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其一生 专注收藏

厚源

<p class="ql-block">【德宏揽胜 017】</p><p class="ql-block"> 毕其一生 专注收藏</p><p class="ql-block"> ——记阿昌族民俗文物收藏人余加平</p><p class="ql-block"> 厚 源</p><p class="ql-block"> 新冠疫情前,连续三年参加陇川户撒阿昌族乡芒东“会街节”和“阿露窝罗节”。三月下旬的户撒坝子早晨,依然感觉寒风瑟瑟,路边湿地白霜皑皑,浓浓的白雾缭绕在山边,金色的油菜花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我们早早就来到窝罗节广场,走进广场旁边的“阿昌族民俗文化馆”,不到五十平米的展厅,四壁挂满琳琅满目的民俗古董,墙脚摆放着无计其数,让人感觉仿佛走进似曾相识又陌生的年代,重拾失去已久的童年乡愁。</p><p class="ql-block"> 余加平痴迷收藏,只因对阿昌族民俗文物情有独钟。</p><p class="ql-block"> 收藏馆主人叫余加平,过去叫虞加平。他解释说,因“虞”笔划太多难写,便改“余”至今,这样改名我还是第次听到。站在我们面前的余加平,地地道道的农民,自称布董嘎(大汉族),40多岁,身材瘦小,身穿黑色土布衣服,皮肤古铜色,脸庞布满皱纹,说话声音洪亮,自小聪明好学,虽然读书不多,但做事自有主见,而且敢想敢做,不拖泥带水,生活阅历丰富。</p><p class="ql-block"> 余加平从小喜欢收藏身边的东西。他说:从20多岁开始正式步入收藏阿昌族民俗物品,已有20多年收藏历史,收藏民俗物品近万件。阿露窝罗广场收藏馆展示的文物仅仅是一小部分,多数堆放在家里。</p><p class="ql-block"> 户撒历史悠久,据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军队驻扎户撒,把铸刀、剑技术传授给阿昌族汉子,把银制品工艺传授给阿昌族女人。明朝大将沐英驻守它撒,让刀、剑打造技艺得到巩固和发扬。户撒又是古代茶马古道过境之地,马帮文化浓厚。看过余加平收藏馆内的民俗物品,就像看到了久远的烽火硝烟,兵戈交锋,人仰马翻的残酷战争;看到了山间铃响马帮来。目睹锈迹斑斑的兵器,马帮用具,已让人惊叹不已。为了真实感受余加平的收藏环境,我们来到万明寨余加平家里?</p><p class="ql-block"> 沿着狭窄的红土基砌成围墙的青石板路走进万明寨,走进余加平家里,典型的阿昌族四合院内,木质框架,青瓦盖顶,红土基砌。伫立院场,环顾四周,映入眼帘的都是随意堆放着的民俗物品,简直成了堆放杂物的货场,任其风吹日晒,有些已经自然风化、腐蚀的痕迹,让我们感到婉惜。</p><p class="ql-block"> 说起收藏,余加平回顾二十年来的辛酸经历。他还是一个懵懂的毛头青年时,惊奇地发现很多外地人到户撒街,寨子里收购阿昌族民间诗书、画、印章、手稿遗作,还有那些阵旧的破烂的老家具、老铁器、老瓷器、生活日用品,尤其是老金银手饰等。</p><p class="ql-block"> “难道这些旧东西也值钱?”余加平扪心自问。虽然没有人给他满意答案,但是他受此启发,心里萌发了收藏阿昌族民间物品的想法。很多民间收藏家就是这样走出收藏之路。</p><p class="ql-block"> 万事开头难。起初家里极力反对,说他不务正业,好吃懒做,不走正道,败家子。他不顾家里反对,省吃俭用,从身边东西开始收藏,慢慢扩大到左邻右舍,周围村寨。不管大小、残损、贵贱,他都像宝贝一样收藏起来。随着对收藏古文物的认识,慢慢学会了打探消息,电话联络,进而扩大到亲戚、朋友。当探听到哪里有古老东西,不管路途遥远,风雨交加,马不停蹄赶去收购,乐此不彼。</p> <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来,余加平四季如一,不惧严寒酷暑,风雨泥泞,马不停蹄地走街串寨,寻踪觅迹千家万户,只要有一点信息,他都不放过。有时,为了一件物品,他不管花费时间软缠硬磨,用行动感动藏家,把心爱的文物转让给他。一副珍贵的“贝叶经”就是这样磨来的,真是“心诚所致,金石为开”。余加平的很多珍贵文物就是用一腔诚心得来的。   </p><p class="ql-block"> 余加平将平生精力与积蓄,全部投入到收藏民俗文物中。</p><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来,余加平倾尽心力和钱财,在收藏路上越走越远,收藏的不仅仅是阿昌族民俗文物,还有傣族、景颇、傈僳、汉族,收藏品种越加广泛,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到了家庭的生活。为此,他不知遭受到父母、妻子和儿女的多少埋怨、谩骂,可是他痴心不改。</p><p class="ql-block"> 为了筹集收藏文物的资金,他有时忍受着内心的痛苦,流着泪水,把心爱的文物卖掉,每失去一件心爱文物,心里就像万箭穿心一样疼痛,虽然心里就像秤砣压着一样沉重,但是他没有感到后悔。因为他心里清楚,自己收藏的是民间普通民俗物品,而不是贵重的文物。