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朝圣大窑 致敬先祖 续写瓷脉</p><p class="ql-block">--龙泉青瓷学社八月活动纪实</p><p class="ql-block">八月流金,骄阳似火,龙泉青瓷学社又迎来了八月沙龙例会,8月13日,活动在龙泉市大窑遗址接待中心举行。大窑是全世界龙泉青瓷爱好者的圣地,巍巍琉华山脚下,埋藏着不计其数的窑址、瓷片和为人不知的秘密。学社一致认为,现有的龙泉窑研究理论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支撑如此精美、如此神圣的龙泉窑青瓷,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要把龙泉窑理论提到相应的高度,而其中最值得研究的就是龙泉窑黑胎青瓷。为此,学社确立了此次“朝圣大窑 致敬先祖 续写瓷脉”八月研学活动的主题为“两宋官窑与龙泉窑的关系”。</p><p class="ql-block">本次活动参观了大窑亭后窑址考古发掘现场,对社员自带的藏品进行鉴赏,在研学沙龙上,各社员围绕主题,就黑胎青瓷与哥窑、南宋官窑、北宋官窑的关系;对龙泉窑古文献记载的解读;大窑黑胎与溪口窑黑胎如何区别;鲍氏家族对龙泉窑发展的影响等开展讨论,以下是部分社员精彩发言摘要:</p> <p class="ql-block">季云福:南宋初年庄绰《鸡肋编》记载“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这就清楚的记载了北宋宣和年间,处州龙泉县烧造的青瓷已开始通过“制样”烧造官窑瓷器。现在学术界一些专家的说法是古人搞错了,这其实是写越窑而不是龙泉窑。据我考证,庄绰是江南惠州人,书中所记载的都是他亲身经历的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人和事(都属江南),全书共记载304条,其中涉及到龙泉的就有7条。该7条记载中,龙泉的地名、人名、习俗、资源特色等都清清楚楚,说明庄绰对龙泉非常了解,很可能到过龙泉,他不可能只对龙泉窑这一条记载出错。在《四库提要》中,称“《鸡肋编》 可与周密《齐东野语》相埒,非陶宗仪《辍耕录》可及。”所以,《鸡肋编》所提的完全可以成为龙泉设立官窑的有力证据。</p> <p class="ql-block">吴子敬:我是做食用菌方面的企业,在企业业务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我们也注重对食用菌文化的挖掘,将香菇文化不断的研究提炼,做了一个香菇博物馆,把香菇的起源、传承、历史地位等全方位展示出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龙泉青瓷与香菇一样是龙泉最具特色的产业,我是收藏爱好者,在收藏过程中结识了一大批朋友,我杭州的一帮专家朋友,近段时间特别在收集龙泉窑黑胎方面的瓷器,我认为他们肯定是在这方面有了某些认知。我觉得作为龙泉人、龙泉政府,都很有必要在这方面加大研究力度,结合这次考古活动,挖掘龙泉黑胎青瓷官窑方面的证据,把龙泉窑文化精髓展现出来,恢复龙泉窑该有的历史高度与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项宏金:我认为在讨论官窑首先应该搞清楚“器”和“窑”的区别,龙泉窑我认为是官器是绝对是没问题的,就是从北宋的宣德博古图以来,龙泉窑生产“县官不尝见也”的仿青铜器、金银器造型这批产品肯定是官用。官窑应该是通过考古认定的由官方投资,官方管理,像郊坛下、景德镇御窑一样的,才叫官窑,这方面有待于进一步论证。</p> <p class="ql-block">叶碧泉:我也谈谈龙泉鲍氏家族对龙泉窑的影响。据历代处州府志、龙泉县志记载,两宋时期,黄南鲍氏有进士47人,特奏名进士24人。