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成都】 巷口的小书店

米瑞蓉

当我们聊起消失在城市建设中的老建筑时才感觉到随之而消失的远不止两栋建筑,一同被埋在地下的还有儿时的好多记忆,因为坍塌的建筑里正是承载着那些最美好的东西,这些东西也是最容易随着美好生活的到来而被淡忘的.....<br>  终有一天,被淡忘的记忆还会被激活,随着记忆人们去寻找儿时的欢乐,那些物质匮乏年代的快乐生活。 五、六十年代,在成都的大小街头巷口总会有很多小书店, 也许说书店是高估了它们,其实它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连环画租看店,这里的书都是只租看不买的。在那个年代,虽说一本小人书不过几毛钱一本,但对于并不富裕的一般家庭这也是可望不可即的,所以小人书店便是一种家长和孩子都喜欢的租书店,一本小人书一两分钱就可以任你反复看,如果你带上一个朋友蹭书看,老板也会不在意。<div>  这种书店一般都很小,也就不过十个平方米左右吧,这和成都的小巷老房子有关,老成都街头没有高楼大厦,沿街都是木板房,房屋上下方有一个镶嵌槽,一块块木板镶嵌其中,到了白天一块块卸下来就是一间开放的房间。成都人喜欢做点市井小生意,沿街为市,打开门板自己就是老板了,有小杂货店、裁缝店、小人书店等等。当然小人书店最为孩子们喜欢。<br>  小人书店很简单,老板把把门板卸下来放在地上的石墩或是砖块上,一排一排的变成了板凳。店里墙上和临街的门头上都挂满了各种小人书封面做的图书介绍,最新的书一定是挂在门口,就像勾魂的广告一样吸引着放学的孩子们。墙上的连环画封面上有着编号,当你报上你选中的书号,老板会在柜台里找出你要的连环画书。<br></div> 当然还有一种更简单的租书店,犹如流动摊贩一样,找一个墙角根支起图书幡子,脚下的木箱子里装着各种图书,专捡着学生放学的点开市,租书的价格也会稍微便宜一点,孩子们自然是会去光顾的。<br>  到了学校放学的时候,这样的小巷书店便热闹起来,学生们两三个一组,合起来花上一、两分钱租借一本书,坐在门板上合伙看书,当然出钱的坐在中间,两边是蹭书看的同学,通常这时老板也不会太介意。就这样一本书大家总是反复看,舍不得马上看完还掉,直到夕阳西下,小巷里传来母亲们悠长的叫声:二娃,幺妹,回家吃饭了!不愿动窝的学生们还是意犹未尽,直到小巷里传来父亲严厉的吼声,这时同学们才依依不舍地放下书离去。 书店门口也还会有更诱惑孩子们的小贩,大声叫喊着:“冰糕,买冰糕,橘子冰糕、牛奶冰糕.....”,“大头菜,麻辣大头菜一分钱一串,快来买哦!”嘴馋的我会摸摸口袋里的零钱,如果有钱我一定会花四分钱是买下一根橘子冰糕,一点点舔舐舍不得马上吃掉,而不怕辣的同学们就会花一分钱买上小竹签穿着的几根大头菜,顾不得本来就很咸的味道,一定要在辣椒酱油碟子里狠狠地滚上一圈,在众多孩子们羡慕的眼光中得以的吞下...... 那时的连环画种类很多,有古典文学作品的,什么《杨门女将》、《西厢记》、《将相和》、《三打祝家庄》、《满江红》等等;也有现代作品的,比如《红旗谱》、《山乡巨变》、《李家庄的变迁》、《董存瑞》、《鸡毛信》等等;当然也有苏联时期的文学连环画,比如:《卓雅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鸥》、《勇敢》。能否借到好书就要看你是否认真看了墙上的新书介绍,当然有时候一本好看的新书要排班等候,要等到其他借阅者看完以后才能借到,对于那个年代的孩子来讲,对世界的认知、知识的启蒙就在这样的连环画绘本里慢慢开启。 从小我是羡慕画连环画的画家的,他们能把一本文字读本变得立体起来,仿佛是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面前和我们对话,讲述他们的故事,甚至不用孩子们绞尽脑汁地去想象那些陌生年代的服饰、人物的形象以及肢体语言。他们在孩子们的脑子里建立起一个两维空间,让孩子们在这里第一次触摸世界。 前些年我做美术馆结识了好多画家,当给我介绍起哪位老画家曾经是画连环画的,我一定是肃然起敬,因为这个职业是值得敬仰的,他们对原作品的二次创作不单是让我们沉醉,更是让我们成长。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有了更多的绘本读物,他们也不再需要小巷里那样的小人书店去租书看,看着他们在家、在书店翻阅绘本读物时,我们依然会想起我们的孩提时代,简单并快乐着,并值得我们去记忆......</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特此鸣谢他们对那个年代的记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