</p><p class="ql-block"> 有付出就有收获,在收藏过程中结识了很多农民朋友,民间文物收藏家,文物研究学者,在交往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关于文物的知识,逐渐增长了收藏文物的知识,学会了一般的甄别,收藏物品的取舍,逐渐克服了盲目跟风,起到了传承与乡愁记忆。</p><p class="ql-block"> 余加平凭着脚勤、心诚,收藏到了很多阿昌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珍贵文物,还有明、清时期瓷器,土司、宗教祀祠器物,二战时期实物,以及解放初期、六七十年代农村生产生活用具,特别是户撒铁、银制品,马帮用具等收藏得十分齐全。</p><p class="ql-block"> 细心观看展览馆展出文物,我记住名字的有:手工米线机、手推揉茶机、药碾、糕模、戥子、竹衣箱、针线盒、壶笼、铜擦、谷擂子、量箩、贝叶生辰牌、牛角酒壶、刺绣(绣花围巾、腰带、鞋子等)、织锦、捕鱼用具等等,还有许多少数民族服饰,运输、农耕,狩猎工具,不胜枚举,包罗万象,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 余加平说:“这些年我把精力和积蓄全部投入到收藏中,虽然经历艰辛,但在我的一生中,能够为社会尽一份力,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也是圆了自己的一个梦!”</p><p class="ql-block"> 余加平的阿昌族民俗文化馆倍受人们关注,获得了广泛点赞。</p><p class="ql-block"> 余加平发自内心地说:“收藏过程是很苦闷的,遇到好心人是很暖心和倍受鼓舞的”。后来我才明白,他所说的好心人是指乡党委和政府。</p><p class="ql-block"> 2017年阿露窝罗节开幕前夕,户撒阿昌族乡党委政府为了增加节日文化气氛,动员余加平到阿露窝罗广场展示民俗文物,并把广场旁边的房屋免费让给他作为展览馆,乡文化站指导他精选、归类展出文物,这才让他收藏的民俗文物与广大群众见面,。</p><p class="ql-block"> 透过一件件曾经使用过的日常生活用品悬挂在墙壁上,成了引人注目的文物,让人们勾起了曾经的记忆,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关注,成为传承阿昌族民俗文化、展示户撒悠久历史的窗口。让人们对佛祖花园、对阿昌族历史、文化、风俗和生产生活有了直观的认识;让远离家乡故土的人们感受到了一种亲情和温馨;让广大青少年了解过去的农耕文化和生活。</p> <p class="ql-block">  尽管人在他乡为异客,但乡愁和乡情促使他们对家乡的眷念和热爱,这种眷恋和感情来源于故乡特有的魅力,他们眷恋的不是现代化都市的高楼大厦,而是家乡别具一格的小街小巷、石板路、古水井、四合院和古老的奘房。</p><p class="ql-block"> 余加平的“阿昌族民俗文化馆”才刚刚起步。</p><p class="ql-block"> 文脉乃国脉所系,是一个民族真正的“本”和“根”。传承“文脉”延续“国脉”。民俗文物就是延续民族的历史、文化。阿昌族民俗文化馆填补了“佛祖花园”文化积淀的不足,填补了古老民族灿烂文化历史依据,为打造“佛祖花园”增添了历史文化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参观余加平的阿昌族民俗文化馆和他家里陈放的民俗文物之后,给我的视觉冲击和思维感观十分强烈:虽然文物繁多,种类广泛,历史悠久,低廉与贵重兼而有之,历史记载与民俗文化并重,浓缩跌宕起伏的历史,给后人留下美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但是,文物摆放零乱,分类不规范,显得杂乱无章,看不出阿昌族历史文化脉络和清晰的历史线索。让人觉得眼前摆设的仅仅是一些古老的、陈旧的东西,而不是珍贵的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让人们感到十分遗憾。</p><p class="ql-block"> 要真正成为民俗历史、文化展览馆或收藏馆,余加平需要花费更多精力进行精挑细选,分别归类,登记造册,编写目录索引,使之形成系统性的收藏文物。 </p><p class="ql-block"> 余加平说要感恩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感恩各族群众的厚爱,感父母、妻子和儿女的默默奉献,让自己在收藏路上虽然磕磕碰碰,但是能够一路走来,实现了自己办展览的梦寐宿愿,让自己的心血得于回馈。</p><p class="ql-block"> 值得点赞的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农民,凭着一腔热情、一分挚爱、一分追求,能收藏到如此规模的民俗文物,也是十分难能可贵了。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