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展览馆参观指南三厅

塞罕坝地主婆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厅:绿色发展</p><p class="ql-block">概述: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第三展厅:绿色发展。塞罕坝人在营造百万亩人工林海的同时,坚守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始终贯彻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兴林与富民互利、生态与民生共赢的绿色发展之路。</p> <p class="ql-block">3.1攻坚造林展区</p><p class="ql-block">60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从未停止造林绿化的脚步,始终把“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作为根本,以“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为目标,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着力提高造林技术,不断创新造林模式。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林场造林已进入“啃骨头”阶段,造林地块均为土壤贫瘠的石质山地和纯沙地。</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茬裸露着的地质断层,俗称“豆包地”:上面是花草树木,中间是黑土,黑土之下,就是通体黄沙。吐力根河流域多数是这种“豆包地”。如果植被破坏,则“豆包露馅”、黑土流失、黄沙蔓延、河水枯竭。而这黑土厚不过一尺,且每一厘米的形成都需要几十乃至上百年,这黄沙却已经肆虐多年,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种树。俗话说:树有多高,根有多深。松树以其根系穿过黑土,深入黄沙,把大地紧紧地抓到手里,这样就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色的防护衣:雨季里它能将过剩的雨水储存起来,干旱的时候再释放出去。打个比方说,森林是河流湖泊的母亲,母大则子肥,林茂则水丰。而这也正是植树造林、环境保护的作用和意义之所在,即:保持水土、涵养水源。</p> <p class="ql-block">那么,如何才能啃下这些硬骨头,让石质山地上长树、让纯沙地上长树呢?针对这一情况林场制定了一系列可行性措施,将造林成效和平均保存率提高到95%以上。如:容器桶造林、樟子松越冬覆盖防风土、大苗带坨移植、沙棘带壮密植、黄柳分根压条等。</p> <p class="ql-block">在植树造林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利于落叶松生长的沙多土薄、干旱多风地段。为了寻找抗旱耐沙树种,创业者们从东北引进了樟子松并获得成功。樟子松的成功引进,为坝上干旱沙地造林解决了一大难题。</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片展示的是容器苗造林栽植,共分五步:一是在预先整地的造林地上开穴,开穴大小深浅以便于栽植为宜;二是割开苗木容器;三是定苗,将附带容器的苗木轻拿轻放放置于穴内,避免散坨,伤及苗木根系;四是去掉容器,培土挤实。挤实过程中,一要避免用力过大散坨,二要避免苗木与土壤接触不实;五是整理出集水穴面。</p> <p class="ql-block">3.2可持续经营展区</p><p class="ql-block">林场在实践中总结出大密度初植、多次中间抚育利用和主伐利用相结合的人工林经营路线,创造出造林、幼抚、定株、修枝、疏伐、定向培育、择伐、林下更新等循环有序的森林培育流程,整理出一套适合塞罕坝林分特点的森林经营模式。</p> <p class="ql-block">截至2020年,累计抚育森林300余万亩次,使林分结构更趋合理,林分质量更加优良。在高寒高海拔半干旱、沙化严重等极端环境下,单位面积蓄积是全国人工林的2.76倍。塞罕坝人用不足全省1.3%的有林地面积,培育出了全省7%的林木蓄积。2014年林场获得中国CFCC森林认证证书。2019年,林场被确定为履行《联合国森林文书》示范单位,成为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和成果示范展示平台。</p> <p class="ql-block">五种森林经营模式:同质化森林景观改造模式:大梨树沟;人工异龄复层林经营模式:林下种树;白桦天然次生林向针阔混交林演替经营模式;樟子松大径材培育模式;生态文化林经营模式。</p> <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大梨树沟风景区:又名塞罕大峡谷,位于大唤起分场。此处山高壑翠、松桦掩映、彩蝶飞舞、峰回路转,自然的声音可以在山谷中回荡,清脆悦耳、婉转动听。峡谷内有梨树湾,深秋季节登高远眺、品梨观景,丝丝梨香沁人心脾,万顷林海尽收眼底。放眼望去,但见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山遍野、溢金流丹。那种“人行飞鸟上,脚踏白云间”、“赏塞罕美景,做逍遥神仙”的惬意感觉顿时会令您心旷神怡、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3.3碳达峰.