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废弃的水泥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程大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灵房公路是灵璧县南北交通干道,朱集街南1.5公里,灵房公路东侧有一片空阔水泥厂。大门紧闭,门前杂草从生,门内荒无人迹,最显眼的是大院内矗立着几座立窑和高大厂房,仿佛在倔犟地展示着曾经的辉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2年8月9日,我和文友陈长柱先生,陪同灵璧县作家协会主席谢金陵,来到了朱集废弃水泥厂。水泥厂场地很大,占地近百亩。铁门已锈得不成样子,传达室好久没人置守。大门锈断了两根钢管,虽然是锁上的,但是我们斜着身子也能挤进去。长柱哥笑着说:“如果我再胖一点点,就很难进来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水泥厂大门两侧好像是没建成的烂尾房,东边和南边各有一排高高圆圆的建筑,那就是立窑;西边有一个十几根大柱子撑起来的两层楼房,应该是灌装车间;北边是一排瓦房,厂领导办公开会、技术检测化验、工人宿舍等可能都在这里。每一间门都是敞开着的,屋内墙上的标语和厂规厂纪,责任人的分工清晰明了。我们到瓦房每一间房屋里搜索,想从中寻到一些当年水泥厂的蛛丝马迹。旧房子里布满了灰尘,每间房顶几乎都有几个露天的洞口,加上半个小时前下过的雨,偶尔从房顶掉下泥土和水滴,越发感觉恐怖,特别是化验室里阴森的氛围和架子上瓶子身厚重灰土,更让人觉得恍惚,像是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在被车水马龙的马路隔开的一隅天地,独身残喘着,沉闷的空气让人感受到悲哀。办公桌抽屉中满满的各种表格,出货单,工人考勤表工资单。特别是当年省委庐书记视察厂子的巨幅照片。红红火火的厂子为什么突然就倒闭了呢?一切为何戛然而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三人搜了一下午也没寻到想要的东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经过打探,获知了当年几个厂领导的号码,电话打过去想咨询他们,不是匆匆挂断,就是讳莫如深不愿谈起。几经辗转联系到当年的创始人张持艾厂长,通过电话沟通,才知道这个原名“灵璧县冶石水泥厂"的前世今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92年1月,邓公南巡发表的重要讲话,如春风吹抚大地。不仅对沿海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还推动了内地经济的发展,一些有魄力有担当的能人智士纷纷创业,带头致富。原任尹楼乡武装部长的张持艾嗅到了商机,一开始带领民兵创办了砖瓦厂,想给民兵们找条致富的路子。紧接着又依托本地优质矿山资源,着手筹建水泥厂。选址在朱集乡交通便利的灵房公路东侧,占地五万多平方,由乡政府出面贷款投资。1993年秋天动工,开始建404万吨立窑,94年新建808万吨立窑,95年正式运营。96和97年省委书记和省长两次视察该厂,更鼓舞了张持艾的干劲。2003-2004年内,又上一条生产30万吨熟料回转窑生产线,使生产规模成为年产410万吨水泥,力争目标年销售达亿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冶石水泥厂开初的发展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短短几年就成为灵璧县乃至全宿州市水泥生产的龙头企业。政策好,交通便利。水泥厂还拥有一座石灰矿山,资源丰富。厂内的机械设备都是当时现代化一流水平,全部是国家定点厂家的产品,同时配有一流水平的35KW变电所,厂里职工280人,中等专业技术人员23人,管理人员5人。固定资产总投入2501万元,厂内化验检测手段先进,配方独特。厂里的水泥不但畅销本省,还远销杨州、淮南、上海等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好景不长,工厂效益却一直不佳。由于当时实行的是乡级财政,也就是自收自支,乡政府为减轻农民负担,把水泥厂上缴款项用作政府开支,而不是还贷和资金基累以图再发展。日积月累,抽干了企业积蓄,以至无力还贷,最终被银行申请法院拍卖。一个极有前景的企业错过了再发展的最佳时机。还有就是管理松懈混乱,一些好的建议和策略得不到实施,外部竞争又十分激烈。2015年1月环保法出台,轮窑厂,造纸厂纷纷关停。尽管张持艾厂长办来了环保许可证,可无奈设备陈旧,资金链断开,内忧外患,坚持到2018年宣布破产倒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空旷的厂区,听风吹动荒草萋萋,高大的立窑似乎在哭泣。空空的厂房内被掘地三尺,设备早以被搬光,近百亩的大院里一斤费铁也再难找到!当年的开创者们早已远赴他乡,这里也许成为了他们心底永远的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