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四,孩子需要的是物质满足还是精神满足?</p> <p class="ql-block">曾经有过一个著名的"恒猴河实验"研究动物的依恋,在实验过程中,当幼猴出生的时候,就让他与自己的母亲分隔,而与代理母亲一起生活6个月。其中一个代理母亲是由铁丝做成的,他胸前有一个可以提供乳汁的装置,而另一个代理母亲是由柔暖的绒布做成,但是这个母亲不能提供乳汁,但绒布可以给到温暖。</p><p class="ql-block">观察之后发现,幼猴与绒布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比铁丝母亲多得多,幼猴只有在饿的时候才跑到铁丝母亲那里喝几口,然后又依偎在绒布母亲身边,当受到惊吓,幼猴的第一反应也是紧紧抱住绒布母亲,显然幼猴在绒布母亲身上投入了更多的依恋,这个实验其实揭示了在依恋过程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身体的接触,这也就是所谓的"接触性安慰"</p><p class="ql-block">这说明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不仅仅是为了食物,与母亲温暖而舒适的身体接触才是他安全感的源泉。所以不要以为让孩子吃饱喝足就够了,有奶不一定是娘,如果想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孩子需要的更多是精神上的满足。</p> <p class="ql-block">五,提前给孩子学多大难度的知识合适?</p> <p class="ql-block">发展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思想,他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在这两种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p><p class="ql-block">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发展水平和第二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我们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应当处于这两者之间,低于第一发展水平,太简单,没兴趣。高于第二发展水平,太难,不想干。所以最合适的内容应该是跳一跳能够着。</p> <p class="ql-block">六,孩子为什么不能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角度思考问题?</p> <p class="ql-block">心理学上将是否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来理解他人思想和情感称作观点采择。心理学家霍尔曼将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p><p class="ql-block">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约3~6岁)孩子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不同,因而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反应,并且这个时候孩子以为其他人和自己的想法是一模一样的。</p><p class="ql-block">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意识(约6~8岁)孩子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差异的原因。认为他人所做的即使是其所想,而不能了解他人行动前的思想,这个时候也是孩子言行最一致的时期。</p><p class="ql-block">阶段2:自我反省角色采择(约8~10岁)认识到即使得到相同的信息,和他人的观点也会有冲突。他们已经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行为反应,但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p><p class="ql-block">阶段3:相互性角色采择(约10~12岁)能够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且认识到他人也可能这么做,能够以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解释和反应。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约12~15岁)</p><p class="ql-block">能用社会系统和信息来分析,比较,评价他人的观点。</p> <p class="ql-block">七,家长应该如何跟孩子讲道理?</p> <p class="ql-block">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两个对偶故事让不同年纪的孩子判断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是否应该受到批评。故事一:小五想帮正在做早餐的妈妈拿盘子,却不小心打碎了5个盘子。故事二:小七想偷吃糖果,不小心打碎了1个盘子,这个时候当我们问孩子应该批评小五还是小七的时候,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的孩子判断标准迥异,年纪越小越根据行为的后果来评价,只有到达一定年龄后我们才能够根据行为的动机来评价。</p><p class="ql-block">据此,皮亚杰将儿童道德认知分为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前道德阶段(0-4/5岁)年幼的儿童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朦胧的了解,行为受其结果所支配,因此这一阶段如果只用言语跟他说对或不对,孩子是真的听不懂。他律道德阶段(5-10岁)儿童认为规则是固定不变的,由权威赋予。按是否遵从权威来判断是非,判断行为的好坏完全根据行为结果,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处于这个阶段孩子,我们经常听到他们挂在嘴边的就是"老师说的",这也就解释了孩子为什么会把老师的话当圣旨。</p><p class="ql-block">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儿童更多的是根据动机而不是结果判断行为好坏,认识到规则可通过协商讨论而调整和改变,形成自己的内化道德标准,这个时候我们听到最多就是"我觉得 ”。</p><p class="ql-block">我们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孩子的道德认知发展是有一定阶段的,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教导。</p> <p class="ql-block">脑数据云测评中心已在惠州成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