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东曲阜,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古代为鲁国国都,孔子故里,被誉为东方圣城。</p> 孔府、孔庙、孔林统称曲阜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朝拜孔子之圣地。1961年国务院把“三孔”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庙的第一道门:万仞宫墙<div>象征孔子学问精深,德行高迈,思想深邃,非常人所能仰及。</div><div>出自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div> 走过第一道门就能看见金声玉振坊 金声玉振:孔子是诸圣人中集大成者,譬如奏乐,开头以金钟发声,末尾以玉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后比喻人有学问,或声誉广为传播。 棂星门: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 太和元气坊:孔子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至圣庙坊:“至”即至高无上的意思。<div>至字把上面的一横写到了下面,因为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上不能封顶,所以倒过来写。梅花篆刻是雍正皇帝的手书。</div> 圣时门:是孔庙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过圣时门,豁然洞开,偌大一个庭院,古柏森森。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以走正门,一般人只从仰高门进庙。 弘道门:始建于明洪武十年,清世宗据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语命名并书写匾额。雍正皇帝钦定为弘道门,后由乾隆皇帝题写“弘道”二字竖匾立于门额。 大中门,称中和门。意为用孔子的思想处理问题都可迎刃而解。赞孔子的学问是集人类知识之大成,中,取自“中庸”之意,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div><br></div> 成化碑即明宪宗御制重修孔子庙碑,成化四年(1468年)立,龟趺螭首。 明宪宗朱见深御制碑文,极力赞颂孔子及其思想,是曲阜诸碑中对孔子推崇最高的幢。其书法浑厚庄严,收放得体。 大明诏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div>自有元失驭,群雄鼎沸,土宇分裂,声数不同。朕奋起布衣,以安民为念,训将练兵,平定华夷,大统以正。</div> 洪武碑亭始立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弘治十二年(1499)毁于火灾,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立。现存碑亭为民国年间重建。 洪武碑亭,隐约可以看见碑中有个“留”字,才幸免得以保存 <p class="ql-block">这间是斋戒房:历代皇帝要来孔庙祭拜,先到这里沐浴更衣,吃素三天,方可进入下一道门。</p> <p class="ql-block">龙柏--像龙的形状</p> <p class="ql-block">凤柏:像凤凰</p> <p class="ql-block">龙凤柏边上正在修建的奎文阁(藏书阁)是木质结构</p> <p class="ql-block">在孔庙内1172块碑刻中,最重的一块碑是康熙御制碑,碑重35吨,连同赑屃水盘共达65吨之重。此碑的石料采自于北京的西山,当时从北京将碑刻好后,沿京杭大运河从通州运往济宁,中间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然后又从济宁运至曲阜,征用了民工600人,耕牛443头。济宁到曲阜90华里,趁冬季寒冷,在行进的道路上泼水使其结冰,巨大的碑身与石刻从冰上滑行前进。</p> 勾心斗角的典故来自这里:清雍正二年,一场大火烧了大成殿,清代尊孔,雍正批准按照皇宫的规格重建大成殿,但是要建两座碑亭,古代工匠们聪明、费劲心思,利用狭小空间,屋檐角巧妙插在一起,这就是“勾心”<div><br></div> 斗角 论语文创雪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p class="ql-block">杏坛是孔子授徒讲学的地方,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也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改旧基为露天的三层砖台,环植以杏。</p>金明昌年间在坛上建亭,明隆庆三年改建,牌匾为乾隆皇帝御题。 杏坛周围朱栏,四面歇山,十字结脊 <p class="ql-block">亭前的石香炉,高约1米,形质古朴,为金代遗物,金朝崇尚上圆下方</p> 亭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龙,清乾隆“杏坛赞”御碑 <p class="ql-block">坛旁有一株古桧称:先师手植树</p> <p class="ql-block">公元1104年宋徽宗下诏更名为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过去官员和读书人祭祀孔子的地方,大火后重建,雍正皇帝御书,四周有28根用整个石头雕成的龙柱,殿前十根龙柱,每柱二龙对翔,盘龙腾升、栩栩如生,雕梁画柱、气势雄伟、超过了故宫的金銮殿,据说乾隆皇帝来祭拜时用黄绫包裹。