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沐初心 八月溢书香——王晓梅工作室读书分享

芬子

<p class="ql-block">今天,给大家分享人民日报里的读书哲理。</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读书让人学会思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读书和不读书的最大差别,就是思想的差别。不读书就像没吃饱饭一样,精神上是饥饿的。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p><p class="ql-block"> 用生活中的感悟去读书,用读书的感悟去生活,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在面对一些问题时,思考可以更全面,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 ·读书让心态更平和</b></p><p class="ql-block"> 在书中,你可以见识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生活,得到一些不同的生命感悟。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读书就是最好的心灵之旅。</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读书开解人生烦恼</b></p><p class="ql-block"> 书籍,之所以被称为“心灵解药”,是因为可以解惑、可以疗伤。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陷于狭隘的痛苦,烦恼不断,其根源就是读书太少。囿于有限的学识和认知,没有足够的智慧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是否拥有深厚的学识和崇高的思想。学识和思想,都可以通过读书得到。驱赶迷茫,或者对抗平庸,读书都是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之一。</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读书终会予人回报</b></p><p class="ql-block"> 腹有诗书的人不会让自己囿于生活的鸡毛蒜皮,也不会困于一时的人生低谷。所有认真读过的书都会融进灵魂,沉淀成智慧,静静地待在心灵深处,只要被触动,就会喷薄而出。</p><p class="ql-block"> 爱读书的人,心灵有温度,乐于感知世事百态;爱读书的人,生活有情趣,不会因现实的琐碎而放弃思考。</p><p class="ql-block"> 读书多了,你会发现自己经历了一场蜕变。你在读书上花的每一分钟,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给你回报。有时间了,就多读书吧。</p><p class="ql-block"> 内容源自人民日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读万卷书,行万里路”</span></p> <p class="ql-block">  没完没了的疫情,束缚了我们外出的脚步,可是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我们无法达到的地方,文字载我们过去;我们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会带我们彼此相遇。所以没办法行万里路的时候去阅读,让精神突破现实和身体的桎梏,来一场灵魂长足的旅行。</p> 一《和孩子聊书吧》读书分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固区合水路小学 王金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是如何帮助学生学会读书,引导他们知道怎么读书甚至和孩子们一起畅聊好书……这些问题却总在我进行阅读引导的尝试中,时常困惑着我。暑假读了蒋军晶老师的《和孩子聊书吧》这本书,让我有了不少收获。</p><p class="ql-block"> 蒋老师从“兴趣、过程、策略、案例”四方面对如何聊书进行了详细阐述。整本书都在讨论如何和孩子聊书,教孩子阅读策略,让学生爱上阅读。坦诚地说,看完这本书我担忧的不是学生,而是作为老师的我有能力和孩子一起聊书吗?作为教师,我总是试图引导孩子爱上阅读,养成坚持阅读的好习惯。我建立图书角、布置阅读任务、办读书交流会……但是我从未想过孩子与我分享好书的方式应该是平等的对话和自由的交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聊。如蒋老师书中所说“无聊不成书”,有了话题,阅读就不再是老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阅读这件事变得轻松了。坚持有话题,对孩子的阅读兴趣必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刺激。</p><p class="ql-block"> 蒋老师在书中这样说到:“实践之后,慢慢感觉到,和孩子聊书是‘外松内紧’的事,大人需要‘紧一紧’,要把书聊好,实际上还有很多能力有待提高。”是啊,要把书聊好,看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却很难。推荐给学生看的书自己一定要先看,这样才能和学生有话可聊,有问题可讨论,进而产生共鸣。要让孩子爱上阅读,作为老师的我们不能总是坐等或者套用别人的方法,而是要做一个有心人,多一点创意,找一些契机,采取一些新奇的方法来刺激孩子,先从鼓励孩子们对一本书“说来听听”和他们聊起来,由轻松自由的“聊书”让学生爱上“读书”。