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街深巷中的李氏民宅一(探寻永兴商业古镇的历史一之十三)

安守琴

<p class="ql-block">从外地专程来到湄潭永兴古镇的人,一般都会对这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镇有极大的兴趣。他们中的人大都抱着两种心态,一种是怀旧,另一种是放松。前一种人进入古镇后会小心翼翼地寻觅,想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揭开古镇神秘的面纱。后一种人是因长期处于纷繁喧嚣的都市中,到古镇来感受宁静与放松心情。永兴的长街似如浓淡相宜的水墨画,让外来的客人不得不放慢自己的脚步,怕一不小心,惊扰了那些隐藏在老屋角落的清寂和多年的秘密。而在古巷里的某处,斑驳了岁月的楼口也在重新演绎着自己的过往。古镇中历史韵味十足而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每一座老宅,或每一间门市。也许,它们都有一段难以忘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永兴场至今保留着的李氏民宅就是一座有故事的老宅。高翘的檐角,雕琢精巧的窗棂,木门上锈迹斑斑的铁锁似乎在诉说着过去的荣华和时光的苍颜。</p><p class="ql-block">李氏民宅位于永兴古镇中街,现在所保留的房屋还不足当年建时的三分之一,但是,从留存的房屋可看出,李氏民宅的建筑很气派,青色的墙壁,灰色的瓦,高大的马头墙显露出它曾经的高贵与威严。当年的李氏民宅临街的铺面霸气地向后延伸。后面有一个很大的花园,春天时节百花盛开,是主人李金成一家赏花纳凉的好地方。民宅有五组四合院,每组四合院的连接处都有石库门,石库门上刻有楹联。石库门上方是以桐油、石灰、糯米浆为原料所绘的吉祥图案,图案上方镶嵌着青花瓷片,阳光照射时熠熠生辉。院落内的挑枋、护栏与窗户,雕刻着一些形态逼真的飞鸟走兽、花草林木,都以七彩所绘,栩栩如生、精美细腻。前厅临过道,天井两檐柱础挂落,楼层廊庑为雕花栏杆,两厢窗格雕花上雕有野驴衔枝,喜雀闹梅,八仙过海等精致的图案。从建筑规模及精细的建筑艺术构建就可看出,旧时,李氏民宅的主人在永兴场应是一个数一数二的人物,李宅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无不显示出其曾经的辉煌。</p><p class="ql-block">李氏民宅是一栋典型的黔北四合院,始建年代不详。民宅门楣上方方框内双线阴刻有“青莲世第”四字,门柱石刻书法楹联“犹龙旧家传子史常临光第吉,重门新洞辟庚星长耀启文明”。“青莲”—词因李白号“青莲居士”,李姓人氏有纪念李白大诗人之含义。在佛教中,“青莲”有清白分明之意,又有清正廉明之喻。主人将“青莲世第”刻于门楣,意在教育子孙后代清白做人。</p><p class="ql-block">现在留存的李氏民宅,整座建筑基本格局保持原貌,其雕花木窗等保存较好,雕刻工艺精湛。为一正两厢两层穿斗式木结构,石库门,四合院,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西北、东北和西南面建砖砌空斗风火墙。其东南面与低于此平台的一栋木结构建筑连为一体,西北面有一破旧木结构建筑依附于风火墙上。通阔12.29米,通进深21.28米,通高9米,总占地面积约261.53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李氏民宅的主人李金成并非永兴场本土之人。李氏原籍江西省临江府。李氏祖辈于明代初期躲战乱避入永兴场。清咸、同年间,号军入内,湄潭战乱波及永兴,李氏一家随逃难之众逃往四川避难,后战乱平息,李氏一家老小方从四川回到永兴。</p><p class="ql-block">回到永兴的李氏一家人靠给永兴场上的富裕人家打短工以维持生计。李家最早住在文昌阁,其时,文昌阁旁边有一大块荒地,李金成的祖父率家人开荒种地,或以打短工为主,一家人得以免强果腹。李氏三代单传,李金成13岁就开始在永兴场上的富商家当学徒,因心灵手巧,聪慧过人,学有一门独门绝技,算账时双手同时拨打算盘而无一差错,深得老板赏识。李金成结婚生子后,育有一男四女。祖父母、父母相继病逝,李金成便在永兴场做点小本生意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p><p class="ql-block">后在同是江西人李福泰的帮助下,李金成而得以将生意越做越大。此时,李福泰家族在永兴场上是江西棉商中的首户,其“永生福号”在永兴场上独树一帜。李金成的“长兴荣”商号也应运而生,不但经营棉花而且专营棉纱。其时,正是永兴商贸最为兴旺发达的时期,永兴成为了贵州小有名气的棉花、棉纱、洋纱的专业市场。永兴自明万历二年(1574年)开市以来定为每月的初二、初七为正式赶场日,一直沿袭至今。