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要让学生像科学家发现知识一样去经历发现的过程。”</p> 通过今天聆听朱教授以及其他老师们的讲解,我受益匪浅。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我们老师要有一颗去学习的心,要去体会探索的过程。这样才能教育学生更好地去体会学习的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斌老师介绍培训活动内容】</b></h3> 与以往培训方式不同,本次朱教授采用的是参与式培训。强调“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采用的是“清”“洗”“晒”的专家研修模式。通过互动,小组讨论,去除旧的观念,构建新的观念。朱教授以KWH表的形式,引导大家去学习和讨论。这个表包括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你想解决怎样的问题?然后给了大家七个大问题供选择。 这些老师在讨论的时候,我也在思考这几个大问题。乍一看这些全都是非常宏观而且非常新颖的名词,随着二零二二版新课标的出现,这些名词更引起了大家的热议。虽然我刚入职两年,但这些词语我也不是很陌生,虽然对于每个的具体内涵不是非常了解,但是有些是听过的并且能理解的。其中大单元是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知识逻辑体系建构的最小的学科教学单位。我们不能仅仅把它理解为学科的孤零零的每一个单元,我们要把整个小学段或者某一个年级的某个学科作为一个大框架去解读,然后在这个大框架下去建构系统内容和授课内容。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E组展示成果】</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组展示成果】</b></h3> 他们两组讨论的主题分别是大项目和项目化教学、跨学科主题与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两组的展示,我对于这两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首先是大项目和项目化学习要基于真实情景,然后去选定主题,明确任务,从而去产出一个结果,而任务就是项目化学习里面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另外对于第二组,为什么采取跨学科,是因为本学科内有些比较深的问题,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帮助。然后我们就会想到我们的综合实践课,那为什么还要设立跨学科呢?其实我们如何判断跨学科,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判断:一最核心的是看跨学科学习的定位到底是哪个学科;二是看课时,到底学这门课用的哪个学科的课时;三就是解决这个主题所用到的新知识是哪门学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A组展示成果】</b></h3> A组讨论的是大观念和大概念。在英语中,对于这两个词有一个单词“big idea”可以用来解释它们,但是这两者就是一个东西吗?我想并非如此。大概念是指核心概念、原则、理论和过程,应作为课程、教学和评估的焦点。大观念反映了专家的理解,并为一个研究领域的论述、调查、发现和争论提供了依据。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培训的系列二开始】</b></h3> 朱教授介绍第二大系列需要学习的内容。首先是主题学习,包括传统单元教学和大单元教学之间的差异,传统教学就是按部就班,一课时一课时的教,而大单元教学是将所要学习的内容作为一个大框架,让学生去发现知识,去探索知识,对于知识掌握的具体时间没有那么大限制。接下来是参与式活动,朱教授带领现场的老师一起进行活动,抽签分组,小组共同研讨交流,围绕要点撰写大单元教学方案。 通过各位老师参与式的培训,我觉得这种模式完全可以用于日常教学。我们作为老师不能为了教知识而教知识,我们要让学生去发现知识,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所以我们老师要有宏观思想,要有大单元,大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规划我们的教学,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习图片】</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习笔记】</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