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是国家级博物馆——洛阳博物馆俯视图,从网上下载的。</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采用“鼎立天下”的设计理念,整体建筑外观为大鼎造型,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她屹立在洛阳,一点不夸张。</p><p class="ql-block">一座洛阳城,半部中国史。</p><p class="ql-block">洛阳,负山抱河、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王者之里。</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兹建都,赓续1500余载。文道昌盛,物华天宝,地上地下留存着无数的文物宝藏。这些珍若拱璧的艺术品,凝聚着古老东方文化语境下的创造性和审美意识,承载着丰富多姿的历史记忆,折射着千年帝都的荣光与辉煌。</p><p class="ql-block">她作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icon,不论是馆藏的珍品,还是陈列的历史,河洛文化icon的灿烂与繁荣,都令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定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icon即网络语,图标之意。)</p> <p class="ql-block">这座琉璃瓦装嵌的民族形式建筑,我们并不陌生吧,它是1973——2019年期间洛阳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1958年5月始建,最初始建于洛阳洛南关林的关林庙内。是新中国成立后,地市级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1973年,洛阳博物馆迁至中州路王城公园东,1974年5月1日正式开馆。</p> <p class="ql-block">现在成为洛阳市文化站,市民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2007年底,洛阳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建筑由主楼和附楼组成,于2009年2月竣工。位于洛阳市洛龙区隋唐里坊区西北隅,北临洛浦公园,南接洛阳植物园,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是洛阳市的文化地标之一。</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占地30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采用"鼎立天下"的设计理念,整体建筑外观为大鼎造型,馆前有仿照“大周万国颂德天枢”而建的观光塔,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与文化交流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008年5月,洛阳博物馆被命名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国地方性的综合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40多万余件,展出文物1.1万余件,馆藏量处于全国博物馆前列,在全国排第四。前三名是故宫博物院、 中国 国家博物馆和 南京 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前东侧矗立着一根令人瞩目的立柱,这就是天枢观光塔。仿照武周icon时的“天枢”而建。八棱柱高39米,观光塔顶部雕塑4条站立的龙高9.5米,龙托起的“火珠”直径3.9米,龙和“火珠”均为铜制品。</p><p class="ql-block"> 天枢,是武则天纪功柱。寓意“天下中枢”,乃武周盛世的标志、世界中心的象征。位居世界三大纪功柱(中国武周王朝天枢、罗马图拉真纪功柱、印度阿育王石柱icon)之首。全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icon”,标志着中国古代国际地位达到顶峰,是武周帝国屹立于世界之巅,统领万国、协和万邦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今年九月外孙就要入学,开启他的学生时代。我女儿带他回家来小住,吃洛阳小吃、看洛阳风景、赏洛阳文化,带他走进洛阳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网约限量,每天只许5000人参观,女儿约的是十二日下午三时。</p><p class="ql-block">我的校友,一同下乡的农友,也是洛阳市老三届知青联谊会会长王志军亲自陪同通融了馆内主任让我们提前半小时进场,并帮忙联系了洛阳博物馆志愿者讲解员小叶讲解。</p> <p class="ql-block">我和志军与讲解员小叶合影。</p> <p class="ql-block">聆听讲解。</p> <p class="ql-block">宽敞明亮的大厅。