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离开拉萨后,我们便驱车向那曲,改道从109国道返程。</p><p class="ql-block"> 纳木措就在去那曲的路上,是西藏有名的景点。对于见惯大海的我们,江湖对我们来说是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且见过的姊妹湖的静谧圣美,其他湖皆属寻常。</p><p class="ql-block"> 在小红书里找到去纳木措不需门票的攻略,多拐几道弯来到湖边,湖边的大草原,牦牛和马,湖上几只快乐如神仙的水鸟,这些又勾起我们的兴致。纳木措湖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每年冰封期长达5个月,湖体完全封冻后,冰面厚达2米以上,不但可行人走畜,而且可行驶汽车。高原地区,容易缺氧,我们拍了几张照,打个卡便出发了。如果可以,期待能在冬季再来纳木措,在结冰的湖面上尽尽兴。</p> <p class="ql-block"> 那曲,西藏地级市,位于西藏北部,是西藏的“北大门”,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大。从拉萨到那曲,二百多公里的路上,是辽阔无垠的草原,牦牛和羊群如黑白棋子散落在绿毯上。一棵树也没有,有人家的地方,会堆着一个个奇怪的黑山丘,那是藏民垒起来的牛粪,当燃料用的。也许是离天空过近,太阳紫外线强,坐在车里感觉烘焙一样,一下车,又奇寒无比。当地藏民穿着厚厚的藏袍,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两块高原红,不知道是晒的还是冻的。布达拉宫的导游说,牦牛是西藏的美女,头发长长的,眼睛大大的。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审美,一个地域也一样,街上这些皮肤黝黑,披着长长辫子,长着大眼睛的姑娘就是藏族的美女!</p><p class="ql-block"> 那曲市海拔在4500米以上,到了那曲,每个人都有高反。我感觉整个人昏昏沉沉的,呼吸不畅,有点嗜睡,头沉沉的,手脚乏力,反应迟钝,胃口不好。迷迷糊糊睡了一宿,第二天起来,感觉好多了,老文说,我们经过这些天的适应,已经造就了一副钢铁身躯,高反威胁不了了。在街上,掀开重重的帘子,进店里喝了杯热乎乎的奶茶和吃了碗藏面,感觉整个人又满血复活,便开始出发向沱沱河。</p> <p class="ql-block"> 天空晴朗,四野辽阔,阳光很好,驱车在青藏高原上奔驰,心头自然而然回荡着“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原野显得更加碧绿、无垠,天空也更加苍阔、辽远!</p><p class="ql-block"> 汽车开了近十个小时,都开不出这大草原。大地的边沿和远天紧密衔接,没有缝隙,也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没有被吞食、被遮蔽,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天底下,我们的车子是一只只爬行的甲虫,车队就如一群觅食的蝼蚁。 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p> <p class="ql-block"> 前面天底下就是唐古拉山脉了。</p><p class="ql-block"> “看!快看!那有一只鹰!”在茫茫高原上开了不知多久,冬冬大叫起来!大家随着她的手势,看到一坨黑影从头顶掠过,定睛一看,是一只灰黑的雄鹰滑翔而过。一路上,冬冬就如一只鹰,尖锐的眼神掠夺着高原上的一景一物。</p><p class="ql-block"> 雄鹰飞过的前方是一座类似四合院的建筑,屹立在荒无人烟的青藏高原上,由一座二层小楼构成,高耸的石台阶从院子正中一直延伸到中间的大厅,显得很有气势。正门是一座巨大的钢筋水泥结构的凯旋门式建筑,上面用鲜红的汉藏两种文字写着:唐古拉山兵站。</p><p class="ql-block"> 仰望着那几个红字,不禁感慨万千。多少次在电视、报纸上见过的,曾经发生过多少或悲壮或凄美故事的地方,现在就真切的展现在面前!记得一年春晚,哨兵接受记者采访,那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红紫色的脸,嘴唇肿胀,目光呆滞,一看就是受尽高原反应的折磨。铮铮汉子,对着家乡的方向,话未出口就热泪盈眶,就在这里站哨的!