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初秋登场,盛夏未央。一场数学盛宴如期而至,2022年8月16日莒南县小学数学暑期培训在莒南四小如期举行。我校积极部署,按照县教研室要求认真组织数学教师参加本次培训活动。这次培训,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专家的高屋建瓴,有名师的指引,有身边的优秀老师的示范,从理论到实践,收获满满。</p> 名师引领,打造魅力课堂 <p class="ql-block"> 首先是名师展示课,第一节是韩桂梅老师执教的《圆的周长》一课,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从对圆周率的了解导入新课,将数学文化与学生探究完美结合,让学生经历了刘辉、祖冲之等数学家探索圆奥秘的过程,学生在测量中感悟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教师借助内接多边形探索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体现了极限之思想,整节课弥漫着浓厚的数学“文”化味。第二节是我们身边的名师王永胜校长执教的《平均数》一课,他的课堂中,以“跳山羊”为主题情境,不断变化着情境条件,探寻平均数的意义内涵和算法,学生在真实问题的探究中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胜哥的教学风格一如既往的风趣幽默智慧,孩子们乐学善学,积极思考,听课老师连连称赞,课后不约而同的掌声足以说明课堂的精彩至极。</p> 理念引领,促进专业发展 <p class="ql-block"> 接着青岛西海岸教科院小学数学教研员郑玲玲老师做了以《走进新课标 探寻数学史》为主题的精彩报告。她从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课程目标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讲解,以数概念的形成历史为例展开介绍。给予我们相关的教学建议即数的认识教学应遵循历史的相似性,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首先为学生提供真实情境,使学生感受具体情境中的数量,然后用对应的方法,借助圆片和小棒等表示相等的数量,最后过渡到用数字表达,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和数感,同时适时地渗透术的演变历史,使学生感受到人类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对数学的浓厚兴趣。郑老师鼓励我们把数学史内容适时地融入教学中,注重情境素材的育人功能,如体现中国数学家贡献的素材,帮助学生了解和领悟中华民族独特的数学智慧,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郑老师的报告让老师们对数学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深深地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p> 思辨对话,感悟教学真谛 <p class="ql-block"> 最后是 “评课议课”环节。在评课议课中,临沂市教科院于江美科长采用“问题引领”式的评课方式。评课伊始,于科长先介绍了俩爱徒郑玲玲老师和王永胜校长背后努力成长的故事,她说没有人是随随便便成功的,成功的背后都是辛苦的付出,都有流泪流汗的奋斗历程。我们不要只是仰视他们现在的成就,更要看到他们背后的付出,“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成长需要努力,成功更需要努力,不同的人研究不同的数学,我们要脚踏实地走好成长每一步。接着于科长以韩桂梅老师《圆的周长》一课为例,引导在场的老师们思考:怎样的一节课是好课?怎样去磨一节课?她指出一节好课一定要思路清晰,学生是主体,老师要适时引导,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及问题。同时她又引导在场的老师们提出自己观课中的感觉、困惑、假如你来上这个环节该怎么上呢?就这样,聊着聊着,就把原来思路不是很清晰的一节课给厘清弄明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老师们深刻感悟到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问题要让学生自己探究,道理要让学生自己探寻,真知要让学生自己洞见。</p> <p class="ql-block">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以专家和名师为榜样,首先做一个有学习力的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不断的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认真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品质;其次做一个有执行力的教师。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将专家传授的要点、要素融汇于课堂中,积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大胆尝试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效益,激发学生兴趣,涵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最后要向我们敬爱的于科长学习做一个敬业的老师,要有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心怀大爱,精进钻研。</p> <p class="ql-block"> 此次培训虽已结束了,但是留给我们的是思考和启发。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今后肯定还有不少的困惑和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不停地通过追踪备课、上课的过程,审视教学环节,总结教学得失,从中产生更多感悟与思考。总之,这次暑期培训为我们教师搭建了沟通和交流学习的平台,可能在某些方面我们的认识还有些肤浅,但我们相信本着对教育一颗执着的心,再加上专家的领航,定能让我们从聆听走向思考,以思考触发行动,用行动促进成长。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一定会让自己心中栽种的教育之树硕果累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