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编辑 / 摄影 / 林之春 柳编是祖辈们传承下来的手工技艺,霍师傅是乡村柳编的第四代传承人。一根根柳条,经过他的精巧编制,形成了美观大方、结实耐用的簸箕。手艺娴熟的他前半天可以编制两张簸箕,为了保证结构紧凑一致,编织过程中要一气呵成。后半天还要忙其他的家务活。 2022年8月16日早上,和摄友去了二十多公里的小山村,到了他家的时候,柳条早已泡好,霍师傅边说边笑,又是拿烟又是拿烧酒,又给我们烧了一壶开水,一番热情的招待后,就开始了劳作。他把镰刀头、拨锤、方锥、槽锥、钩针、拨停等数种柳编工具,分门别类地放在随手可以摸到的地方。在编辑过程中只见他左手掰起坚韧的洁白柳条,拿着绳锤的右手飞快地缠绕,绳锤来回往复绞缠,柳条在手指间左右翻飞,手指头游走在柳条间,左右逢源,手中的线穗匀称地咬死条子,一根根“蹦来蹦去”的柳条,最后被绳子牢牢固定。上下舞动的指尖熟练地穿梭在柳条间,编织中,霍师傅一直半蹲着,等编织起大半个簸箕面后,他直接蹲在上边。他说:编簸箕时人不能坐,必须圪蹴着,要不然编不紧而且不均匀。他在做活中还与我们拉着家常话,却一点也不延误手中的做活,是在凭着手感走。 编制时不能在外面和有阳光的地方,必须是在潮湿的窑洞里,为了保证柳条的柔韧度,存放柳条的地方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而窑洞正是储存柳条和进行编制的最佳地方,适合四季劳作。 开始破条、刮舌头,准备簸箕的包边材料和零部件。 他边做活边给我们讲解每个工具的用法,镰刀头是刮簸箕舌头,要刮得平整、薄厚适中,两边弯曲的地方还要刮出一定的弧度。方锥,用于在簸箕舌头上钻眼。槽锥,用于缠簸箕沿子时捅孔。钩针,在簸箕舌头上用来钩绳子。他正在给簸箕包边,只见他把簸箕的帮沿,用几个铁夹子将削好的红条夹死在一起,以防走形变样。再用柳线穿孔绞缠,看他用针时,循环往复,错落有致,一整套动作一气呵成,针脚疏密、缀条粗细平整都是在瞬间完成的。不一会儿,一张扇形的大簸箕竣工了,无声地流淌着柳编手艺人的智慧与汗水。 他不停地忙活,忙活中又聊起过去。说起自己的“柳编人生”,他上小学的时候,放学后就经常看着前辈们的柳编过程,心灵手巧的他,12岁那年去学校时就拿上柳条和麻线等,偷偷地在学校学起了柳编,初学那会儿,手劲儿小,手皮儿嫩,编制些小的家庭用具。编好了几个拿回家后,受到了父辈们的表扬,但是耽误了学习成绩,成了第四代柳编传承人。他的儿子们也会柳编,是第五代传承人。 由于长期和柔韧结实的柳条打交道,双手内侧长满茧子,手指关节和脚关节显得肿大。不过,正是这门柳编的手艺,让霍师傅的生活好了起来。话语中滚动着不小的满足。庄户人们手头多种多样的家庭柳编用具,大多出自乡村艺人霍师傅之手,不仅方便结实耐用,每件家具里盛着的是生活、是日子、是期盼、是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