碳中和展区</p><p class="ql-block">碳达峰:一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p><p class="ql-block">碳中和: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互相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排放=吸收)</p> <p class="ql-block">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庄严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p> <p class="ql-block">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承载地,塞罕坝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2021年6月22日,塞罕坝机械林场与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围场县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合作备忘录》,三方本着定点帮扶、相互支持、协同发展的原则,就推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县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采取的规划设计和举措达成了一致。</p> <p class="ql-block">森林碳汇演示图: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转化为氧气与有机物,从而起到固碳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场将增加森林碳汇明确纳入林业发展目标。2016年,林场造林碳汇项目首批国家核证减排量(CCER)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成为华北地区首个在国家发改委注册成功并签发的林业碳汇项目,也是迄今为止全国签发碳减排量最大的林业碳汇自愿减排项目。2018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在北京环境交易所与北京兰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达成首笔造林碳汇交易,交易共核算约42万亩森林,计入期为30年,期间预计产生净碳汇量470多万吨,保守估计经济收益可超亿元。</p> <p class="ql-block">3.4资源管护展区</p><p class="ql-block">3.4.1森林防火:塞罕坝机械林场始终把森林防火作为一项警钟长鸣、持之以恒的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组成了探火雷达、空中预警、高山瞭望、地面巡护、快速反应有机结合的“天、空、地”一体化预警监测和防灭火体系,保持着建场以来从无森林火灾的好成绩。</p> <p class="ql-block">1)“天、空、地”一体化预警监测系统:防火监控指挥中心~卫星影像遥感系统~无人机实时监测~视频动态监测</p> <p class="ql-block">2)预防体系:</p><p class="ql-block">人防:现有望火楼9座,防火期内,18名瞭望员白天每隔15分钟、夜间每隔1小时瞭望汇报一次火情;共有专职巡护员260人,清明、五一、十一等重点时期,全场50%以上人员充实防火一线,参与巡护;设有14个固定防火检查站,加强对入山人员和车辆的防火宣传和检查登记。</p><p class="ql-block">物防:现有防火隔离带780公里,防火专用道路830公里。安装生态安全隔离网,隔离生态林和观光林,确保旅游旺季森林资源安全。</p><p class="ql-block">技防:安装森林视频监测系统(一套30个监控点)、红外探火雷达6台、雷电预警监测系统1套、卫星小站1套、火场标会系统1套。火灾监测覆盖率达到98%以上。</p> <p class="ql-block">3)扑救体系</p><p class="ql-block">1、专业扑救队伍:建有专业扑火队7支,队员110人;半专业扑火队9支,队员169人。现有防火指挥车1辆、运兵车8辆、机具运输车2辆、水罐消防车5辆、高压森林消防车4辆、细雾灭火器14台、消防水泵25台、消防储水点18处、消防水井7处。专业扑火队实行军事化管理,集中食宿,集中进行体能和技术训练。在防火紧要期,全场专业扑火队24小时保持临战状态,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p><p class="ql-block">2、森林消防救援队驻防投资3600万元,建成了可满足100名森林消防救援队员驻防需要的多功能营房及训练设施。来场驻防的森林消防救援队与林场专业扑火队建立联演联训机制,共同执行防扑火任务,保护塞罕坝森林资源安全。。</p> <p class="ql-block">3.4.2有害生物防治</p><p class="ql-block">林场设有专职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拥有国家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1处。现有森林防疫人员27人,监测员100余人,专业化防治队伍6支,防灾、减灾、救灾药械储备库9处,标本室、实验室、档案室齐全,拥有简易防治飞机场1处。建立了有害生物防控三大网络(物联网与人工互补的全覆盖有害生物监测网络、航空与人工补充的防治网络、严防危险性有害生物传播蔓延的简易网络)。