五代初期东海郡公琳公自余姚迁到黄南鲍家庄的鲍氏,影响了五代北宋龙泉窑工艺突飞猛进,并生产出与上林湖几乎一样的青瓷成为钱王贡于北方王朝的秘色瓷。鲍彪,字文虎,生于北宋元祐六年,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以左宣教郎太常博士累迁司封员外郎,掌管朝廷祭祀,促使龙泉窑直接进入朝廷,应该是顺理成章之中,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2月,朝廷举行祭祀,鲍彪因祭品不合法度被罚铜十斤,龙泉窑大量进入朝廷祭祀,引起官方同僚不满,就以祭祀不合法度之实弹劾鲍彪,也在情理之中。所以鲍氏家族也是官窑的直接证据之一。</p> <p class="ql-block">胡标:我就讲两方面,一是宋人在历史上最注重礼仪,从宋哲宗、神宋、徽宗到宋高宗无不以“礼"主重。即使在南宋建国20年内,这种战乱年间仍然三年一重祭,五年一大祭。在没有青铜礼器和玉器的情况,仍命南方各大窑口烧造样式瓷器暂替礼器。龙泉窑在南宋早期制造了各种青铜样式的黑胎青瓷,不仅形式上类青铜,而且釉面以墨绿为主,要求整体视觉为青铜。这些都是龙泉烧造官器的有力佐证,希望这次大窑考古研究注重这方面的研究;二是龙泉青瓷必须与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相关联,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充分重视龙泉的鲍家,鲍氏家族史对龙泉青瓷的发展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南宋早期的鲍彪对南宋龙泉设立官窑的事实是很明确的。</p> <p class="ql-block">李震:很多外地朋友经常会问龙泉有没有官窑,我个人认为,龙泉不仅有官窑,而且有多样式的官窑器。宋宫廷国家祭祀用品、达官贵族的日常用具、朝廷赏赐大臣或与周边国家交流送礼的礼品瓷都属于当年的官窑。当年南宋迁,战乱不止,宫廷急需祭祀用品,杭州两座宋官窑的生产规模是远远满足不了宫廷需求的,在特定条件下,官窑瓷器搭建在民窑当中烧制很正常。况且官窑都是在民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只不过现在还找不到历史记载龙泉创建御窑厂。对于龙泉窑的仿官一说,我理解是由于历史传承,南宋龙泉窑确实延习了越窑、汝窑的风格,它们是老师。到了南宋中早期,龙泉窑烧造出了雨过天青、如冰似玉釉色,器型更是变幻多端,其艺术风格、美学造诣达到了巅峰,已经远远超越了越窑、汝窑等老师。今天大家带来的龙泉窑黑胎瓷就可以证实这一点,这些标本无论在釉色、做工、品质等方面都达到了极致。我曾经接待过河南汝窑青瓷专家,他们看到黑胎瓷片也是震惊不已、叹为观止,所以耿宝昌老先生给我们龙泉窑的定义是“青瓷之最”。</p> <p class="ql-block">梧桐:早在2010年,故宫博物院的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对院藏宋代官瓷器与杭州两座官窑遗址瓷片和杭州卷烟厂遗址瓷片进行了无损检测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是故宫博物院馆藏官窑瓷器,有部分不是杭州两座官窑生产的;南宋皇宫里所用的瓷器,也有部分不是杭州两座官窑生产的。得出结论是这个世上还存在着第三座官窑,我认为这第三座官窑就在龙泉大窑。大窑黑胎青瓷和溪口窑黑胎青瓷无论从瓷器特征、器型类别、烧制时间上来讲都是区别非常大的,研究上不能用“龙泉窑黑胎青瓷”一而概之,而是要把必须把两者分开来看待与研究。我认为,溪口窑黑胎青瓷是文献中记载的哥窑,而大窑黑胎青瓷则是第三座官窑,即南宋官窑。这观点与北宋官窑在龙泉是不矛盾的,只是时间上的传承而已。</p> <p class="ql-block">李震:很多外地朋友经常会问龙泉有没有官窑,我个人认为,龙泉不仅有官窑,而且有多样式的官窑器。