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圣贤书(得尼)

薄荷

<p class="ql-block">  宋元交替,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空前对决。</p><p class="ql-block"> 一句崖山之后无中国,足见切肤之痛。当时的大宋,是举世无双的商业帝国。纵便版图分割,轻武重文,文人当政。不知是受文人感染,还是上有所好下有效焉,宋徽宗、苏东坡等人成为书画诗词的主流,影响至今。同时官商勾兑,西门庆成为时代标杆,欺男霸女,逼得武松众人上梁山,可见伦理之败丧。这是周敦颐《爱莲说》发出“出淤泥而不染”感慨的原因,也是程朱理学兴起的时代背景,与礼乐崩坏的春秋时期,孔子游学列国相似。</p> <p class="ql-block">  不过程朱理学的根基在岳麓书院,众弟子慕名而来又四散播种。</p><p class="ql-block"> 时有才俊曹行锡,任职巴陵(今岳阳),深得要旨,迁徙兴宁(今资兴)酃醁,肇办家族书院,开家风先河,成蔚然之风。</p><p class="ql-block"> 酃醁,以取井水酿造綠酒著称,所谓“灯红酒绿”源于此地。晋人葛洪、唐太宗均有提及,直至明朝徐霞客亦来寻访,足见源远流长。此处三面环山,有程水浇灌,隔万亩肥田与海拔一千余米的回龙山相望,又是湘粤古道的必经之地,足见曹行锡选址眼界之高远。</p><p class="ql-block"> 酃醁书院秉承程朱理学,立足家族振兴、经世致用。传于世的《朱氏家训》、《颜氏家训》堪称树家风的经典,酃醁曹氏家训倡导的励忠节、敦孝行、笃宗支、守祭田、重谱牒、勤耕读、饬节俭、戒争讼、警盗贼,亦有独到之处。故人才辈出,曾有一状元六进士的盛况,今有开国元勋曹里怀中将彪炳青史。</p><p class="ql-block"> 然,书院首毁于元丙子之乱。</p> <p class="ql-block">  南宋在与蒙族长达数十年的对抗中,江南是主战场,以陆文夫在崖山的纵身一跳剧终。期间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但那金戈铁马的交响乐,还不时在山河回放。</p><p class="ql-block"> 那是华夏面临灭族的空前浩劫!</p><p class="ql-block"> 现在常有人津津乐道于中原文化对异族统治者的同化力,盛赞汉族命官参与朝政的功德。殊不知,正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家族书院、私塾续联了血脉,虽有变异,依然野蛮生存。</p> <p class="ql-block">  试想,在暗无天日的蒙元时代,重修书院,需要怎样的胆略去应对随时而降的灭顶之灾?</p><p class="ql-block"> 这从“观澜”一词可窥端倪。</p><p class="ql-block"> 孟子曰,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澜,波浪。力挽狂澜,就是把疯狂的巨浪遏制住。遏制不住怎么办?观!金戈铁马暂告段落,打人家不过,灯红酒绿的时代成为追忆,外族入住成为现实,用当今的话就得韬光养晦。所以,有深厚家学的曹氏先人更名观澜书院的“澜”,并非波浪,因为它并非面水而建,直对的是万亩良田,那么观的就是稻浪,耕读传家。往大的说,观天下大势,蓄势待发,顺势而为。</p><p class="ql-block"> 正因如此,观澜书院自元至上世纪八零年代,虽屡遭兵祸,几经重修,朗诵圣贤书的童音薪火相传,乃至于厚积薄发,湘南暴动促成的朱毛会师,成为共和国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观澜书院现存遗址仅四百余平米,不及鼎盛时期的六分之一,上世纪八零年代还用作乡村学校,废弃三十余年了。</p><p class="ql-block"> 近来,倡导文化自信,国学勃兴,在曹辉君及众人的力推下,观澜书院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斥巨资修缮。</p><p class="ql-block"> 时值酷暑,潇影名导张明志来耒,陪同前往观瞻,有感而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