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孔子博物馆带你领略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之魅力!</p> 大哉,孔子!<div>黄海之滨,泰山岩岩,大河汤汤。<br>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鲁国仍较多保存了洗后的礼乐制度。<br></div> 在孔子的时代,社会动荡,民生维艰,面对时代的困局,孔子的学说有重大现实意义。<br> 天为万物之始,地乃万物资生之本。孔子追慕传说时代的圣王先贤,推崇非常完备的周礼,此前数千年前的历史遗产是其思想的重要根基。 八佾舞于庭: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孙氏在家庙祭祀中使用八佾舞的故事。<br>周礼规定,天子的舞蹈队列由八行八列六十四人组成,称为“八佾”;诸侯六行六列三十六人,称为“六佾”;卿大夫四行四列十六人,称为“四佾”。季氏的身份为大夫,理应用四佾舞,却僭用天子的八佾舞、孔子闻知后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以表达对季氏僭越周礼行为的愤慨。 西周中后期 青铜礼器<div>祭祀的时候根据贵族的身份不同使用不同数量的青铜器。</div> 郑国15号礼器坎复原。<br>春秋时期郑国国都在今河南新郑。1996年秋至1998年底,新郑市区揭露出一处春秋中期祭祀遗址,包括社墙(wéi)、青铜礼乐器坎、殉马坎等。其中礼器坎7座,最大者编号为15,坎内出土9鼎、8簋、9鬲、1豆、1鉴、2方壶和1圆壶,共计礼器31件<br>春秋以降,西周古礼渐为新礼取代,过去只有天子可以使用的九鼎八簋之制已普遍通用于各国诸侯。根据礼乐器坎中的用鼎、乐悬等现象可以推知,该遗址应与郑国国君祭社有关。 <div>泰安徂行 彩绘陶女俑 添烩木铺(复制品)</div>以近亲、近臣、近侍等为贵族殉葬的制度盛行于商代。<div>西周建立后,人殉大为减少,甚至一度销声匿迹。在礼乐崩解的春秋时期。这一残忍的陋习又有死灰复燃的迹象。<br>孔子怒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诅咒以俑殉葬的人断子绝孙,究其原因,是因为俑模拟人的形象,冒犯了人的尊严,而且用俑随葬会引发新一轮的人殉恶习。文献和考古资料显示,春秋时期人殉的确再度增加。孔子的责骂有其现实的依据。<br><br></div> 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少年立志向学,青年游周适齐,壮年出仕谋政,周游列国,晚年归鲁兴学,纂订六经,垂范后世。由少及壮,由壮至老,孔子以仁者爱人的情怀,以天下万民福祉为己任,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为理想毕生奋斗。 第一单元 君子好礼<br>孔子虽为殷商后裔,但父母早亡,家世贫寒。他年轻时担任过一些小的官职,曾入鲁国太庙访求礼乐,赴洛邑问道老子,适齐劝谏景公勤政治国。孔子好学敏求,为后来的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宋国公室及孔子家系 俎豆礼容<div>孔子三岁丧父,随母亲迁居阙里。在鲁都礼乐文化的氛围当中,孔子幼年便表现出对礼的兴趣,嬉戏时常陈设姐、豆等礼器,模仿祭祀中的仪节。这一故事在《圣迹图》中有所表现,上图采自明正统九年(1444年)的刊本。<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