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晓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假期读了李希贵校长的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书中有好多关于语文教育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作为一位资深的教育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能敢于尝试,带动学生自主的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就我个人的体会如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书中有一个事例很有说服力,当时高三的语文课没有语文老师,语文课让孩子们自己学习,组织学生到阅览室去学习,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在没有语文老师的情况下,这个班的语文成绩并不差,阅读和写作比有老师的班更胜一筹,这个结果让语文老师尴尬了。作者的孩子当时读初一,侄女读高一也同时参加了高三的语文考试,结果儿子考了82分,侄女考了85分,这个班平均84.5分。作者回忆儿子小时候读了大量的经典书籍。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大船借以航行的的帆,也是孤帆前进的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的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接下来李希贵校长大胆改革语文教学,就是放权利,放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自由的选择不同的材料去阅读,每堂课留出一半以上的时间自主学习,教师用不到一半的课堂教学时间完成全部教学任务。这样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了,后来专门修建了“自修楼”,内设十多个语文自修室和三十多个英语,历史,地理,化学,生物自修室,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不仅顺应现在的语文主题教学,还同大学自修教育接轨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坚持微习惯,保持刻意练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每天10分钟,课外阅读活动,几年下来学生在刻意练习中收获很多,坚持一种微习惯,可以让学生收益一生。所以,每天10分钟,给学生带来自信,后来的语文教学中,李校长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从备课,讲课,疑难问题到解答到命题考试,讲评都有学生“演戏”。这是知识输出的过程,当一个学生会知识输出时,他的知识点完全掌握了。课下,知识承包责任制,这位校长很智慧的把一个政治性的任务,妥妥的用在了语文教学中,与时俱进一点也不落后。比如有文言实词部,文言虚词部,文学常识部,古典戏剧部等,把语文知识点具体落到学生头上,通过系列的知识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是传统教学方式,学生被动的在听课,做笔记,而是学生有了责任感,使命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让学生体验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很充足的锻炼机会,课程门类多,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三十多门课程,有机械,电子,航天,生化,艺术,汽车驾驶等,如果放在现在,人工智能,编程等都在其中吧!2000年,有园林花卉室,养殖室,无菌室,汽车模拟驾驶室等。这样的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今新的课标改革,要求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甚至把做几道家常菜都列在其中,有的学校带领孩子们学习插秧,抓鱼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过程。这些实践课程,20年前李希贵校长就开始在学校实践了。不管在课堂教学改革,还是综合实践改革,李校长选人一步开始大胆的探索实践了,其实我们的教育已经不只是在课本中,体现在生活中教育,劳动中教育,情感中教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面对如今的新课标改革,更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反思,我们不仅仅看的是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有责任感,道德感,使命感的学生,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b></p>

语文

学生

学习

教育

教学

阅读

实践

李希贵

课程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