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传奇9 胡大清老师和他的小渡盆

冰河

麻城东山,包含木子店、张家畈、三河口、龟山、盐田河五乡镇全部及阎家河镇之部分地区,即麻城人民口口相传的“东八区”(广义),属于麻城乡镇办三大片区之一(另两大片区为麻中南、麻北)。与木子店、张家畈孤悬天井山--龟峰山脉以东不同,三河口镇毗邻阎家河,北靠大别山,面朝麻城举水河平原。所背靠的九歇山-狮子峰-康王寨-棺材垴-东峰尖山系属于大别山腹地峰群、江淮分水岭,鄂豫皖三省的界山,境内海拔超过千米的山峰近十座,因而关隘险峻、山高林密、河流众多,至今仍是麻城的秘境。这里自古以来演绎着无数的传奇,当代传奇则非胡大清老师和他的小渡盆莫属。 胡大清,1951年生于湖北省麻城县张广河乡喻家畈村鲍家洼塆,1967年高中毕业,在农村先后担任过生产队长和大队长,1974年7月参加教育工作,一直到退休还留用数年。他的简历确乎“简极”:1974年至1997年在喻家畈教学点任教,1998年至2001年在原张广河小学任教,后因工作需要又调入喻畈小学任教,2006年由于学校人员的变动调入张广河中学附小任教。1985年9月由民师转为公办教师,1987年7月评为小学高级教师。到2016年离开教学岗位,其教书生涯整整持续42个春秋。从最初参加教育工作到誉满全国、转为公办教师以后,一直在喻家畈教学点上工作24年,在那里一个人是一个点,既当保姆又当教师,还要烧水、做饭、劈柴、挑水、教书、批改作业、自修学习,从早到晚忙忙碌碌,他像一张被绷紧的弦。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由于修建山河口水库,张广河水位上涨,他所在的塆与教学点被数百米宽的河流阻隔,全塆十多名学龄儿童往返学校全部要摆渡通行。而且无论晴雨风霜、刮风下雪、酷暑严寒,坚持摆渡接送学生年复一年,从未间断。今年七八月间,我因撰写东山传奇系列文章,特意采访胡老师,才得知他的小渡盆的来历。 自从1960年三河口水库竣工以后,位于库区的人们出行主要靠集体所有的渡船,一些农户自己则备有渡盆(微型船只,一般供船主自己出行,双手轮划短桨前进,最多能坐三四人)。胡大清刚参加教育工作时,本来有一艘木船,奈何该船十分破旧,多处漏水,每次使用之前,要用衣服、棉絮堵漏,不久他家一床八斤多的棉絮陆续被他扯光了。最后木船实在不能用了,胡老师只得咬牙购买小渡盆用于接送教学点附近五个自然塆的学生。一个渡盆要价上百元,而他全年的工资也才二百块不到,经过他反复做工作,家人总算同意,把家里唯一值钱的猪卖掉,购置了第一个渡盆。从此,小小渡盆伴随他渡过了24个春秋,先后用掉渡盆十多只。当初教学、生活条件之艰苦,我们今天难以想象。一开始是七四年秋修张广河公路和农业学大寨喻家畈开田两项巨大工程造成学校无着落,办学条件差,无稳定教室,无办公用品,无教学设施,先后住过牛栏、猪圈、大队船运站、豆腐加工房、光搬动教室就达十来次。平时靠他带领学生上山搞勤工俭学解决办公支出,还解决少数学生书费和学杂费。划船其实是个技术活,别看小渡盆飘荡在三河水库河面上,两岸山林倒映,碧水蓝天,风光优美,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可是一遇到狂风雨雪就有说不尽的危险,可怕极了。遇风就掉转方向,逆风而行,千万不要划顺风船,胡老师练就了过硬的本领,二十多年没有出过一次事故,真是奇迹。胡老师自己算了一笔账,上学放学每天往返十多个来回,每天累计3200米路程,每年按220天计算,24年可达30000里,实在是惊人。 胡大清老师一个人坚守教学点,如果仅仅止于摆渡,还不足以让他出名。他的教学点常年都有三十多个孩子,数个年级,他不仅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业务,对学生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件件落实,还是学生称职的保姆,从穿衣到煮饭,比学生亲生父母还细心,还同孩子打成一片,课余与学生玩游戏,亲密无间,真正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不仅教学点的入学率、巩固率、及格率达到百分之百,就是优秀率、高分率指标也很高。 胡大清老师的事迹被发现,既有偶然的因素,也与教育主管部门严格的考察相关。据三河口中心学校原副校长胡中人回忆,1982年他还是普通老师,有一天,管片的辅导员邹昔成邀他到喻家畈教学点听课,发现胡老师工作责任心强,教学能力突出,教学质量优良,就向下乡检查工作的县文教局领导反映,引起了文教局的注意。胡大清还记得,第二年从上面下来一位干部,说是三河老乡,途经喻家畈,说是去看望在当地小学任校长的弟弟,半路遇大雨,只好来躲雨。胡老师接待了他,但主要精力仍放在教学和管理学生上。来人呆了三节课的功夫,把他的备课、计划、学习笔记和学生作业全面检查了一遍,对他上课下课活动进行观察,但什么也没说就走了,胡老师也不知来人的身份。