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right;">网名/抖音:铁观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村名的由来及演变</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赵东岭村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陲,石家庄市井陉县西部山区小作镇境内管辖的一个行政村,与赵西岭村原为一个村,对外统称赵庄岭,古称赵庄村,有“二龙岗”和“卧龙岗”之名号,是距今2000余年的古村落。</p><p class="ql-block">据1986年版《井陉县志》中文字记载:“据《赵氏族谱》载:赵享于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1874年)自本县涧底村(现属石家庄市矿区)迁此立庄。因其位于土岭之上故名赵庄岭,后村庄增大,民国前期分为两村,村西称赵西岭,村东称赵东岭。赵东岭位于井陉县城西北20公里处……,该村建制同赵西岭”但是关于“赵东岭”出现时期的记载并不准确,以下是笔者整理的一些资料供大家参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赵东岭村由来——大清嘉庆年沿用至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赵东岭村</span>一名,在清末民初的金石碑刻中多有出现,仅在清朝的金石碑刻中就不止一次出现,如村南火帝庙前有一通《合会碑记》石碑,碑文记载中“经理村:桃林坪、赵东岭、赵西岭、小寨村”,落款为“大清光绪二十三年”即公元1897年,距今已有100余年。又如辛庄乡黑水坪村口的一块古碑记,碑阳《千古不朽》中记载了合村修建关帝庙、龙王庙、三官庙、大王庙、马王五道庙的村庄,有“赵东岭、赵庄岭、桃林坪、东胡雷、胡雷口、小寨村、冶西村、西胡雷”等村、碑阴《流芳百世》,落款为“大清嘉庆六年”即公元1801年,此记载距今200余年。碑文里“赵东岭”和“赵庄岭”两个村名同时出现了,可能有两种原因,其一,无独有偶,在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脱稿,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付印版《井陉县志料》(以下简称《志料》)中第一编<疆域>中『各区村镇名称』中“赵东岭”和“赵庄岭”也是作为两个村名同时出现在井陉县第二区所辖乡;其二,村内自古代代相传、赵庄岭随着村庄增大,后分为两村,村西称赵西岭,村东称赵东岭,对外则都称赵庄岭,目前在赵东岭村还有两个地名,位于村北旧大道的“北庄岭”和位于村南旧大道的“南岭”,赵东岭村的姓氏基本以赵姓为主,而赵西岭村则以杨、张二姓为主,以此推断,可能现在的赵东岭即以前的赵庄岭,后有张、杨二姓在赵庄岭村西迁入落户且归属赵庄岭村,后逐渐向西扩大,便出现了赵西岭,但对外还是统称赵庄岭。综上可知,《志料》和黑水坪村古碑记中的“赵庄岭”指的应该是“赵西岭”,同时说明了“赵东岭”一名至少沿用了200余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赵庄岭的由来——清初沿用至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赵庄岭</span>一名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清雍正庚戌年,即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刊本、清钟英文纂修的《井陉县志》(以下简称《志》),《志》中有两处提及赵庄岭。一处是《志》卷之一<地理志>中『山川』的记载:“赵庄岭在县北三十里”,“观音陀山在县北四十里,赵庄岭西,形势巍峨,连亘数里”;另一处是《志》卷之二<建置志>中『庄村』的记载:“贾枣(赵)庄(贾庄村、南石门、北石门、王家庄、赵庄岭、罗钵寺、魏家湾、小寨村、方山村、康庄村、黑水坪、胡雷里)、南北寨庄、岗王庄、青横庄、横河槽庄、南北峪庄,以上六庄为西路”。值得注意的是,《志》卷之一提到的“赵庄岭”并非村名,是作为山川出现;《志》卷之二提到的“赵庄岭”是作为村名出现,隶属贾赵庄。