</p><p class="ql-block">天花板方形流线的转折位置设置以及采光天井,使空间布局达成动态的均衡,令人赏心悦目。</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分为2层,一楼展示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更迭和辉煌的河洛文明展;二楼设有珍宝馆、宫廷文物馆、唐三彩馆、汉唐陶俑馆、书画馆和石刻馆等6个展厅。</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一展厅的入口,从入口处一直延伸到前沿的中轴坐标线上,向我们展示了曾经在洛阳建都的十三个王朝,他们依次是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时间跨度长达一千五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之一,有“十三朝古都“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墙壁上左右两幅河洛地区古代都城形势图。</p> <p class="ql-block">这大象的牙好长啊!”第一展厅里的古菱齿象化石引起外孙的注意。讲解员告诉他,这是3万年到5万年前生活在河洛地区的大象的化石,于1959年洛阳修中洲渠发现的,象牙长5.7米,高2.8米,保存十分完整,旁边还有一些多年生木本植物及鸵鸟蛋和水龟化石。</p> <p class="ql-block">小叶又指着立在展厅中间的一具非常完整的古菱齿象化石说,这是1994年在南昌路中亚大饭店出土,经复原长5.7米,高2.8米,两根门齿粗状,为一头3岁左右幼象,由此可见古菱齿古象的躯体是那么雄伟庞大。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气候温润,草木茂密,大象群集,我们河南的简称“豫”为象形字,说明这里曾经有很多大象。</p> <p class="ql-block">裴李岗文化属于新石器早期文化,因1977年发现于河南新乡裴李岗村而得名。石磨盘和石磨棒为代表性器具,是粮食加工的工具。</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是1921年首次在渑池仰韶村而得名,属于黄河中下游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陶器产生,原始社会由繁荣走向分化,逐步趋向文明社会的时期。</p> <p class="ql-block">伊川缸,因1959年首次在伊川发现而得名,为仰韶文化较为典型的彩陶葬具。</p><p class="ql-block">“鹳鱼石斧图”伊川缸,为1980年临汝阎村遗址出土,通高47厘米,左侧位鹳鸟衔鱼,右侧为带柄的石斧,鹳、鱼很可能代表古人崇拜的神灵,斧表示武器或劳动工具。原始画师为表现鹳的轻柔白羽,将鹳身凃白色,石斧和鱼则以简练、流畅的粗线条勾勒出轮廓再填充色彩,犹如后世中国画“填色”画法,被认为是中国画的雏形。</p><p class="ql-block">“鹳鱼石斧图”伊川缸,现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陶火种器,</p><p class="ql-block">陶火种器貌不惊人,但意义重大。其高11.8厘米,厚胎夹砂红陶器,亚腰筒状,小口圆嘴,腹中偏上有两个对称圆孔,底部中心一个圆孔,外表装饰有竖绳纹。1996年孟津出土,是古人用来储存火种的工具。</p><p class="ql-block">火,可以用来取暖,烹煮食物,开辟田地。当时人们取得火种十分困难,不使用时,把火苗储存起来,继续使用时就十分方便了。</p><p class="ql-block">火种器的发明,其筒状、透气、漏渣、耐高温的这些特征,均被后来的火炉所继承。</p> <p class="ql-block">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龙山文化时期制陶业有明显进步,普遍使用了轮制技术,最著名当属黑陶。</p> <p class="ql-block">陶鬲,炊具,侈口,圆腹,下方为三个中空的袋状足,这种形状对内可以增加容量,对外可以增加受热面积,作用是真接放在火上加热煮食物,龙山区出土量大应该是作为日常生活用具使用。</p> <p class="ql-block">黑陶镂空高柄豆,盛食器。下方的喇叭形托柄,装饰圆形镂空图案,上方为一托盘。形制规整,造型典雅。</p><p class="ql-block">豆形器,是古人用来盛放食物的容器。古人将食物放在盆中,席地而坐,下方的高柄将托盘垫高,方便取食,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p> <p class="ql-block">神奇的“河图”,图下有电子显示屏可以查阅,但时间紧,拍了两张照片,没有仔细看,现在没懂,等下次注意观看。</p> <p class="ql-block">石器时代之后,走进最早的中国——富有神秘色彩的夏时代。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在河洛地区建立,中国历史进入了建立在发达青铜文化基础之上的王国时期,正式步入文明时代。