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今天的家庭读书会我们了解苏东坡生平。</p> <p class="ql-block">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p> <p class="ql-block">苏轼⽣于1037年1⽉8⽇。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读书的状况,感觉⾃⼰深受其⽗影响</p><p class="ql-block">。1056年,虚岁⼆⼗⼀的苏轼⾸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篇《刑赏忠厚之⾄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的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p> <p class="ql-block">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第三等,为“百年第⼀”,授⼤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王安⽯⽀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上与新任宰相王安⽯政见不合,被迫离京。</p> <p class="ql-block">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这样持续了⼤概⼗年,苏轼遇到了⽣平第⼀祸事。当时有⼈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做⽂章。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劫。</p> <p class="ql-block">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实权,⽽此时苏轼经此⼀役已变得⼼灰意冷,苏轼到任后,⼼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壁⼭游览,写下了《⾚壁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念奴娇·⾚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开垦城东的⼀块坡地,种⽥帮补⽣计。“东坡居⼠”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苏轼在杭州修了⼀项重⼤的⽔利建设,疏浚西湖,⽤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p> <p class="ql-block">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唐代的⽩居易。但1091年,他⼜被召回朝。但不久⼜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1093年⾼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年6⽉,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惠阳。在这里他作诗《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p><p class="ql-block">1097年,苏轼⼜被再贬⾄更远的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满门抄斩罪轻⼀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24⽇卒于常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p> <p class="ql-block">苏轼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p> <p class="ql-block">弹指一挥间,千年时光倏尔远逝,滔滔岷江水依然奔涌向前,黄州的赤壁矶头犹有葳蕹的林木和徐徐的清风,杭州西子湖畔的杨柳悠悠地见证了历史中的别样故事,惠州依然烟兩空濛、湖山碧净如洗,儋州的夕照与海南的椰风还在咏叹着渔歌号子⋯⋯但斯人已逝,只有那些珠玑般的文字为我们记录了曾经那个时代的那位文人。他以飘逸雄健的文字、傲然于世的胸怀、随缘通达的心性,为后人立起一座难以企及的文化丰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