而《志》中记载的却是“贾枣庄”,究其原因有二:</p><p class="ql-block">其一,据村里老人相传,古有“贾赵庄”一名,以前贾庄村和赵庄岭是一个庄,取两个村名的首字组成,时称“贾赵庄”。结合《志》卷之二<建置志>中『庄村』的记载:“青横庄(青泉村、横间村、西村、南正村、西沟村、曲(出)六里、沙鹞(窑)子、冶西村),岗王庄(天护村、青石岭、赵村铺、冯家沟、南凤山、北凤山、白彪村、张家井、岗头村、东王舍、西王舍、梅家庄、曹家庄)”,发现“青横庄”一名取青泉村和横涧村两个村名首字组成;“岗王庄”一名取自岗头村、王舍(东王舍、西王舍两村原为一村,称王舍),不难看出“贾赵庄”、“青横庄”和“岗王庄”三庄取名如出一辙。</p><p class="ql-block">其二,井陉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山区县,有着自己当地的方言,且东西南北各村口音各有差异。据《志料》中第十编<风土>中『方言』的记载:“井陉万山丛错,在昔正太路尚未开辟,境内以道路崎岖,交通难免阻隔;故关于文字之读音,言语之语词,若细加分析,一邑不下十余种。……(一)读音:邑人对于文字之读音,除东南、东北两区毗邻获鹿、平山各乡外,多半不甚正确。……乙表所列‘zh、ch、sh’三声母,本邑有误读为‘z、c、s’者,例如朱,读租;初,读粗;书,读苏等是也。然亦有读租为朱,读粗为初,读苏为书等之谬误者。前者,近于天津之读音,后者近于尧山邯郸一带之读音,衡以国音,皆属不合。”那么,也就不难看出井陉人将‘赵’误读为‘枣’也是合乎常理的。综上所述,《志》中的“贾枣庄”应为“贾赵庄”,此记载距今约300年。</p><p class="ql-block">赵庄岭一名,除《志》中的记载,还出现在井陉县其他村庄的金石碑刻中,如辛庄乡大里岩村相公岩的兴龙寺的一块重修碑记,碑阳大清康熙五十八年《重修相公岩兴龙寺碑记》、碑阴大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共襄厥事》记载了赵庄岭、小枣等襄事村庄;又如辛庄乡黑水坪村关帝庙前大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重修碑记》记载的中有“赵庄岭、桃林坪”等捐资名单,距今约300年。</p><p class="ql-block">岭,汉字,拼音是lǐng ,形声字。从山,领声。本义:山道;山坡。</p><p class="ql-block">(1)说文解字【卷九】【山部】</p><p class="ql-block">嶺,山道也。从山領聲。良郢切。</p><p class="ql-block">(2)顶上有路可通行的山,亦泛指山峰</p><p class="ql-block">予登岭上。——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p><p class="ql-block">(3)又如:翻山越岭;岭隘(山岭上险要的隘口);岭北(山峰北面;五岭之北)</p><p class="ql-block">(4)相连的山,山脉。 [mountains]</p><p class="ql-block">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p><p class="ql-block">赵庄岭,古称赵庄村,因其位于井陉县六支山脉中陉山系一支山脊的土岭上,四面环山,南有清凉山、北有观音陀山、东有孤山寨、西有马头山,其地势相对周边村庄偏高,村庄是东西走向一路平坦,也是南北走向井平(井陉县——平山县)交通的必经之路,但向南向北各有一个大土坡,不论是从南(井陉)向北走,还是从北(平山)向南走,要想经过经过此地,都要翻一个大坡,其地理优势明显,村庄南侧原有校场一处、北原有马场一处,多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本县村庄虽然没有同名,但是,如灵寿县、赵县、藁城区、栾城区等多个周边县亦有同名,所以对村名进行了更替,可能是当时考虑到重名影响及古赵庄村地形双重因素,遂把赵庄改为了赵庄岭,新村名不仅延续了村庄原名,而且将村庄所处的地形加入进去,也更容易记住。一个名字既体现了村庄人的姓氏,又表明了村庄所处地形,还避免了和周边县的村庄同名,真可谓一举三得。“赵庄岭”一名沿用至今约300年。