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2022年广东省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培训活动教研管理组培训</b></p> <p class="ql-block"> 2022年8月16至20日,由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2022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培训活动教研管理组在广州工商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本次参训人员来自21个地市(区或县)教研部门负责人,约40人。</p> 研修主题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何成刚: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博士,研究员,教学处副处长。</span></p> <p class="ql-block"> 17日上午,何成刚副处长作《新时代教研工作的形势、任务与要求》专题报告。何处长从国家政策、中央教育部等相关文件出发,就当前教研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新时代教研工作与时俱进的任务和要求,明确指出“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中,要明确以科学教育质量观为指导,建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目标;要明确教研工作要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等主要任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李桂娟: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span></p> <p class="ql-block"> 17日上午,李桂娟院长作《新时代教研工作的职责与担当---深圳探索》专题报告。李院长主要以深圳的探索为范例,从深圳市如何开展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研究、开展教研工作、推进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方案等成功范例作了详细的介绍,强化教研工作“四服务”“四强调”,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深圳教研范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辛涛:北京师范大学中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span></p> <p class="ql-block"> 17日下午,辛涛教授作《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现状与前瞻》专题报告。该报告从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相关背景、质量监测在督导体系中的定位、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进展及前瞻等四个方面作了全面深入的解读,内容宏大,既有高度,也有深度和广度,让我们对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特别是其四个创新,即理念创新、技术创新、路径创新和使用创新,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国家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体现党的教育方针是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根本,注重监测结果运用是基础教育监测的关键,重视学段延伸与队伍建设是今后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纪明泽: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总支书记,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副所长,教育学博士,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span></p> <p class="ql-block"> 18日上午,纪明泽教授作《教研:与课改同行》专题报告,就当前中小学教研面临的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强调教研部门应努力做到:一要推进国家课程的高标准实施,确保全面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好课堂,全面推进国家课程实施过程的高衔接,避免合则用不合则弃的选择性执行行为。全面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一体化实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推进五育并举,推进双新、育人育己,构建教研中国特色,落实课改中国方案。二要深入研究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新课标要求,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变,形成“大命题”“大课程”“大课堂”“大先生”“大熔炉”的“五大”育人新模式。三要跨学科、跨学段、跨领域、学科教研与综合教研协同、市区校联动、校际区际长三角联合的合作共同体,创建“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沟通协作”的项目运作方式,以教研员发展评估制度作保障,提升教研品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董洪亮:江苏省教研室主任,教育学博士,研究员。</span></p> <p class="ql-block"> 18日下午,董洪亮博士作《基于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的区域教研工作规划与实施》专题报告,主要观点:一是改革要从照着书教到照着人教,解决教育无对象化的问题。二是从内容设计转为行为设计,解决教学无目标的问题。引导教师从关注教学内容设计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从内容设计到行为设计,从目标设计到任务设计。三是改变对知识的态度,解决核心素养落地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该报告给我们的启示:一是教育要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传统课程走向现代课程,把知识当工具而不是目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教学的多样性。二是教研的重点要引领教师的教学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单一的以知识为目的传统教育观念,通过“大观念”知识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真实情境下的解决问题能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谢翌:广州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中心主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span></p> <p class="ql-block"> 19日上午,谢翌教授作《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大作业观的视角》专题报告,主要内容:一是大单元作业设计要有情境化、趣味性、挑战性。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人为中心,利用“社会或自然资源”,设计有梯度的作业,将其与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关联起来,形成情境与问题,进而转化为序列化的学习任务称为“大单元作业”;二是强化作业的创造性设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技能技巧;三是学习化课堂需要课程再设计:以作业为中心的为单元学习化活动。大作业观将原本补充教学传统作业转变为学生探究、创造的载体与成长通道。</p><p class="ql-block"> 该报告给我们的启示:一是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关键在于将无意义的训练化作业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化创作活动。二是大作业变革须回归“创造性的探究活动”这一本意,以大视域、大取向、大设计、大实践与大评价来丰富与拓展其内涵与功能,藉由多主体协同互动、课程再设计、学习化课堂的构建、学本评估等来践行大作业观。三是大作业观旨在彰显“学生-学习-学会”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统整课前、课中、课后作业,关注课程、教学、评价的联结,促进“学-教-评”的一致性。</p> 学习花絮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曾令鹏: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主任,小学数学正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委会副理事长、广东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委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班主任:施美彬,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地理和研学旅行教研员,中学地理正高级教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班长:张立云,珠海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化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span></p> 小组研讨 <p class="ql-block"> 19日下午,教研管理组分珠三角、粤西、粤东、粤北等四个小组就“‘三有’时代新人培育下教研的使命与担当”为主题展开研讨。</p> 集体合影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编辑:刘伟 陈红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审校:张立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审核:施美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