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位于杭州拱墅区运河文化广场南侧,毗邻大运河南端终点标志——拱宸桥。</p> <p class="ql-block"> 序厅</p><p class="ql-block"> 走进序厅, 一艘古朴沧桑的漕运船摆在正中, 脚下是玻璃钢铺设的仿真水面,给人一种在运河上徜徉而行感觉。迎面一艘帆船在缓缓驶来,两侧是古老的桥墩模型,天花板设计成灿烂星空,置身其中,如泛舟河上。</p> <p class="ql-block"> 江泓桥</p> <p class="ql-block"> 北新关</p> <p class="ql-block"> 拱宸桥</p> <p class="ql-block"> 开凿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p> <p class="ql-block"> 开凿大运河最初是为了军事目的。吴王夫差要北上争霸,为了运输人马和粮草,所以开凿了邗沟。但是到隋唐以后,大运河的功能更多的体现在经济方面。</p><p class="ql-block"> 从隋朝,唐朝,宋朝,元朝,一直到明清两朝,建都在北方的中央政府都需要江南地区的漕粮供应。大运河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一个庞大的漕运帝国,对中央政权的稳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展厅内最具历史价值的是清代“苏州府”官斛,这种木制锥形器皿,是当时政府向百姓收粮用的一种计量工具,过去运河上都是漕船载粮,交粮时将米由舱内取出用斛量,叫“起米过斛”。一斛相当于五斗,约三十五点八公斤。</p> <p class="ql-block"> 浙江段堪称“活着的文化遗产”,是跨流域的大型水运体系,涉及太湖、钱塘江、曹娥江、甬江等自然水域,构成复杂,迄今仍承担着繁重的航运任务。</p> <p class="ql-block"> 展厅地上是一条流动的运河,闪闪发光。原来,这里用微缩模型做出了大运河及两岸的九座城市,放在玻璃地面下。</p> <p class="ql-block">开漕节</p> <p class="ql-block">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和展现运河自然特性、人文精华……👍👍👍</p> <p class="ql-block">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拱宸桥(“拱”与“共”通,“宸”与“辰”通)之名由此而来,寓意百姓拥戴实行德政的统治者。</p><p class="ql-block"> 拱宸桥东西横跨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清光绪十一年(1888年)重建,中间几经兴废。该桥全长92米,桥身用条石错缝砌筑,上贯穿长锁石,桥面呈柔和弧形,为三孔薄墩石拱桥,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形巍峨高大,气魄雄伟,是杭州城区最大的一座石拱桥,同时也是拱宸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桥下面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蚣蝮,总共有四个,用来防止桥被冲撞。蚣蝮,又名避水兽,头部有点像龙,头扁平,头顶有一对犄角,身体、腿和尾巴上都有龙鳞,寓意四方平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的九子之一,据说是龙王最喜之子。修桥之时,放于桥头或桥身。好水,有传说蚣蝮能吞江吐雨,负责排雨水,所以多用于作为建筑物的排水口。相传很久以前蚣蝮的祖先触犯天条,被压在巨大沉重的龟壳下看守运河千年,千年后,获得自由,脱离了龟壳。人们为了表彰其家族护河有功,将它的模样雕成石像放在河边的石礅上,镇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袭。</p> <p class="ql-block"> 京杭大运河,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堪称“活着的文化遗产走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