</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赵庄村由来——清朝以前</b></div><font color="#ed2308">赵庄村</font>一名,最早也是出现在金石碑刻中,罗钵村(20世纪70年代并入赵西岭村)北有一龙泉寺(现名宝林禅寺,曾名三教寺、罗钵寺),寺院内有进门右侧有一名为观音阁的古建筑,其外侧墙壁中嵌有一块大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的碑刻,名为《龙泉寺记》(以下简称《记》),《记》中记载:“井陉县西贾社龙泉寺……同共发心,各舍资财,打地基、石砌观音阁,功圆果满,各花(通“化”)传后云尔,庄严本寺,立代标名。赵庄村功德主赵瑶、崔氏男赵洪、赵永住、赵琪、赵四”。这也是迄今为止关于赵庄村的最早文字记载,赵庄村人基本都姓赵,所以赵庄应该属于以姓氏立庄,距今已有500余年。<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龙岗的由来——清朝以前</div><b><font color="#ed2308">二龙岗</font></b>一名,最早出现在赵东岭村旧大道观音阁东侧的龙神庙,《新修龙神庙碑记》中记载:“陉邑北有乡曰赵庄名号二龙岗”,落款为“大明崇祯二年”,即公元1629年,距今约500年。<br>另外,据现在的《龙神庙碑记》记载和村里九旬老人赵牛牛生前口述相传,赵庄村建立在“三龟之地二龙岗”风水宝地。赵老先生对此解释为:<br>三龟:赵西岭大庙,后垴,赵东岭后场。<br>三龟屎:麻郎嘴、后井沙垴、罗钵东园子口。<br>二龙:赵东岭一条龙,猴王垴(廿亩地),经昌户垴(龙背鼓起)至南岭;赵西岭一条龙:庙岭往南至原井陉煤矿五七井(西岭村南)北。<br>而笔者认为这个说法可能是根据20世纪初赵庄岭村庄地势的布局去分析,但不足以把“三龟之地二龙岗”解释的不是很精准,此解释角度略显狭义,毕竟“二龙岗”一名在明朝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有了;笔者认为先人选择迁此立庄应该是从更广义和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龟”、“龙”、“岗”三字,以下是笔者对“三龟之地二龙岗”由来的分析,供大家参考:<br>“岗”,是会意兼形声字。楷书繁体写作“崗”,从山,从岡,会山脊之意,岡兼表声。汉字简化后写作“岗”。“岗”的本义为山脊、山岭。”如左思《咏史》之五:“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引申为岗位、哨位。如“门岗”、“站岗”。转指土坡。 龙,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鳞虫之长,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起源于远古部落的图腾崇拜,最早成形于甲骨文;相传龙能飞行,擅变化,会呼风唤雨等,与凤凰、麒麟等并列为祥瑞,因此在人们心目中龙是一种吉祥的瑞兽。<br>“龙者何?山脉也。山脉何以龙为?盖因龙妖娇活泼.而山脉亦然, ..(摘自《周易阴阳宅》)。龙脉,是指起伏的山脉。因山脉在形态上多方面与龙相似,故中国风水学将山脉比喻做龙。在中国古代传统堪舆学中,将“龙脉”视作一种特殊的地理形态。古代“风水术”首推“地理五诀”,就是“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龙就是地理脉络,土是龙之肉,石是龙之骨,草是龙之毛。寻龙首先应该先寻祖宗父母山脉,审气脉别生气,分阴阳。必须了解来龙去脉,才能判断因果吉凶。 据《志》卷之一<地理志>中『山川』的记载:“库山寨在县北四十里”,库山寨,现名孤山寨,因在赵东岭村东,故村民俗称其为“东寨”,网上百度贴吧“库隆峰吧吧”一篇“库隆峰孤山赞”的发帖中介绍,“孤山寨似一条青龙,龙头在贾庄村北牛王垴(赵东岭村位于贾庄村北,东山最高处正好有一座山垴名为牛王爷垴,不知道说的是不是同一个地方。),北防口有地名龙尾岗(抗日战争时期此处曾设龙尾岗炮台),高家庄村西有山沟名龙窝湾,库山寨主峰东西是龙身。” 此贴的回帖中还指出在大清乾隆年间以前,库山寨归属赵东岭村且山顶有四十亩地由赵东岭人在耕种,原文如下:<br>“孤山寨属于库隆峰的传说:在清乾隆年间,孤山寨属于赵东岭所有,山顶有土地四十多亩,东岭人耕种,多次打官司全部输给了东岭村。乾隆年夲村南院有一人俗称二知县,也就是讼师,他只要说官司能赢,就输不了。村里的保长和族长请他为村里打官司,可赵东岭在县府里有人,官司不好打,县官是平山人回乡不走咱村这边,也不了解清况。