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隸之路

大漠識丁

<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医学家、書法家傅青主,针对当时流行“弱美柔媚”的赵、董書风,提出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理论。其实这是一种上升到書法层面的说法,这里面也不免有文人相轻之嫌。我理解傅青主所说的“拙”是在巧的基础上的“拙”、所说的“丑”是在美的基础上的“丑”,是一种大美、大巧。不像现在一些人、一些“大家”,从来就没把字写美过、写巧过,从一开始就丑、就拙,那是真拙、真丑 !现在的隸書更像是“赛丑”大会,没有最丑,只有更丑,就如同一个模子出来的一样。</p><p class="ql-block">​这是两幅自己三十多年前习隸之作。那时正值而立之年,写的字及落款用印也显得“年轻”,不过,还是循规蹈矩、知美知丑的。</p> <p class="ql-block">临习汉碑也是要经过对临、背临、意临的过程。临习汉碑最好是临习至少三种以上不同风格的汉碑,这样有利于以后更快、更好的形成自己的风格。</p><p class="ql-block">入帖容易出帖难,怎样从汉碑中走出来并非易事,也是一个漫长、痛苦的过程。以下两幅对联是笔者二十多年前(有一幅是辛巳年的款即:2001年)探索隸書风格时期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刘墉学生、翁方纲女婿戈仙舟拿刘墉的字向翁方纲讨教,翁看后说:“你去问你老师,哪一笔书是古人的?”戈将此话转告刘墉,刘反唇相讥:“你去问你岳父,他的书法哪一笔是他自己的。”書法就是一个从“無我”到“有我”的过程。“有我”也就有了自己的风格。</p><p class="ql-block">笔者所追求的风格就是:拙、重、厚、朴、静,即要有“金石味道”,还要有“庙堂之气”。以下两幅对联就是近几天的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