多年来,林场通过科学预测、有效防治、强化检疫,始终将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有效地保证了林场森林资源健康可持续发展。</p> <p class="ql-block">3.5自然保护地展区</p><p class="ql-block">林场通过建设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断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地质地貌景观多样性,维护塞罕坝生态系统健康稳定,为社会提供科研、教育、体验、休憩等公共服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永续发展。</p> <p class="ql-block">3.5.1国家森林公园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于1993年5月经林业部批准在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基础上建立。坚持“以林建园、以园促游、以游养林”的理念,投入资金近亿元,打造了七星湖、塞罕塔、亮兵台、木兰秋狝园等18处景点。截至2020年,累计接待中外游客600余万人次,创造社会综合效益超过20亿元。利用旅游收入反哺森林培育,使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p> <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1、航拍湿地图:一眼望去便深陷其中,宛如跌落进一个清凉的绿色世界:绿的天、绿的地、绿的山峦、绿的原野,连溪流河水都是绿油油的,仿佛有一位神奇莫测的自然女神,将世界上所有的绿树绿草统统收集起来,加以浓缩、凝聚,然后一股脑倾泻到塞罕坝这140万亩的森林草原上来。深深地吸一口气:清新!舒服!美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木兰秋狝园:为界河下游,投资近千万元,再现了当年木兰秋狝的壮观场面和恢弘的皇家文化,烘托出“景自天成”的效果。这里视野开阔,景观各异,即可策马驰骋于北面沙滩草原之上,感受“绿草鲜花掩白沙,牛羊遍地草原美”;又可乘一橡皮筏,顺流而下,领略“十八湾漂流的无穷魅力”。</p> <p class="ql-block">3、界河:原名“吐力根河”,蒙语,汉译为“弯曲狭窄”,是河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分界线。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潺潺,清澈见底,像一条银色的玉带,飘落在塞外森林草原之中。河的南岸是河北境界,无边林海连天绿;河的北岸是内蒙古境界,风吹草地见牛羊。一条河,两种景观,感觉大不相同。引滦入津工程完工后,时任水利部长的钱正英女士曾到此考察,认定这里是滦河发源的主要河流之一,因此得名“滦河源头”,是京津人的母亲河。</p> <p class="ql-block">4、七星湖:环抱于青山、绿树、碧草之间,原是七个天然湖泊,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空中俯瞰,宛如天上北斗七星降落人间,七星湖由此而得名。早在康熙年间就有记载,如今通为一体,水域深、水面广,湖中多野生鲫鱼。游客来到七星湖,或湖边观古石,感鬼斧神工;或湖周赏金莲,叹浑然天成;或西游白桦林,寻心中梦境;或北去奇树群,看百年古榆。既可飞渡碧波之上,又可徜徉微澜之中,晚间若投宿木屋别墅,则又别有一番韵味。说到湖周赏金莲,不得不提一下金莲映日奇观:花开季节,如同置身于金色的海洋,在明丽的阳光照耀下,“辉辉争日色,灼灼动风枝”。更有乾隆帝与纪晓岚的精彩名对流传至今,上联是“遍地黄花恰似金钉钉地”,下联是“京中白塔犹如银钻钻天”。</p> <p class="ql-block">5、塞罕塔:位于第三乡景区海拔1780米的东坝梁上。占地30亩。塔座高4米,塔身高42.8米,跨度21米,七层八角,仿古建筑。内设步行梯和电梯,能同时容纳100人参观游览,集森林防火嘹望、生态旅游观光、木兰秋狝再现、塞外四季摄影、佛事陈列等多功能于一体,四时四季,不同角度、不同感受。正所谓“人生难得远眺,何不临塔登高”,“登高瞰林海,林海百万松。迎风一挥手,四野起涛声。”</p> <p class="ql-block">6、亮兵台:为一孤立巨岩,形如卧虎,顶部是狭长平台,周围地势平坦开阔。传说康熙大帝在乌兰布通之战胜利结束后,曾登临此台检阅得胜凯旋的清军将士,因此得名点将台。如今,三百年前的清军将士已换成了整齐划一的落叶松林。登台四顾,绿海波涌,凉风习习,颇能领略当年康熙大帝点将阅兵的恢宏气势。</p> <p class="ql-block">3.5.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p><p class="ql-block">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于2002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7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草原-湿地交错带生态系统极其天然植被群落,滦河、辽河水源之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2010年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命名为第三批“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3.5.3依法打击涉林违法犯罪</p><p class="ql-block">林场依托河北省森林警察总队塞罕坝支队,严厉打击盗伐滥伐林木、盗猎盗采野生动植物、非法运输木材等违法行为。