二知县接了村里的讼状要打这官司,他和县里的官员也认识。有一次县官要回乡探家。他知道后在贾庄村拦住了县太爷要让他在库隆峰沟走,他为县太爷牵马往咱村走,走到北石门开始给县太爷讲孤山寨的存在,一至到高家庄才结束。县官看了山势走向,说了山上面的水往那流是那个村的。至此孤山寨正式归库隆峰所有。”<br>小时候笔者也听村里老人(包括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笔者的爷爷)说过,他们小时候曾跟随家人在库山寨山顶种地,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山上的好多地都荒废了。 据《志料》第二编<地理>中‘山脉’的记载:“本县位于太行山北部之东麓。故境内诸山,皆属太行山东坡之尾。究其脉络,计有六支:曰『陉山系』曰『大台山系』曰『百华山系』曰『城山系』曰『千佛岩系』曰『苍岩山系』。” “陉山系:自晋省平定县东北之黄土岭分支东下,亘于盂县牛道沟之南,平定县牛尿泉之北东迤,入县境身堂口北,……自观音陀山东迤,至冶西乡之东分支,由赵庄岭向东南行,亘于南北石门、窟隆峰、北高家庄与小寨、康庄、南陉诸乡之间,而尽于杨青乡西之龙尾岗者,是为库山寨。主峰在窟窿峰乡北。山势雄秀。周,约四十里,高,达千余尺。为县北名山。” 可见,井陉县陉山系山脉在古赵庄村东侧又分为两条山脊,一条是由现在的赵东岭村东南处,经过南北石门、窟隆峰、北高家庄,另一条是由现在的赵东岭村东南处,向北经过小寨、康庄、南陉诸乡之间,两条山脊最终交汇处为杨青乡西之龙尾岗,从山下地形看这两条山脊分别从贾庄村北、古赵庄村南连绵起伏经过古赵庄村且在牛王爷垴附近凸起后又凹下去,高空俯瞰其形神似两条巨龙俯卧盘踞在古赵庄村且龙头朝向贾庄村方向,此即“二龙”; 其中孤山寨所在的一条山脊位于古赵庄村一段且朝向古赵庄村一侧有三个凸起的山垴,因其形似龟,故村民俗称“鳖盖垴”,分为大鳖盖垴、二鳖盖垴,三鳖盖垴,即“三龟之地”,这也正好印证了“三龟之地二龙岗”一说。《礼记•礼运》记载:“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龟和龙,古人以为均是灵物。故先人将此地视为风水宝地并迁此立庄。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卧龙岗的由来——清朝以前</b></div><font color="#ed2308">卧龙岗</font>一名,最早出现在赵庄岭庙会中1993年重制的令旗杏黄旗——火龙圣旗,于旗自身正面刺绣,上方“商卧龙岗火帝真君”左侧“华夏冀州井陉赵庄村”,右侧“公元壹仟玖佰玖拾叁年农历七月重制”。此旗帜的字源于《封神演义》中商周时期火神文化,距今约3000余年,但并无查询到其他资料记载。笔者认为“卧龙岗”应该也是古人根据地形来其的名字,并作以下为分析,仅供参考: 龙是指蜿蜒而至的山峦,通常为气脉流贯的山体。到了平原,没有山体的地方,其实也是有“龙" 的。此时的"龙”已经转入地下,是指地下的岩土层,地下岩土层也是有走向的。“莫道高山方有龙 ,却来平地失真踪。平地龙从高脉发,高起星峰低落穴。高山既认星峰起,平地两旁寻水势。两水夹处是真龙,枝叶周回中者是。”(摘自《撼龙经》)。从地质构造来看, 水往低处流,岩层的走向也一样。我们的成语里也有“来龙去脉”的说法,可观,“龙" 是有走向的,气”依附于“龙”, 走向和“龙脉”一致。<br>根据风水学,又将山脉的起伏和形态,依据不同的状态,分为“九势”:回龙、出洋龙、降龙、生龙、飞龙、卧龙、隐龙、腾龙、和领群龙。 据附近贾庄村介绍,贾庄村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商贾云集,有“九龙探海”和“旱码头”的美称,贾庄村还有一水湾名为“卧龙湾”。贾庄和赵庄相传以前为一个庄,古赵庄村所处位置正好是井陉县陉山系山脉且相对于村庄东西连绵起伏的整个陉山系山脉而言,村庄处在一个相对矮的一个土岭山,但是所处地势要高于贾庄,如果把陉山山脉从观音陀山至杨青龙尾岗的一段看作是一条龙的话,那么赵庄所在的位置正好形似一条巨龙卧在土岭上。故取名为“卧龙岗”。一“岗”一“湾”更能体现此处为风水宝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观音山赵仙翁传说</b></p><p class="ql-block">据“平山旅游”公众号,作者杨诺成系平山县文化馆原副馆长所写的《观音山漫记》中介绍:“天下之境,清净高妙者、其惟山乎。