宋宫廷国家祭祀用品、达官贵族的日常用具、朝廷赏赐大臣或与周边国家交流送礼的礼品瓷都属于当年的官窑。当年南宋迁,战乱不止,宫廷急需祭祀用品,杭州两座宋官窑的生产规模是远远满足不了宫廷需求的,在特定条件下,官窑瓷器搭建在民窑当中烧制很正常。况且官窑都是在民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只不过现在还找不到历史记载龙泉创建御窑厂。对于龙泉窑的仿官一说,我理解是由于历史传承,南宋龙泉窑确实延习了越窑、汝窑的风格,它们是老师。到了南宋中早期,龙泉窑烧造出了雨过天青、如冰似玉釉色,器型更是变幻多端,其艺术风格、美学造诣达到了巅峰,已经远远超越了越窑、汝窑等老师。今天大家带来的龙泉窑黑胎瓷就可以证实这一点,这些标本无论在釉色、做工、品质等方面都达到了极致。我曾经接待过河南汝窑青瓷专家,他们看到黑胎瓷片也是震惊不已、叹为观止,所以耿宝昌老先生给我们龙泉窑的定义是“青瓷之最”。</p> <p class="ql-block">王志伟:</p><p class="ql-block"> 关于龙泉黑胎青瓷,个人认为北宋官窑在龙泉,宋代文献《负暄杂录》记载清楚。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贵似晨星》一书中被列为南宋官窑的部分器物,很大可能产自大窑。当下正在进行的考古,大概率能找到相关证据。哥窑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明代,季云福老师《哥窑的辉煌与含冤》一文,理清了关于哥窑的来龙去脉。个人认为哥窑在龙泉,但具体指向哪个窑址,或许永远是迷。</p><p class="ql-block"> 研究古代龙泉青瓷,形而上的层面是学习古人的制瓷技艺,探究生命智慧传承中华瓷脉。形而下的层面是为了了解历史,传承技艺,促进当下青瓷产业发展,造福百姓。当下龙泉青瓷发展的瓶颈在于,绝大部分世人不了解古代龙泉青瓷高度,龙泉青瓷产业发展缺少旗帜。耿宝昌先生为龙泉青瓷题写了"青瓷之最"无疑是对龙泉青瓷最精准评价,也是当下龙泉青瓷发展之旗帜。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作为青瓷爱好者,我们大家有责任做好青瓷文化的传播,有责任做好技艺的传承。把古代龙泉青瓷的高标呈现给天下人,让"青瓷之最"成为龙泉青瓷之旗帜,促进当下龙泉青瓷产业发展。</p> <p class="ql-block">朝圣大窑 致敬先祖 续写瓷脉</p><p class="ql-block">--龙泉青瓷学社八月活动纪实</p><p class="ql-block">八月流金,骄阳似火,龙泉青瓷学社又迎来了八月沙龙例会,8月13日,活动在龙泉市大窑遗址接待中心举行。大窑是全世界龙泉青瓷爱好者的圣地,巍巍琉华山脚下,埋藏着不计其数的窑址、瓷片和为人不知的秘密。学社一致认为,现有的龙泉窑研究理论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支撑如此精美、如此神圣的龙泉窑青瓷,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要把龙泉窑理论提到相应的高度,而其中最值得研究的就是龙泉窑黑胎青瓷。为此,学社确立了此次“朝圣大窑 致敬先祖 续写瓷脉”八月研学活动的主题为“两宋官窑与龙泉窑的关系”。</p><p class="ql-block">本次活动参观了大窑亭后窑址考古发掘现场,对社员自带的藏品进行鉴赏,在研学沙龙上,各社员围绕主题,就黑胎青瓷与哥窑、南宋官窑、北宋官窑的关系;对龙泉窑古文献记载的解读;大窑黑胎与溪口窑黑胎如何区别;鲍氏家族对龙泉窑发展的影响等开展讨论,以下是部分社员精彩发言摘要:</p><p class="ql-block">季云福:南宋初年庄绰《鸡肋编》记载“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这就清楚的记载了北宋宣和年间,处州龙泉县烧造的青瓷已开始通过“制样”烧造官窑瓷器。