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路山上的北魏“太子陵”

董宗泰

<p class="ql-block">  五路山上的“太子陵”就是北魏朝景穆太子——拓跋晃的陵寝。</p> <p class="ql-block">  北魏景穆帝——拓跋晃,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人。公元428戊辰年出生,属龙,五岁时就被册立为皇太子,公元451辛卯兔年去逝,也在“犯太岁”的年份而薨。</p><p class="ql-block"> 公元398年,道武帝拓跋珪确立国号为“魏”,即史书记载的“北魏”朝,并从内蒙盛乐迁都今山西大同,成为魏朝的开国皇帝,第三代帝王是太武帝拓跋焘,其长子便是拓跋晃。史书评价晃帝为政精察,明慧强识,闻则不忘,深明佛法。关键是素好佛法,难能可贵!就在446年,拓跋焘下诏灭佛时,父子却因此产生矛盾,出现严重分歧,而且太子晃屡谏不从,故他只能设法拖延时间,保全了很多僧侣。可以说,拓跋晃为今后北魏佛教文化事业的兴起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功德可谓不小!</p><p class="ql-block"> 正因拓跋晃智勇天锡,深明大义,尊佛重道,因此被当朝宠臣中常侍——宗爱所害,忧郁而死,年仅23岁,后追谥为景穆太子,葬于金陵。金陵,即是位于山西大同左云县和右玉县一带的北魏皇陵的总称。</p><p class="ql-block"> 宦官宗爱又于当年杀害其父“道武帝”拓跋焘,庶弟“东平王”拓跋翰和“南安王”拓跋余。拓跋晃长子文成帝拓跋濬即位为帝后,诛杀了权臣宗爱,并追封其父拓跋晃为景穆皇帝,庙号恭宗。</p> <p class="ql-block">  “太子陵”位于左云县城北17公里的五路山上,摩天岭风景区内,该山脉作为左云县城的西北屏障,厚实雄伟,也推动了这个全国煤炭大县的持续发展。陵寝呈圆形,直径长40米,封土堆高15米,比孝文帝拓跋宏的寿陵——万寿堂还高2米,因此从规模上来看也具备北魏皇陵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太子陵”坐落的山脉,是山西省境内吕梁山干龙脉的北上延伸分支,从陕西进入晋南,一路北上,蜿蜒曲折,起起伏伏,到头蓄势而发,剥换脱卸而起摩天岭。</p><p class="ql-block"> 细查龙脉,该龙从陕西延安黄龙县过黄河跌断后再起山脉→进入山西临汾乡宁县→向东北方前行,在蒲县的黑龙关镇束咽后继续北上→过交口县→吕梁市→方山县→岢岚县→五寨县→宁武县,顿起芦芽山,该山海拔2780多米,是该支干龙脉的祖山,后继续北上→神池县,再次跌断束咽后前行→朔州市平鲁区,之后山脉则呈分散和缓状态,其中一支北上入右玉县(即右玉县城北山脉),然后行至牛心乡甘泉庄村东,再次跌断剥换而激起高峻挺拔的牛心山,之后一支朝东北方进入左云县城北,顿起摩天岭风景区山脉。</p> <p class="ql-block">  太子拓跋晃的陵寝就坐落在该条干龙脉上,海拔1900多米,虽高耸而不露,开阳窝聚,四周松柏环抱,浓郁茂盛。身处陵顶,顿觉气机通达,舒爽顺畅,千里来龙,足见脉气之旺!</p> <p class="ql-block">  陵寝坐壬向丙,“大窝穴”的左云县城即是其外明堂,前面朝山贵在一峰独秀,似笔又似枪,文治武功,这也是成就北魏辉煌发展的风水动因。正如先驱李大钊在《史观》中言:“以历史进展的动因为准者,则曰,史之进展必有动因。”,补充一句,“风水乃大因也”!</p><p class="ql-block"> 景慕太子拓跋晃公元451年去世,其长子拓跋濬452年即位为帝,恢复佛教,始建云冈石窟,善莫大焉;其孙拓拔弘、曾孙拓跋宏(即历史上著名的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建成龙门石窟)……之后,同样是太子拓跋晃的一脉后人接连称帝,使北魏朝的“车轮”继续向前滚动八十多年。可惜,“太子陵”后撑鬼山太低,所靠不力,又因北魏朝一直沿袭拓拔鲜卑族的墓葬习俗,所有皇陵坐落位置普遍太高,所谓“八面来风绝人丁”,以致后人寿数太短,148年的朝代,居然历经20个皇帝,风水也,天意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考察北魏太子陵的路上,又觅得一穴,收获颇丰,顺便发出,供大家鉴赏。该穴来脑、分合、弦棱、唇毡、龙虎、案朝……一应俱全,穴证明显,乃一处小结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