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谢灵运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旅行家。他世袭为康乐公,人称“谢康乐”、“谢公”、“谢客”,故有市区的“康乐坊”,江心屿的“谢公亭”,积谷山上的“谢客岩”。谢康乐出生高贵,家世显赫,是东晋名将谢玄之孙,书法家王羲之外孙,典型的“官三代”。家族基因强大、家庭背景优越,加上自身天资过人,使他从小就奇才博学,长于诗文。公元422年秋,太子左卫率职(领掌宫中禁卫)的谢灵运因“无检”行为(权力斗争),被下放永嘉郡(今温州)当太守。永嘉郡远离京都,荒僻蔽塞,却是风景秀美未被外界知晓的一处秘境。谢灵运青云失路,为逃避现实,便在此四处遨游,登山临水,发现这里山水风物瑰丽奇秀,写下了许多纪胜抒怀的山水诗。现在,让我们透过他的部分诗题,循其足迹探幽赏奇,游历一番温州山水胜景。</p> <p class="ql-block"> 在今永嘉县(时为永宁县),谢康乐到过大若岩与绿嶂山,写下《登永嘉绿嶂山》《过白岸亭》《登石门最高顶》等诗篇。绿嶂山是括苍山余脉,登临山顶俯瞰,楠溪江在山脚下蜿蜒而行。史书记载:绿嶂山又名青嶂山,在郡西北数十里楠溪江畔。刘宋时期的绿嶂山林木蔽天,景色清幽。谢公脚穿上“谢公屐”,带上干粮、拄着拐杖,沿着水源步览绿嶂山景致。今绿嶂山半山腰建有落屐亭,相传为谢公登山换屐处。《宋书•谢灵运传》记载他“寻山陟岭,必造幽陵,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这便是古代“登山鞋”——谢康乐为登高方便,自己发明的一种特殊登山木屐,世称“谢公屐”。</p> <p class="ql-block"> 《过白岸亭》又名《白岸亭》。据清光绪《永嘉县志》云:白岸亭在楠溪西南距温州八十七里(今永嘉县桥头镇白沙村),因溪岸沙石色白而得名。白岸亭后改制白沙驿,系当时温州至丽水古驿道上的重要邮驿。谢康乐在诗中写道:“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空翠难强名,渔钓易为曲。援萝聆青崖,春心自相属。交交止栩黄,呦呦食苹鹿……”可谓纪游、写景、兴情俱佳。</p> <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是《登石门最高顶》,石门为永嘉石门山,在今大若岩景区。《清一统志·温州府》载:石门山“在永嘉县北十五里,上多名胜。谢灵运尝游此。”但石门之谓众说纷纭,青田石门洞、庐山石门涧、嵊州石门岭、缙云岩石门等地,都争先说是谢灵运笔下的石门。谢公另有《夜宿石门》诗。唐代诗仙李白对前辈谢灵运推崇备至,有“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诗传世。由此可见,石门在永嘉郡境内无疑。</p> <p class="ql-block"> 422年初冬,谢灵运启动南游,顺便视察辖区安固县(今瑞安市)、横阳县(今平阳县、苍南县)。抵达横阳县治住下,听闻治前有“岭门山”,遂前往游览,见两山如门相对,翼然夹坡,撰诗《游岭门山》,又名《横阳还峤上》。《乾隆平阳志》载:岭门山在平阳县治前,两山翼然,中阙为门,状如斗牛,两旁有溪……其门曰“通福”。岭门又名通福门,是浙江到福建必经的一道关口,也是目前平阳县唯存的古城楼式建筑。小时候,祖父母家居岭门外坡南蓝宅,每年放暑假,我随家父到祖父母家度假,岭门是必经之地。门上端为培风阁,清朝加建,台基和拱桥为花岗岩块石。每每出入岭门,歇脚于门洞里的长条石凳上,清风南北贯通,呼呼耳边作响,通体舒坦惬意。</p> <p class="ql-block"> 景平元年(423),谢康乐曾到乐成县巡视并游乐,写下《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白石岩下径行田》《行田登海口盘屿山》等诗。筋竹涧是雁荡大龙湫景区锦溪向南延伸的一条涧溪,因其涧边盛产筋竹得名。多年前我曾从友进入涧口,但见一条宽敞平缓的溪流映现眼前,在阳光下波光粼粼。水随涧势,于缓坡处腾起花白细浪,流至断崖处,形成悬空瀑帘。一路行来,可领略葱郁山林、清幽涧谷、深邃瀑潭、优美曲桥……至今记忆犹新。此诗主要描写谢公越岭溪行“依隈登隩栈,过涧挹飞泉”时的艰辛并快乐。</p> <p class="ql-block"> 白石岩,一名白石山,在今乐清市白石镇中雁荡山。《温州志》云:“山下有白石径,为灵运行田之所。”下径为下山道,山下是枊白平原。行田即巡视农田。而盘屿山在今乐清市磐石镇(曾叫磐石港、磐石卫,系当时交通与军事要津)。