平南井北境止,有一古奇天柱,號曰观音寨,又曰清凉山……山顶旧有仙翁庙……民间早有传闻,言观音山仙翁者,乃汉武帝时丞相赵洞(可能为化名)也,系井陉赵庄岭人,仙母系平山不开村人。因受奸臣迫害,故而辞宫隐居此山,后武帝除奸请贤,觅至此前呼后应,东叫西答,终不得见其面。帝气之自语曰:“趙卿啊,趙卿,汝即大乐神仙亦该见朕一面“。一言末了,忽见趙洞拜倒谢主龙恩,封我大乐(罗)神仙,欲待与趙讲话,忽而又不见踪影。自此成为此山神仙,保佑四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人奉为仙翁。旱时祷雨此山,一一诚求,历历皆应,定于六月初四为庙会日,年年祭祀,岁岁朝供,每逢庙日,十有九阴,天旱即下,雨过晴天。更有奇事者,一逢庙会,朝山拜神,山顶烈日炎炎,山下雷电乌云,来时田禾干旱,回时沟壁水盈,由此可见神之灵哉。”</p><p class="ql-block">据平山县人郜风海美篇文章《观音山散游记》介绍:“赵仙翁庙也称爷爷庙,在观音山山顶,坐北朝南。相传赵仙翁是井陉县小作镇赵庄岭村人,夫妇二人行善好施,乐于助人。后人感其恩德,在观音山建庙拜谒,多年沿袭,形成观音山庙会,当地人称“六月庙”。山北平山县南罗圈、北罗圈、南岸、北岸、星宿沟、不开村六村农历六月初四、初五上山烧香上供。六月初四、初五、初六唱戏三天。六村轮流,一村一年。山南井陉县胡雷、胡仁、牛道三村六月初五上山烧香上供。六月初六唱戏。当地人称:初四下午上山守夜纳凉,初五早上看日出后下山,初六世人热热闹闹抬爷爷上山过庙。虽说是六月庙是爷爷庙,但人们上山进庙烧香,逢殿上供,见像参拜。形成佛、道、俗共敬,寺、观、庙同处的独特景观。”</p><p class="ql-block">道教所谓神分有两种,一者是先天尊神,为天地本源之道的代表,如三清。一者为神,为善人或者有大功之人死后封为天神、地神,还有祖先神等。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道教认为闻道有先后,德道有高低。道家言存心邪僻任尔烧香无点益;扶身正大见吾不拜有何妨。</p><p class="ql-block">汉时《太平经》就将神仙分为六等: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并称:“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理万民录也,给助六合之不足也。”</p> 唐司马承祯的《天隐子》将神仙分为五类:人仙、地仙、天仙、水仙、神仙。神仙---修士因厌居尘世,用功不已,待功满忘形,胎仙自化。炼尽元神之阴滓,阴尽阳纯,身外有身。脱质升仙,超凡入圣。谢绝尘俗以返三山,乃曰神仙。神仙悟得大道,登上大罗天,解脱无累,随时随地可以散聚元神,天上人间,任意寄居。神通广大,又被称为大罗神仙。是五仙仙品中之上乘。<br>仙翁神宇,即赵丞相因受奸臣迫害、厌居尘世,故而辞宫隐居此山修道多年,行善好施,乐于助人,终大悟得道,死后被汉武帝封神,汉时,神仙也分六等,其中仙人主风雨,故后人为其盖一庙宇并拜其为赵仙翁,与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并存。将农历六月六定为祭拜仙翁祷雨的庙会,俗称“六月六庙会”“六月庙”。赵东岭村也有传言,观音山仙翁是赵庄岭人,20世纪90年代,赵东岭村善人在香头赵忙生的带领下,在庙会期间一早抬着仙翁驾去送驾并鼓乐相伴,平山县的民间传说也正好加以佐证,足以说明赵东岭村的前世至少可以追溯到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前87年)时期,距今2000余年,这也是目前关于赵东岭村最早的记载。<br>读史明智,鉴往知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上是笔者所整理的关于我的家乡——赵东岭村的前世今生,供大家参考。<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赵东岭村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2年8月15日写于北京</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本文由网名“铁观音”原创,转载请注明,谢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