墙,既可减轻墙重,装饰表面,鞭麻间的空隙还可流通空气。</h1> <h1>大金瓦殿。塔尔寺主殿,被誉为“世界一庄严”。始建于1379年,面积456平方米,三檐歇山式宫廷建筑,琉璃瓦墙,鎏金铜瓦屋顶,塔顶佛龛内供宗喀巴大师药泥像,殿内珍藏着宗喀巴师徒三尊者著作及手抄藏、蒙文经书百卷。两侧分别是弥勒佛殿和释迦佛殿。据说,殿顶用金1300两、银1万两。</h1> <h1>大吉哇</h1> <h1>“闭目打坐”</h1> <h1>祈寿殿。因祈祷1717年当时住塔尔寺的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长寿而建。在竣工开光火坛法会上开光撒花处长出不同寻常的旃檀树,此树为11棵根相连的暴马丁香。此殿又称“花寺儿”。</h1> <h1>通往吉祥新宫之路</h1> <h1>吉祥新宫。建于1650年,是一座四柱三进院落藏式建筑的府邸,为历代达赖喇嘛、班禅大师和寺院总法台安歇的寝宫。1777年乾隆皇帝派能工巧匠来此修建宫墙、华门、牌坊等,并赐名“永慧宫”。班禅行宫设于此。</h1> <h1>班禅行宫</h1> <h1>菩提塔</h1> <h1>大经堂</h1> <h1>图左边黑顶建筑为中山门,右边黄顶建筑为护法殿(又称“小金瓦殿”),右边绿顶建筑为藏医院。</h1> <h1>印经院。建于1832年,主要收藏经、律、论“三藏”,大师文集的木刻印刷板,各种佛教教材等。</h1> <h1>东山门和藏医院</h1> <h1>青海藏文化馆。位于湟中县鲁沙尔镇,距塔尔寺不到1千米,分1号馆和2号馆两部分,全面展示雪域高原的文明历程和文化特点。</h1> <h1>宗喀巴大师塑像</h1> <h1>双面佛</h1> <h1>六道轮回图。它一直被用来作为讲解佛教基本生存观的工具。图像由巨大的阎罗所噬咬的大圆轮和象征众生辗转所要投生的六道组成。左上方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轮回理论昭示图;右上方是六道众生透过佛法修行,最后解脱于轮回,登佛净土。最内圈是鸡、蛇、猪,代表贪、瞋、痴三毒。第二圈分黑白两个半环,分别代表恶业与善业。第三圈上为三善道: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下为三恶道:地狱、畜生、饿鬼道。第四圈以不同图像象征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佛陀即是修行观察十二因缘而开悟成佛。</h1> <h1>唐卡。系藏语,意为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唐卡一般在布面和纸面上绘制,高级的有珍珠唐卡、彩绘、刺绣、提花等十余种。颜料以金粉、银粉、朱砂、雄黄等矿物颜料为主,也有用植物颜料相配的。</h1> <h1>藏族面具艺术</h1> <h1>面具,藏语称为“巴”。藏族面具大致分为羌姆(跳神)面具、悬挂面具和藏戏面具三类。</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