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我不是茅奖评委,也不是预言家

世界文学之都

<h3>《东方夜谭》第七期<br>一、名誉顾问:<br>贺敬之(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br>高 勇(胡耀邦同志原秘书)<br>宋宝珍(国务院特殊津贴话剧专家)<br>范小天(中国电视剧中心福纳集团总裁)<br>二、编审: 孙拥君<br>三、副编审: 釆禾,郭辉毅,海滨,莲心<br>四、秘书长: 宁晓鹭</h3> <h3>一、小说家简介: <br> 沙地,女,本名蒋鲜珠,74年生于湖南道县,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英语教师,曾获全国中小学课说电视展示活动奖项,深谙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熟知西方文学特质,曾非自费出版69万字长篇小说《赎凡尘》,线上线下引起较大反晌,曾英文翻译家园诗歌《望乡》等。<br>  二、评论者简介: <br>  半岛,本名孙拥君,64年生于江苏江宁,南京大学法学毕业,金融工作者。著有文艺评论集《群岛的回声》等十余部,曾获全国和省级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报告文学等多个奖项,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两报四刊发表其作、引用其文艺观点,其文化旅程载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联60年纪念史册、国家文化网等。历年来,由于观念、技术等五个原因,屡次谢拒加入中作协申报,不参加任何文学创作职称的申评,部分冻结全国文艺社团兼职、地方作协关系。</h3> <h3>序 <br>一一关于沙地长篇小说《执意西行的少年》 <br> <br> 半岛 <br><br>  一直都想写一本影响巨大的书,就像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威利.瓦伦丁的《赛马彼特》,拍成电影能像《何以为家》那样深入人心,引起人的共鸣和反思。一一这是红土高原优秀的女作家沙地的“创作梦″。 <br>  其实,沙地的第一部69万字长篇小说《赎凡尘》,可称为“巨大的书&quot;。为何不敢说是“影响巨大的书&quot;呢?因为我不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即便是评委,也不太可能一句话、一篇授奖词就决定其“影响巨大&quot;。不过,我在一所名牌大学座谈会上,及时听懂领会了身兼多职的著名评论家、理论家的经验之谈:“获奖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评出来动。&quot;评出来,是提升作品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br>  我和沙地置身两地,她做英语教师,我干银行管理,生活和职业背景不同,却“神交&quot;己久,差不多十余年了。对她的心路历程,我略知一二,有些方面还了解颇深。早些年,她着手创作长篇巨著《赎凡尘》时,我们相隔千山万水,却丝毫不影响我全流程关注她呕心沥血的创作情况,第一眼看到初稿,我就判断沙地受到英国文学的影响较重,写下建议如何修改的书信几千字。我们之间存在着文学矛盾,这也是人生观的矛盾,主要在关键剧情的结局设计上不一致,她依赖于美梦成真的结果表述。我知道,她写的是富有时代气息、城乡气息、生命气息和灵魂气息的大部头。这部近70万字的小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转荐给另一家出版社后,创造了无须作者筹资、非自费即免费出版的特例,在青岛书市等渠道受到青睐。</h3> <h3>  在如此丰厚的文学成果基础上,沙地又写出了长篇小说《执意西行的少年》,原题目叫《朝圣之路》,“主旨&quot;比较高大,改成现在这个题目,可能出于编辑出版的考虑和发行市场的需要。 <br>  这是一部青春励志、精神苦旅类小说,应验了埃斯库罗斯的断言:“没有人能平安无事度过一生。&quot;这一生,包括了青青。作品讲述一个名叫简简的十七岁少女因理想破灭,独自一个人前往西藏的整个过程。简简是一个男孩性格男孩打扮、从小学跆拳道立志考军校、学习和生活能力非常强的女孩,在高三最后一个学期得知自己不能考军校,于是毅然骑行前往西藏。但是在刚进入云南不久,她的自行车便被抢了,于是从骑行改为徒步。此后,她遇到过想要抢劫她的好色之徒,救助过一只受伤严重的萨摩耶犬,遇到过一见钟情爱上她的鞋店女孩以及军人世家的优秀子弟蒙浩景天,还有很多帮助她的人。她在这个过程中也帮助和影响过很多人。在进入西藏和赵朵儿分手后,她遭遇冰雹,被泥石流深埋,好容易带着受伤严重的萨摩耶犬和另一只被遗留在山林的土狗穿越过雪山,却发现赵朵儿死了,她被误会为是谋害赵朵儿的凶手。好在这时,《西北风》杂志的摄影师兼作家漠野,一直陪同她直到解除嫌疑,他借文学的作用和意义告诉她人活着和死亡的意义、成功和失败的意义。 <br> 沙地是怎么看待自己笔下的主人公的呢? 她说:“ 大难不死,本身就希望能为有意义而活的简简,经历这许多,终于明白,人除了自己的执念,还有很多可以让自己的一生变得有意义的途经。”她还宣称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仅仅重视校园,而且更要重视孩子、家庭和父母之爱教育:“祝所有同学都能和简简一样,无论经历什么,都是那个“我梦犹在、追梦不止&quot;的少年。 </h3> <h3>  恕我直言,小说在寻获所谓“很多可以让自己的一生变得有义的途经&quot;方面,在“追梦不止&quot;的行程中,缺乏现实的逻辑和可信的座标,未见任何跳出自我心情内循环的实则性进展,这不是沙地的错,也不是所有作家的错,而是因为文学的功能实在有限,任何文学作品承载不了违背其内在规律的“过高&quot;“过度&quot;“过实&quot;的任务和使命。或许,我们可以“永远在路上&quot;“不问结果只要过程&quot;等来进行辩护或搪塞,但这显然有违作品的初衷。 <br>  叔本华启示说:“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quot;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简简,无疑是一个在动荡艰难中成功完成了审美塑造的典型人物;作为教育学的简简,她的“执意″西行出走,远远超过了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那个淘气游走的少年,我们要从正负两方面进行认识和反思,力求使大家的判识呈二元化、立体化的趋向。我相信只要认真阅读沙地的这部小说,一定会有所收益。尽管我无法预见这部小说将来有多少读者,但我相信,对每一个读者,这部小说的“大门&quot;始终敞开。 <br> 2022.8.15.南京东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