</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永兴繁荣的商业滋生了一些适宜本地的行业。由李金成等人创建的“金瑞祥钱庄”,以富商李金成、覃瑞生(永兴前任区长)、罗祥文(永兴区长)三人名字中间各取一字合成钱庄的名称。庄票面值1000文,可兑换百文铜元10枚,6500文兑换银币1元,由区署和商会通知永兴商民一律收纳,不得拒收。持钱庄票者可随时到钱庄兑换银币或铜元,发行后因信誉尚好,在永兴流通长达3年之久,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后,“金瑞祥钱庄”才歇业停止。</p> <p class="ql-block">左起前排第三人(中间)为李金成。</p> <p class="ql-block">据李金成的三女儿李庆兰(1928年5月生)多年前回忆,1940年浙大一年级新生部迁至永兴,浙大的一部份学生住在李氏民宅,有一个院子是女生宿舍,另一个院子是男学生的集体宿舍,李政道等学生就住在这里。其时,李金成的几个子女都在读书,李庆兰在女子学校读书,浙大在永兴办学时女子学校与男校合并,后当地人陈如庄在永兴办起民生中学,除本地的教师外还聘请浙大的教师或学生利用休息日给学生上课。李庆兰与浙大一位许姓教授的女儿是同班同学,关系较好两人经常一同学习一同玩耍直到浙大东归。2020年这位90多岁的许姓女士在家人的陪伴下还到遵义拜望定居于此的好友李庆兰(现年94岁的李庆兰因记忆衰退已记不起好友的名字)。</p><p class="ql-block">浙大在永兴办学前,永兴人对知识与文化不怎么重视,有一种小富即安的想法。特别是一些生意人,很轻视文化。他们认为,读书习字不能当饭吃,经商却不缺吃缺穿。所以,永兴场上的富商子女打小就不喜读书而是愿学做生意。而李金成却不这样认为,他希望自己的子女都有文化,有出息。浙大师生来后,更坚定了他送子女读书的想法。他很尊重浙大的师生,对住在他家的学生嘘寒问暖,经常送生活物品,请浙大的教师来家做客改善伙食。李氏民宅常常是师生们吟诗作对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浙大在永兴办学近七年,对永兴的影响非常巨大,带动了永兴的文化发展,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有知识有文化的古镇人。李政道博士在永兴茶馆看书的故事,至今在湄潭、永兴被传为佳话,成为当地父母教育子女艰苦朴素、刻苦学习、勇攀科学高峰的历史教材。</p><p class="ql-block">李金成的女儿李庆兰学有所成,解放后成为了一位人民教师。</p><p class="ql-block">1949年清明节,李金成病逝。李氏家业由儿子李庆余继承,由于李庆余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从小受祖母、母亲溺爱,加之家庭富裕不愁衣食,养成了好逸恶劳吸食鸦片的不良嗜好。父亲去世后,李庆余的精神支柱彻底坍塌,他没能力承担家庭的责任,整天沉浸于浑浑噩噩的日子中。解放后,李氏的大部份财产上交人民政府(后作为永兴供销社的门市部),政府给他留了一间门面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而整个李氏民宅由永兴镇人民政府管理。</p><p class="ql-block">戒毒后的李庆余喜欢喝酒,醉意朦胧时喜着墨题字自勉,如:“白花生时我亦生,我与白花共峥嵘。”</p><p class="ql-block">1992年,李庆余自感时日不多,自题挽联:“不弄痕迹于人世,但留清白与儿孙。”不久74岁的李庆余病逝于永兴。</p> <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李氏民宅作为湄潭浙江大学旧址·浙大学生住处,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李氏民宅,抗战时期接纳了几批远道而来求学的浙大学子居于此,而今也曾迎来过数十批前来参观的浙大师生,送走过无数慕名而来又匆匆而去的天涯过客。民宅内的四角天井已是清盈无色,雕花窗、马头墙曾经的浮华似已沉入了那清幽寂静的岁月里。而伫立于此的老宅因一种眷念,或因一种等待在这偏远的小镇里独享一番岁月静好!</p> <p class="ql-block">资料来源:《湄潭县志》《永兴商业古镇》、李庆兰 、李雪(己故)、李立、曹裕强(部分图片由曹裕强提供) </p><p class="ql-block">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复制、下载)</p>

永兴

李氏

民宅

李金成

浙大

古镇

李庆兰

李庆余

湄潭

石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