</p> <p class="ql-block">3.6改善民生展区</p><p class="ql-block">林场始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历史性地开创了塞罕坝人生活城镇化、住宿公寓化、办公现代化、环境园林化的全新生活。</p> <p class="ql-block">3.6.1安居工程林场一直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进入新世纪后,在6个分场全部新盖了职工公寓楼,用近10年的时间在围场县城实施了6期安居工程。截至目前,全场大多数职工在县城基本都有了自己的楼房,基本上解决了上学难、就业难、就医难的民生难题,实现了“山里治坡,山外治窝,山上生产,山下生活”,老人孩子们在城里“安居”,职工在岗位上“乐业”的和谐局面。</p> <p class="ql-block">3.6.2特色森林小镇</p><p class="ql-block">1990年编制了《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场区总体规划》,1999年启动实施了“两路五街“工程,对场区进行了硬化、美化、亮化;新建了职工住宅楼,对水、暖、电、讯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安装了局域网、闭路电视、调频广播,通讯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2007年建成了2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同年,重新编制了发展规划,启动了林场改造提升工程,着力打造一座生态型宜业、宜游特色森林小镇。</p> <p class="ql-block">3.6.3基础设施建设20世纪90年代以来,林场加强了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0年,共有林区道路840公里,其中砂石路690公里,林区主干道油路150公里,林区道路网格化格局初步形成,为护林防火、生产经营、森林旅游等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保障。林场完成了电力及邻区通讯信息网络综合改造工程,实现电视、电话、光纤宽带“三网合一”,为今后“互联网+林业”、“互联网+生态”及智慧林场建设打下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3.7组织保障展区</p><p class="ql-block">3.7.1党的建设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建设成就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和强有力的党组织建设。三代塞罕坝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纽带靠的不是血缘关系,而是稳定坚强的党组织。截至2020年底,林场党委设有二个党总支、23个党支部,共有543名党员,其中在职党员419名,退休党员124名。林场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建党百年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带领党员干部群众苦干实干、顽强拼搏、攻坚克难、接力奋斗,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2021年6月,林场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3.7.2干部职工队伍林场注重培养专业化、复合型、高素质的技术队伍,把最优秀的技术骨干和最得力的领导干部充实到基层生产一线,为林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截至2020年底,全场共有研究生12人,大学本科222人,林业正高级工程师73名,高级工程师103名,2人获青年科技专家称号。3.7.3精神文明建设林场党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组织主题演讲、知识竞赛、纪念林营造、志愿者服务队、道德模范评比、法律讲堂等活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林场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凝聚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3.8弘扬塞罕坝精神展区</p><p class="ql-block">2017年7月10日至14日,中宣部组织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新闻采访团”赴塞罕坝开展主题采访活动,掀起了塞罕坝机械林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系列报道的高潮。截至2020年8月,省级以上媒体累计推出塞罕坝相关报道达700余篇调,塞罕坝网络话题阅读量超6亿次。(上电视、做报告、拍电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