盘屿山在东海之滨,诗人登临时,被眼前雄伟开阔的大海所震撼,赞叹不已,又依稀传来故乡越女的采菱歌曲,诗行间充溢思乡之情。</p> <p class="ql-block"> 在今瓯海区,谢康乐写过《游赤石进帆海》《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过瞿溪山饭僧》。《大罗山志》称,赤石“位于帆游山,西临温瑞塘河,岩石赭赤色”。《永嘉县志》载:“帆海在温州府城南三十里,大罗山西脉帆游山与吹台山东脉头陀山之间,昔为海,多舟楫往来。”昔日,瓯海南白象到瑞安塘下之间是一条海峡(浅海湾),海峡拐弯处就是“帆海”,即今帆游。那日,诗人泛舟扬帆海上(帆海),掇取石华(百度云:附生于海中石上,肉如蛎,可食;壳可装饰户牖),写下“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的名句。</p> <p class="ql-block"> 帆海近处的大罗山,古称泉山,又名“石室山”,是当时这片海洋中最大岛屿。谢公泛海后登上石室山,尽赏山上奇峰、峻石、飞瀑、流泉,写下《石室山》。他又游览不远处的“天下第二十六福地”——仙岩,那里的三皇井、梅雨潭、龙须瀑、雷响潭、圣寿禅寺等,都让谢公心驰神往,写了《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留下寻踪揽胜的足迹,表达慕道求仙的思想。瞿溪山在今瞿溪街道境内,古刹众多。那日,谢康乐给在瞿溪山上的僧人赠送饭菜。瞿溪山僧人的修行处,即今泽雅风景区肇山古村的肇山寺。寺庙背靠青山茂竹,面对潺潺溪流,为清静之地。跨过一座小石桥进入山门,门上写着“肇山禅寺”。谢公当与寺院僧人共餐,耳闻“清霄法鼓”,心情开朗,便有《过瞿溪山饭僧》问世。</p> <p class="ql-block"> 此外,谢康乐在今鹿城区谢池巷如园池上楼,写下《登池上楼》。池上楼位于积谷山西麓,附近有谢池、小赤壁、月带桥、飞霞洞、留云亭等名胜古迹。谢公在此凿池筑屋,临池赋诗,留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千古名句。</p> <p class="ql-block"> 暇余之时,谢公漫步松台山,写下《晚出西射堂》。西射堂“今基址不存”,当在松台山或山麓某处。诗中写到自己在松台山顶西望西山(又名景山),峰峦起伏,青葱寒林,如列画屏。他又登东山,写下《郡东山望溟海》。东山即今市区华盖山,遥望山形如华盖。满山花木葱茏,松鼠跳跃,百鸟常鸣,风景秀丽。山巅旧有华盖楼,后改建易名大观亭,登亭可眺望全城风光。</p> <p class="ql-block"> 公元422年某日,谢康乐驾小舟至瓯江中流,兀见江心孤屿,东西两山之间,江水从中流过。他登小山四望,水天一色,澄鲜艳丽,作《登江中孤屿》,中有“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句,今为江中屿最佳广告词。屿上有谢公亭、澄鲜阁等纪念谢灵运的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 之后,谢康乐又西去藤桥,写下《登上戍石鼓山》。石鼓山在今鹿城区藤桥街道底垟村,建有石鼓山公园。《永嘉县志》载:“山上有石如鼓,扣之则响。”薄暮时分,谢公漫步南亭(在温州城南一里许),深感时序推移,长日卧病,决意待秋日水涨,乘舟回归故里(会稽郡,今绍兴市),故而留下《游南亭》。南亭与当时的北亭、白沙亭等,都是古代邮驿设施。</p> <p class="ql-block"> 转眼来到423年秋末,谢康乐终究不屑于地方官生涯,便辞去公职,与当地官员百姓依依话别,留诗《北亭与吏民别》。再沿瓯江北上,回乡归隐,写下《初去郡》,用“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等清丽动人的诗句,表明自己去官还家、获求解脱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 谢灵运在温州(永嘉郡)仅仅逗留一年,却留下至少21首五言古诗,绝大部分与温州山水有关,既写足迹,亦表心迹。他踏遍青山,涉尽绿水,无论多么险峻幽僻,总以先得胜景为快,并力求将感悟到的山水美景转化为诗歌,传递给后人。永嘉(郡)山水因谢灵运的发现带携而扬名天下,也让谢灵运奠定了中国山水诗鼻祖的地位。温州人会永远记住谢灵运,怀念谢灵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载2022年12期《温州人》杂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