当年11月20日,县文教局来了一个专班,带队的年轻干部姓袁,共5人,到乡镇进行教育质量大检查,把喻家畈教学点作为重点,也是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袁干部跟他讲,看学生的作业写的很工整,准确率也很高,不知道经不经得起考试。胡大清很自信,让随便考。他们用自己带来的卷子,随机抽考一年级语文和二年级数学,当场进行严密的监考,考完马上阅卷,结果平均分分别为91.5和95.5,其中二年级12人,7人得满分。卷子据说用的是县实验小学的。考试结果出来后,专班马不停蹄地到周边5个自然塆走访群众,所到之处群众交口称赞。当天晚上,袁干部通夜加班赶写材料。当年,胡老师被评为县劳模。1984年元月18日,全县下大雪,县政府在大礼堂举行表彰大会,组织安排受表彰对象代表在会上做事迹报告,胡老师共讲了45分钟,刚好一节课。台上台下掌声雷动。这以后,胡大清才知道之前接待的老乡是汪澜涛,当时是县文教局的股长,1984年11月出任中共麻城县委书记,1986年麻城撤县设市后,他是麻城首位市委书记。带队检查考察的是袁仕芝,于1994年3月至2002年7月任麻城市教育委员会主任,2002年8月至2006年11月任麻城市教育局局长,2007年6月任麻城市人民政府督学(副处级)。 从那以后,胡大清老师先后受到乡(镇)县市、地区、省、国家各级表彰45次。1983年被评为麻城县“劳动模范”,1984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班主任”,1985年9月被评为湖北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86年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同年9月又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同年又获“湖北省农村十佳优秀教师”称号。1994年4月获得“中国改革功勋”金质奖章。1991年被中共黄冈地委授予“模范党员”称号, 2002年评为“黄冈市关心下一代学习标兵”、黄冈市“劳动模范”。1991年至1997年先后任二、三届麻城市政协委员、常委。1997年胡大清同志的事迹录入《中华名人大辞典》。 1991年11月湖北电视台来喻家畈教学点拍摄《大山沟里的小渡盆》,1992年4月敬一丹、铁凝、梁晓声一行五人来喻家畈教学点拍摄专题记录片《红花草》,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时隔15年,2006年7月,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系列节目《重访大别山 建设新农村》,敬一丹和节目组第一站就来到喻家畈,这次,敬一丹在学校停留了两天,给孩子们上课、帮住校的学生淘米、与孩子们一起玩游戏,晚上,亲手给孩子们端水洗脚。胡大清的事迹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社、书籍《山样坚定》等多种形式得到广泛宣传。1992年元旦光荣出席了中央电视台文艺晚会,受到国务院总理李鹏、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的亲自接见和亲切慰问。 胡大清老师继1983年度被评麻城县劳动模范后,于1985年转为公办教师,198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被市教委安排到麻城师范学校进修两年,当时市教委老领导好心要将他调进条件比较好的麻城实验一小或者实验二小,因放不下山区的孩子,他都拒绝了。 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使胡老师的小渡盆在浩渺的三河口水库消失了,但“上岸”的他依旧奋战在三尺讲台,在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中,临近退休的胡老师积极参加,带头撰写论文和教案,步行数十公里山路进行家访,其事迹再次受到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赞誉。胡大清老师还曾应邀为新机制教师做报告,他的学生中也有从事教育工作的,并且接过了他的接力棒,就在三河口镇当老师。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敬一丹重访大别山时,特意提到山区师资力量紧缺的问题。2012年湖北省率先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所录教师称为“新机制教师”),每年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由省财政给予资助。