</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十个牌匾,清代九位皇帝御题匾额聚在一间殿内绝无仅有,细品皇帝的文学功底和书法水平。</p> 这个井是孔宅打水用的井,里面现在还有清澈的水 鲁壁:孔子故居的墙壁,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九代孙藏书于墙内。汉武帝时鲁恭王拆除孔子故居,发现《论语》《孝经》等古文竹简。 <p class="ql-block">诗礼堂据说是当年孔子教儿子孔鲤读《诗经》学《礼记》的地方,后来成了给赴曲阜祭孔的帝王讲经和演习礼乐的专用</p> 父子孙三代树,一代是最粗的已经死了,二代是三代旁边的也死了,只有三代长得很旺盛 <p class="ql-block">孔府是孔子的世袭衍圣公的后代居住的府第。洪武十年(1377年)始建,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占地240亩。</p> 孔府是明清两代的建筑,包括厅、堂、楼、房463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有前厅、中局和后园。是一座典型的中国贵族门户之家,有号称“天下第一人家”的说法。 <p class="ql-block">圣人之门</p> 皇帝走中间,文走东武走西 重光门 <p class="ql-block">阁老凳:又称冷板凳</p> <p class="ql-block">前面最大的是慈禧写的寿(大好山河),最后面的也是慈禧写的</p> 这个最前面的也是慈禧写的,多加了一横代表长寿。 前厅为官衙,分大堂、二堂和三堂,是衍圣公处理公务的场所。二堂又称退厅<div>东间启事厅,负责收发公文,内禀外传</div> 西阁为伴官厅,负责衍圣公进京朝观事宜。 太湖石:开门见山 红色的轿子是孔子后代的夫人乘坐的官轿 绿色的轿子是孔子后代乘坐的官轿 <p class="ql-block">孔子家规:做错事跪搓板石需要2个时辰</p> <p class="ql-block">石流:孔府的水挑夫只能挑到这里,水会顺着道流进府内,算是最早的自来水。而且为了防止外面人通过水管观察到内部,这个道是非常曲折的。</p> <p class="ql-block">戒贪图</p> <p class="ql-block">前上房是孔府接待至亲的客厅,也是婚丧嫁娶举行礼仪的地方</p> 这个中间的寿是用朱砂拓的慈禧写的寿字 <p class="ql-block">后堂楼</p> <p class="ql-block">中居即内宅和后花园,是衍圣公及其眷属活动的地方。</p> 内宅的前后楼是府上老爷、太太、少爷和小姐的住房,现陈列着当年的生活用品。沙发是外国人送的,外国进口的 <p class="ql-block">最后一进是花园,又名铁山园。园内假山、鱼池、花坞、竹林以及各种花卉盆景等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孔府后花园里有两大奇观:一是“五柏抱槐”。据说原是一棵很粗的柏树,后被雷劈成五块,居然长成五棵柏树,不知是风吹来的,还是鸟衔来的一颗槐树祌子,正好落在五棵柏树中央长出一棵槐树,因此得名“五柏抱槐”。</p> <p class="ql-block">二是一副难得的三维立体图,这副图,不管游人从哪个方向看来,路都是指向游人的</p> <p class="ql-block">从任何角度看路都在我们的眼前</p> <p class="ql-block">清朝的画家就能画出如此这边立体3D效果,敬佩!</p> <p class="ql-block">出孔府就能看见孔子邮局</p> <p class="ql-block">孔林入口,万古长青坊。“万古长青”四个字笔势浑厚,字体端庄,上面的雕刻也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孔林又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乌鸦不栖,蛇类远避,</span>占地3000多亩,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林内拥有坟冢10万余座,有神道与城门相连。</p> <p class="ql-block">洙水流经孔子墓前,传与圣脉攸关,故称誉它是“灵源无穷,宜与天地共长久”的圣水,洙水桥上建有三座桥,左右皆为平桥,唯中间一桥为单孔石拱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洙水桥。桥宽6.6米,长25.24米,桥面呈拱形,遮住了人们北望视线,以示孔子墓深藏于内。</p> <p class="ql-block">孔子墓甬道,墓地甬道两侧的石人,刻画的栩栩如生,石头人又叫石象生或石翁仲。</p><p class="ql-block">两侧分别种树73棵、72棵,代表孔子73岁和他的72个贤人弟子。</p> <p class="ql-block">孔圣人墓地墓前有两座石碑,前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后碑篆书“宣圣墓”,东边是孔子的儿子孔鲤的墓地,前面是他的孙子,“沂国述圣公”墓,墓穴布局,称之为“携子抱孙”</p> <p class="ql-block">子贡所植的楷树,后来枯死了,仅留存树桩,后来的人立碑建亭以表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子贡守墓六年的地方,明嘉靖年间建立子贡庐墓处石碑,尊师重道!</p> <p class="ql-block">孔林在后世修建过程中,孔氏家族大量使用朱砂和硫磺,这些正是蛇类最怕闻到的味道,因此便有了“下不招蛇”的现象。</p><p class="ql-block">孔林中所种植的树木种类,多见楷树和桧柏之类,而这正是乌鸦不喜欢栖息的树,所以才有了“上不落乌鸦”的现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