</p><p class="ql-block"> 其实和孩子们“聊书”就是在和孩子们共读。如果按照蒋老师这本书中如此细致的“聊书”指导,那么,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经过小学六年的阅读教学,可以达到的不仅是较高的阅读水平,还可以是独立的阅读习惯和开阔的阅读视野,如蒋老师所言“让孩子爱上阅读,成为终身读者,并不简单,它需要技巧,需要诚心,更需要激情和坚持”,阅读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任何实践都更需要我们的激情和坚持。</p> 二《小王子》读书分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童真温暖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固区合水路小学 高永莲</p><p class="ql-block"> 总以为童话是给孩子读的,其实不然!再读《小王子》,再次感受童话的魅力,年龄增加,体会更深。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在书的扉页中这样写到:我向读到此书的孩子们请求一份原谅,因为我要把此书献给一个成年人,这个世界上我最好的朋友,或者说将此书献给他的童年。因为,所有成年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只是很少有人能记得这一点了。</p><p class="ql-block"> 书中的主人公是位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全书以一位飞行员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历险。小王子是一个有童心的孩子,他住在一颗和一间房子差不多大的小行星上,某天一粒玫瑰种子飘落到他的星球上,并且生根,发芽,成熟。他对这朵有些虚荣的玫瑰花很好奇,并且对她唯命是从,但小王子当时还太小,并不明白她骄傲背后的爱意。她并不明白那种爱,心却受了伤。于是,小王子决定离开她,离开这个星球。他先后拜访了邻近的6个星球,最后他来到了地球。</p><p class="ql-block"> 小王子降落的地方是撒哈拉沙漠,起初他并没有碰到人类。他遇入了忧伤和悲哀。小王子想回到自己的行星,回到那个他魂牵梦萦的家,于是他便回到了之前在撒哈拉降落的地点,碰到了遇险的飞行员,并与之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最后,小王子在蛇的帮助下死去,心灵重新回到他的小行星上。</p><p class="ql-block"> 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视出成人的空虚、盲目,愚妄和死板教条,用浅显天真的语言写出了人类的孤独寂寞、没有根基随风流浪的命运。国王、商人、点灯人、地理学家等等,所有这些人都笃信自己做的是“正经事”,一味沉迷,浮于表面,却忘了一个简单又深刻的道理:只有用心才能看到本质——最重要的东西眼睛是无法看到的。狐狸所说出的这句话,是本书呈现的最重要的生命法则。</p><p class="ql-block"> 小王子游历星球的过程,很像我们变成大人的过程。当人对自己有了认知,就会开始探索自己在存在,去游历,用观察到的一切和自己做比较。同时也是一个学习成为大人的过程。从小王子的旅程可以发现,我们并不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长成了大人,而是被调教成大人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小王子》里,处处向我们呈现了两个世界,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两者互不相同、相互碰撞。当你告诉大人们你交了一个新朋友,他们从来不问那些关键的东西。比如他们从来不问:“他说话的声音好听吗?他爱玩什么游戏?他收集蝴蝶标本吗?”相反,他们盘问这些:“他多大了?他有几个兄弟?他体重多少?他父亲挣多少钱……”好像只有通过一些数字,他们才能了解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是啊,孩子被成人世界的价值观搞得糊里糊涂的。因为他们的世界一切简单清晰,而成人的世界则恰恰相反,似乎无时不被混乱和复杂所充斥着。在孩子那里,他会觉得我的想法和他的想法是一样的,所以一切无需解释;而大人们自己不肯动脑筋,很简单的事情也需要对他们再三解释。就像这张蛇吞大象的图画,大人们总是没有耐心或者懒得去想,也就不会知晓孩子所画的是什么。太多的人将目光聚集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辛苦周转,却忘记身外世界的辽阔。还有太多的人,总是对自己原来待得地方不满意,来回游走。活得辛苦却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唯独只有孩子才清楚自己在寻找什么。所以说,拥有一颗童心是幸运的。从一个孩子变为一个成人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只需要时间就可以;然而从一个成人回归为孩子则极为困难,需要智慧和勇气。</p><p class="ql-block"> 本书通篇都在谈关系的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而生命的本质就是在关系当中寻找自己,并成为真正的自己;在关系中寻找爱,并成为爱。</p><p class="ql-block"> 小王子在遇到地球上的五千朵玫瑰时遭遇了自我认知的重大危机,他一方面觉得玫瑰骗了他——自己一直引以为傲的那朵独一无二的玫瑰突然变得如此“泛滥”,他自以为是的富足和自信突然崩溃,小王子承受不住,于是趴在草地上哭起来。这时狐狸出现了!