</p><p class="ql-block"> 兵站旁边有几间低矮的瓦房和蒙古包,我们就在这里用餐。老板家养了两条大狗,一黑一花,也许是太久没看到人了,一直在我们跟前翻滚、跳跃、撒欢,看得我心里发怵。</p> <p class="ql-block"> 美和残酷就是一对双胞胎!壮美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辐射强,日照长,气温低,冻土广布,生活条件恶劣。来了几天,我们每个人都手脚干裂脱皮,晒成一副沧桑的模样。在上面生活的藏民,除了牛羊肉就是奶茶,其他物资得靠货车进藏。因为318国道险要,109国道是所有物资货车进藏要道。在靠近沱沱河的路上,遇上对面堵车,一支长龙般的车队如从天上来似的,又堵进云里去!</p> <p class="ql-block"> 今晚入住沱沱河,长江的发源地,四百多公里的路,我们整整走了十个小时,下午六点多,才到沱沱河。这是一个小镇,几栋一二层高的房子,没有规划,参差不整,街上停靠的都是进藏的大货车。我们的酒店在一座二层楼上,四百多块的价位,没有饮用水,也没空调,洗漱的水从水龙头里扭捏地往外溢,色泽微黄,像泡过几遍的茶水,只能简单洗了把脸,粗略地洗了手脚。收拾好下去找饭吃时,已经八点,高原上依然骄阳灿烂,风有点寒。</p><p class="ql-block"> 睡到半夜,头疼醒过来,吸氧,迷迷糊糊再睡……</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离开沱沱河出发,前方隐隐约约看到昆仑山。路面被大货车压的凹凸不平,一路上颠簸晃荡,如船在浪头上颠,也如人坐摇篮。经过海拔4665米的五道梁时,老文打来电话,车轮被扎了。环视四野,不由吸了口冷气,这方圆几百里地都不见人烟的青藏高原,车轮被扎了!幸好这里是五道梁,还好有几间饭馆、汽车修理铺和加油站的五道梁,老天爷太眷顾我们了!</p> <p class="ql-block"> 穿越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偶有藏羚羊出现,一两只的,三五成群的,这些家伙精得很,警觉性高,很是灵敏,人一靠近,便如离弦之箭,“唆”地一溜烟就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 昆仑山越来越近了!</p><p class="ql-block"> 随着车轮滚滚向前,眼前出现了一组深线粗画,立体感强,黄沙褐石的山群。这就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之为中华“龙脉之祖”,在小说里神秘无比的昆仑山。</p><p class="ql-block"> 山体几近风化,一棵草也没有,满眼浑厚的黄褐色,一座座,一排排,豪迈得如同倚天而立的剑戟。有些山体裸露着整个岩层,岩缝间有黄色流沙一泻而下,如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从天而垂,一端紧系山顶,一端紧系山脚。有些山顶还积着雪,如上帝在给山体创作水彩画时,不小心把白色水彩打翻弄脏了山顶。</p><p class="ql-block"> 巍巍昆仑!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如壮汉啸吟,与自然浑和,又夺人心魄!</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昆仑山脉里盘旋辗转不停,处处是惊叹,再惊吓,惊吓,又再惊叹!昆仑山宛如千年老者,就算坍了塌了,终成废墟,终成荒原,也坚守在祖国北疆,看沃野千里,看一马平川,看牛羊成群,眼神自豪且坚毅!</p> <p class="ql-block"> 越过昆仑山,京藏高速在柴达木盆地上横穿而过,在柴达木盆地面前,老祖宗所吟咏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也有点儿太孩子气了。</p> <p class="ql-block"> 今天(8月6日)是农历七月初九,一轮弯月旷旷地挂在天上,发出银白的光,“独把象牙梳插鬓,昆仑山上月初明”,月光下的昆仑山,有种异样的神圣!晚风起了,夹着柴达木盆地的细沙,吹得人脸颊发疼。</p><p class="ql-block"> 山川、河流、盆地及原野,都是泱泱中华抹不去的印记和符号,她们不是死了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千年的生命,我一步步走过来,一点点找回了记忆,找回了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