现在学术界一些专家的说法是古人搞错了,这其实是写越窑而不是龙泉窑。据我考证,庄绰是江南惠州人,书中所记载的都是他亲身经历的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人和事(都属江南),全书共记载304条,其中涉及到龙泉的就有7条。该7条记载中,龙泉的地名、人名、习俗、资源特色等都清清楚楚,说明庄绰对龙泉非常了解,很可能到过龙泉,他不可能只对龙泉窑这一条记载出错。在《四库提要》中,称“《鸡肋编》 可与周密《齐东野语》相埒,非陶宗仪《辍耕录》可及。”所以,《鸡肋编》所提的完全可以成为龙泉设立官窑的有力证据。</p><p class="ql-block">吴子敬:我是做食用菌方面的企业,在企业业务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我们也注重对食用菌文化的挖掘,将香菇文化不断的研究提炼,做了一个香菇博物馆,把香菇的起源、传承、历史地位等全方位展示出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龙泉青瓷与香菇一样是龙泉最具特色的产业,我是收藏爱好者,在收藏过程中结识了一大批朋友,我杭州的一帮专家朋友,近段时间特别在收集龙泉窑黑胎方面的瓷器,我认为他们肯定是在这方面有了某些认知。我觉得作为龙泉人、龙泉政府,都很有必要在这方面加大研究力度,结合这次考古活动,挖掘龙泉黑胎青瓷官窑方面的证据,把龙泉窑文化精髓展现出来,恢复龙泉窑该有的历史高度与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项宏金:我认为在讨论官窑首先应该搞清楚“器”和“窑”的区别,龙泉窑我认为是官器是绝对是没问题的,就是从北宋的宣德博古图以来,龙泉窑生产“县官不尝见也”的仿青铜器、金银器造型这批产品肯定是官用。官窑应该是通过考古认定的由官方投资,官方管理,像郊坛下、景德镇御窑一样的,才叫官窑,这方面有待于进一步论证。</p><p class="ql-block">胡标:我就讲两方面,一是宋人在历史上最注重礼仪,从宋哲宗、神宋、徽宗到宋高宗无不以“礼"主重。即使在南宋建国20年内,这种战乱年间仍然三年一重祭,五年一大祭。在没有青铜礼器和玉器的情况,仍命南方各大窑口烧造样式瓷器暂替礼器。龙泉窑在南宋早期制造了各种青铜样式的黑胎青瓷,不仅形式上类青铜,而且釉面以墨绿为主,要求整体视觉为青铜。这些都是龙泉烧造官器的有力佐证,希望这次大窑考古研究注重这方面的研究;二是龙泉青瓷必须与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相关联,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充分重视龙泉的鲍家,鲍氏家族史对龙泉青瓷的发展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南宋早期的鲍彪对南宋龙泉设立官窑的事实是很明确的。</p><p class="ql-block">叶碧泉:我也谈谈龙泉鲍氏家族对龙泉窑的影响。据历代处州府志、龙泉县志记载,两宋时期,黄南鲍氏有进士47人,特奏名进士24人。五代初期东海郡公琳公自余姚迁到黄南鲍家庄的鲍氏,影响了五代北宋龙泉窑工艺突飞猛进,并生产出与上林湖几乎一样的青瓷成为钱王贡于北方王朝的秘色瓷。鲍彪,字文虎,生于北宋元祐六年,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以左宣教郎太常博士累迁司封员外郎,掌管朝廷祭祀,促使龙泉窑直接进入朝廷,应该是顺理成章之中,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2月,朝廷举行祭祀,鲍彪因祭品不合法度被罚铜十斤,龙泉窑大量进入朝廷祭祀,引起官方同僚不满,就以祭祀不合法度之实弹劾鲍彪,也在情理之中。