狐狸就像一位智者,也是小王子生命中的贵人,作者安排狐狸在这个节点出场,助小王子一臂之力,帮他拨开云雾,重获光明,其实是有深刻意义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作为老师的我们,对于学生,没有选择权。但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更清楚,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前来考验我的“天使”,只是最初,他会戴着各种面具出现!我们的相遇就是彼此生命的礼物,如何把这份厚重的大礼安置好,让每个孩子在这一程穿越中如其所是地绽放,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当我明白这一点,我也就自然理解了狐狸。在这份关系中,狐狸和小王子在智慧以及自我认知上注定是不对等的!狐狸就是个引导者和开掘者!</p><p class="ql-block"> 在师生关系中,师者作为“狐狸”的角色,我尊重你,欣赏你,爱你,并欣然帮助你,不是因为你客观事实上的独一无二,而是基于我们彼此关系中的深入理解!因为你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而是我的教室中的那一个!你独有的个性,气质,潜力和天赋,你身上的弱点,你生命里的缺失,刚好都被我在时间里一一发现!我打理我的花园,给你浇水,捉虫,你健康成长,你绽放芬芳,也只有我能深深体味这里的美好与喜悦!而当你黯然失色,也只有我能体会那刻骨铭心的失落和悲伤!基于彼此的理解,基于我们生命的深度交织,基于职业所框定的规则之上的彼此驯养,我们成了彼此的重要他人!在学生身上,我们照见自己,在岁月深处,我们彼此成就!所以,就再次回到了这本书的主旨以儿童的视角,寻找生命的“本真”。</p> 三《教育的情调》读书分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西固区河口学区 张致芬</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书名中的“情调”很有吸引力,让我联想到“浪漫”“小资”等。我想,“有情调”应该是“有情趣,有情怀”而非呆滞、刻板。我从未想过教育也是可以“有情调”的。</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其次吸引我的是封面。封面上,深蓝色的星空,宁静深邃;穿着白背心、蓝裤子,戴着黄帽子的孩子,双臂枕着脑袋,在星空里仰面遨游,他和星星一样明亮、可爱,令人浮想联翩。而这两句话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与孩子相处,什么合适,什么不合适?什么该提,什么不该提?”</p> <p class="ql-block">  “对孩子们而言,那些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才是真正的父亲、母亲和老师。”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只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对孩子开展以我为中心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捧起这本书,开启寻找教育情调的旅程,书中一个个清浅的教育小故事,引领我看到真正教育者本该有的样子——敏感而机智,知道什么对孩子合适,什么不合适,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会关注孩子的独特之处,关注孩子的个体生活,懂得用爱去“看”孩子和“聆听”孩子。</p><p class="ql-block">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们在成长,在体验着生命,同时也在体验着生活的各种可能性。”所以作为老师或者父母的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向孩子去展示生活中各种可能存在的方式,而不是一句话告诉孩子答案,不然孩子的体验感是单一的。当孩子一遍一遍的问你:我从哪里来?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请不要忽视这些问题,或者用你的话转移他的注意力,或许他并不是要你回答,而是想让你关注他,陪伴他并参与到他的体验情境中。</p><p class="ql-block"> 每个孩子都苛求被别人注意到,尤其是自己的父母、老师。这里的“注意”不是单纯的看到,我们要持有教育者的敏感性,注意到孩子小小的细节,当老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句话传递给孩子:我“注意”到你了,这种被“看到”的感觉会激起孩子被尊重、被爱的情感体验。</p><p class="ql-block">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因独特才会有生命的无限可能。所以不要用诊断性或工具性的语言去给孩子贴标签,去区别对待,而是“作为一个保护、培养孩子的观察者”,去感受孩子的存在,去理解尊重亲近他们。</p> <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情调》让我看到了我总是习惯于用“居高临下”的姿态,“机械化”的管教,“为你好”的思想,禁锢孩子。我想:只有我们真正做到对孩子充分的尊重和重视,时刻保持教育的机智和敏感性,并努力营造轻松的相处氛围,才能实践真正的人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  书中未必有黄金屋,但一定有更好的自己。我们不够优秀的时候,沉静下来,认真读书,不断提升自我,就有可能成就更好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