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知无不言,言不必尽</h1>关于说话,西方人有个著名说法:“沉默是金,雄辩是银。”英雄所见略同,中国人也认为“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最长。”<br>维特根斯坦从哲学角度坚定支持这个说法——可说的其实都不可说,不可说的只能抱以沉默。<br>这世上认为雄辩的成色没有沉默来得足的人,甚多。不错,“一味强聒”,真的不好。<br>面对孟子的咄咄逼人,有度量的齐宣王“顾左右言其他”了;而中期与秦王辩论,寸土必争,惹得嬴政很不高兴,若不是有人从中维护说,中期幸亏生于明君时代才敢如此直言。不然他会有好果子吃吗?<br>“一味强聒”的“终必不蒙见察”,并不代表“不着一字”就能“尽得风流”。人际交往中,一言不发如何行得通?<br>话,大说特说固不对,一言不发亦不对。最恰当的说话,不是似长江之水滔滔不绝,而是行于不可不行,止于不可不止。<br>一如培根的所说,言谈不该像一条马路,以直抵他人家门为能事。不然,纵使你舌灿莲花,对方也会秉持刘备先生“芝兰当道,不可不锄”的原则,打发你走人。<br>祖咏的《终南山望余雪》为什么会成为千古佳话,只因他“意尽则止”了——言不必尽,才是妙到毫厘的尺度。<br>1972年,中美欲签定《中美联合公报声明》。我方有个条件:必须要承认只有一个中国。<br>而美国与台湾订有防务条约,它绝不可能只承认中国而不承认台湾。<br>后来,老江湖基辛格在发表出来的公报上,拟出了这样的句子:“美国政府注意到,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br>这句周身老滑,措词折中的外交辞令,让双方都有面子。冷却已久中美的关系从此解冻。<br>绝对,绝对是一个低端概念——绝对的黑暗与光明,都让人看不见。孔子因此说,以子贡的善辩来换取他的中庸之道,他是不换的。<br>知,无不言;言,不必尽。说话办事之至道也。<div><br>吴家凡《才智·2009》</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