所以鲍氏家族也是官窑的直接证据之一。</p><p class="ql-block">李震:很多外地朋友经常会问龙泉有没有官窑,我个人认为,龙泉不仅有官窑,而且有多样式的官窑器。宋宫廷国家祭祀用品、达官贵族的日常用具、朝廷赏赐大臣或与周边国家交流送礼的礼品瓷都属于当年的官窑。当年南宋迁,战乱不止,宫廷急需祭祀用品,杭州两座宋官窑的生产规模是远远满足不了宫廷需求的,在特定条件下,官窑瓷器搭建在民窑当中烧制很正常。况且官窑都是在民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只不过现在还找不到历史记载龙泉创建御窑厂。对于龙泉窑的仿官一说,我理解是由于历史传承,南宋龙泉窑确实延习了越窑、汝窑的风格,它们是老师。到了南宋中早期,龙泉窑烧造出了雨过天青、如冰似玉釉色,器型更是变幻多端,其艺术风格、美学造诣达到了巅峰,已经远远超越了越窑、汝窑等老师。今天大家带来的龙泉窑黑胎瓷就可以证实这一点,这些标本无论在釉色、做工、品质等方面都达到了极致。我曾经接待过河南汝窑青瓷专家,他们看到黑胎瓷片也是震惊不已、叹为观止,所以耿宝昌老先生给我们龙泉窑的定义是“青瓷之最”。</p><p class="ql-block">梧桐:早在2010年,故宫博物院的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对院藏宋代官瓷器与杭州两座官窑遗址瓷片和杭州卷烟厂遗址瓷片进行了无损检测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是故宫博物院馆藏官窑瓷器,有部分不是杭州两座官窑生产的;南宋皇宫里所用的瓷器,也有部分不是杭州两座官窑生产的。得出结论是这个世上还存在着第三座官窑,我认为这第三座官窑就在龙泉大窑。大窑黑胎青瓷和溪口窑黑胎青瓷无论从瓷器特征、器型类别、烧制时间上来讲都是区别非常大的,研究上不能用“龙泉窑黑胎青瓷”一而概之,而是要把必须把两者分开来看待与研究。我认为,溪口窑黑胎青瓷是文献中记载的哥窑,而大窑黑胎青瓷则是第三座官窑,即南宋官窑。这观点与北宋官窑在龙泉是不矛盾的,只是时间上的传承而已。</p><p class="ql-block">王志伟:关于龙泉黑胎青瓷,个人认为北宋官窑在龙泉,宋代文献《负暄杂录》记载清楚。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贵似晨星》一书中被列为南宋官窑的部分器物,很大可能产自大窑。当下正在进行的考古,大概率能找到相关证据。哥窑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明代,季云福老师的《哥窑的辉煌与含冤》一文,理清了关于哥窑的来龙去脉。个人认为哥窑在龙泉,但具体指向哪个窑址,或许永远是迷。研究古代龙泉青瓷,形而上的层面是学习古人的制瓷技艺,探究生命智慧传承中华瓷脉。形而下的层面是为了了解历史,传承技艺,促进当下青瓷产业发展,造福百姓。当下龙泉青瓷发展的瓶颈在于,绝大部分世人不了解古代龙泉青瓷高度,龙泉青瓷产业发展缺少旗帜。耿宝昌先生为龙泉青瓷题写了"青瓷之最"无疑是对龙泉青瓷最精准评价,也是当下龙泉青瓷发展之旗帜。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作为青瓷爱好者,我们大家有责任做好青瓷文化的传播,有责任做好技艺的传承。把古代龙泉青瓷的高标呈现给天下人,让"青瓷之最"成为龙泉青瓷之旗帜,促进当下龙泉青瓷产业发展。</p><p class="ql-block"> 中国青瓷学院、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大窑亭后窑址考古队、龙泉市小梅镇、龙泉青瓷博物馆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了此次沙龙,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