后来此项计划并入教育部实施的面向农村的“特岗教师”计划,最终演变为乡村教师的“国标、省考、县聘、校用”长效补充机制,以及县级义务教育教师的“县管校聘”和培训、交流、轮岗制度。广大农村学校师资紧缺的状况有了根本改观。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正是我市全民动员、大力“普九”,“两基”工作迎接国家验收的时期,我在教育局办公室从事宣传工作,其时胡大清老师已经获得全国性荣誉。但他在库区边上的喻家畈教学点正红火,摆渡仍在继续,我有机会拍摄了一组摆渡照片,当时用的是传统机械相机,135胶片拍摄。00年代教育局文书档案室升级达标,并编纂麻城市教育志,故将部分胶片照片翻拍存为电子档。当初应该拍了不少,之所以留下这组照片,应该是用了心的,有远景、中景、近景,应当比较好的反映了胡老师摆渡的场景。我比较喜欢最后这张,9名孩子摆渡完毕,胡老师肩扛渡盆在前面带路,孩子很自然地排成一字长蛇阵跟在后面,渡盆就是旗帜,引领孩子前进。而且观此场景令我想起动物行为学方面的“印随学习”:动物会把第一眼看到的活动东西当做自己的妈妈!当然这是那些生出来就能立即四处活动的动物们在初生时期自我保护、觅食的一种本能。但孩子把胡大清老师当做自己的妈妈,完全是胡老师认真负责、勤恳工作的结果。多年后,胡老师回忆当年把孩子们从渡盆上一个一个背上去,到岸后又一个一个背下来,其眼神仍然闪烁着柔情。 胡大清是从教学点开始起步从事从事教育工作的,从72年到86年共15年,他所在的教学点居无定所,多半是住牛棚、猪圈(都是集体开办的),说来都是泪。自从83年以来胡老师获得各级荣誉后,黄冈地区和湖北省领导前来考察的不少,87年市教委下拨一笔款子,在毗邻公路、靠水不远的地方建了一座四合院式的校舍,才使胡大清和他的学生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固定校舍。旁边的大樟树,是他当年从水库岸边扯的一人高的小树移栽的。91年11月湖北电视台拍摄《大山沟里的小渡盆》,92年4月敬一丹、铁凝、梁晓声一行五拍摄专题记录片《红花草》,都是在这里完成的。98年由于生源减少等原因,这个教学点被撤销,胡大清调到公路对面的半山腰、喻家畈村黄皮园塆附近的喻家畈小学工作,而这所小学也由完小改为教学点。敬一丹06年第二次采访,就是在山上的小学里完成的。如今只有顶天立地、枝繁叶茂的樟树见证了当初的奇迹,砖木结构的校舍已经卖给了私人。 今年7月20日,我邀影友兰总、孙总去踏访胡大清的足迹,经多方打听,在黄皮园塆意外遇到原任三河口中心学校副校长胡中人同志,这里是他的老屋所在地。真是缘分那,当年就是他带路,我才得以完成胡大清摆渡照片的拍摄,接下来采访胡大清本人也要他联系、安排并陪同。意外见面的热乎劲还没过,他告诉我,三个月前,原喻家畈小学的校舍变成危楼被拆除,夷为平地!我站在路边,冒雨拍了一张远景。喻家畈村的地名也消失了,与邻村合并,更名槐树坳!再见了喻家畈,这个麻城乃至全省、全国的教育传奇之地!至于张广河教育组,更早走入历史。 胡大清老师教书生涯的后期是在张广河中心小学度过的。2009年我下乡,持数码相机再次拍摄了胡大清老师,当时他正在进行复试教学。这恐怕是我市复试教学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留下的最后影像了。该照片载入《麻城市教育志》,的确合适。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差的农村以及偏远地区。主要特点是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是教师紧缺时代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br><br> 06年时,渡盆已老旧废弃,胡老师已“上岸”。 今年7月的最后一天,胡中人同志陪我拜访胡大清老师。我特意将摆渡照片洗好相送。谈及往事,胡老师记忆犹新。而今胡老师已退休数年,与老伴一起,在市区某单位当门卫,不时回三河看望老朋友,倒也优哉游哉。他儿子早年毕业于黄冈师范学院,成绩也很优秀,也曾短暂任过教,现在外地工作。胡老师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初心,在其荣誉如日中天之时 ,也没有向组织提出个人要求,尽管他本人和老伴身体都不好,家庭经济也不宽裕。 以下图片为胡老师提供,连同奖章和证书,现场翻拍: 胡大清所获得的荣誉证书、奖章,以及他使用过的教学用品,甚至那只小渡盆,最后、最好的归宿应该是档案馆,或者教育博物馆——我以为。 2022年8月下旬,经过四海科技孙总努力,已经无法读取的移动硬盘数据终于恢复,2006年7月敬一丹重访大别山的照片完好无损。 著名记者与山区教师共渡一盆,为她的重返大别山之行,染上了一抹浪漫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