</p> <p class="ql-block">夏文化时期不得不提的是,夏斟浔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偃师二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二里头无数个堪称中国乃至东亚“之最”,有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官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铸铜作坊,最早的城市道路网,最早的车辙印记以及视为“超级国宝”的早期龙形象珍品——大型绿松石龙形器……。</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龙,</p><p class="ql-block">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被学者正式命名为“中国龙”,认为它的出土,为中华民族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p><p class="ql-block">绿松石龙形体长大,总长70.2厘米,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文物中非常罕见的。</p> <p class="ql-block">乳钉纹铜爵</p><p class="ql-block">1975年出土于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有夏古都城遗址,出土文物较多,均收藏在洛阳博物馆。这件铜爵虽小,也只有简单的乳钉纹,却是出类拔萃者,被专家誉为瑰宝。</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1600年前,商汤灭夏。洛阳偃师尸乡沟一带发现偃师商城遗址,被认为商代最早的商代最早的都城所在。</p><p class="ql-block">商朝是中国青铜文明最辉煌的时期,青铜器纹饰精美,器形雄健、生动,铸造技术娴熟</p> <p class="ql-block">子申父己鼎,商代炊具。通高20.20cm,口径16.5cm。立耳,浅腹,圆底,扁足,腹饰浅浮雕三组,上下斜角雷纹,中间为蝉纹。鸟形足,头接鼎底,鸟尾着地,与腹上的扉棱相连,腹的内壁有铭文,“子申父己”。</p><p class="ql-block">“子”是商代王族姓氏,这是子申为其父辈“己”所作的一件青铜鼎,鼎上玄鸟饰是商代常见的一种纹饰,当时的人认为玄鸟为祥瑞的神鸟,诗经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人将玄鸟当祖先崇拜,玄鸟是我们常见的燕子。</p> <p class="ql-block">古战车部件。</p> <p class="ql-block">人像车辖。</p> <p class="ql-block">西周青瓷</p> <p class="ql-block">叔牝方彝。</p><p class="ql-block"> 叔牝方彝呈长方体,是一种典型的西周早期盛酒器。</p><p class="ql-block">盖、身、座饰以云雷纹为地的三层半浮雕花纹,其盖、腹主体花纹为饕餮纹,唯口沿下、圈足及盖顶上饰一周凤鸟纹,纹样繁密工细,铸造精工。</p><p class="ql-block">它的盖及腹内铸铭文3行12字“叔牝赐贝于王姒用作宝尊彝”。文史大家郭沫若先生据器型和铭文认为“当是武王或成王时器”,铭文中的“王姒”是文王之妃太姒,叔牝当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叔武。这件器物即为王室重器,也是西周时期青铜礼器的典型之作。</p><p class="ql-block">国内仅此一件,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铁芯玉带钩</p><p class="ql-block">1992年出土于针织战国墓。</p><p class="ql-block">能将铁融合在玉里,说明工匠当时铸铁汁的技术多么高精!</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百花灯</p><p class="ql-block">灯高92厘米,座径40厘米,由座、盘、枝和盏组成。灯座为喇叭形圈足,白地凃朱,绘黛色云纹。座上立有平底灯盘,盘中有一圆孔,灯柱插入其中。</p><p class="ql-block">看,灯座下塑有环绕的山峦,间有神态各异的人物及虎、狼、鹿、狗、羊、猴、兔、蛙等动物。灯盘沿处有八个圆孔,交替插入四枝曲枝灯盏和四枝龙形饰件,在龙尾处坐一羽仙人,头戴冠,穿红色短裤。等距的灯柱均塗朱红色,三道凸箍与盘边、灯盏均凃以翠绿色。三道凸箍上有两层四支灯盏,盏上插有火焰纹饰,枝上端坐四位红色羽仙人。灯柱顶端平放朱雀形圆灯盏。陶灯共有13盏,当十三支灯点亮时,争相辉映,绚烂华美。</p><p class="ql-block">彩绘陶百花灯,它所塑造的神禽异兽,仙人跨龙,反映了汉代社会“长生不老”、“羽化升仙”的道家思想,造就了一种人神共处,人神共乐的梦幻图景,其精美及华丽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鼓乐陶俑。</p> <p class="ql-block">东汉墓室壁画,1995年洛阳市吉利区大化纤工程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墓室壁画,讲解员告之,此壁画因藏于墓室的夹层,躲过了盗窃之灾,得以完整保存。壁画色彩依旧,马匹人参物神釆飞扬,形态各异。</p> <p class="ql-block">在众多珍品中,有一件残缺的泥塑佛面,因其独特的美,令人过目难忘。这就是北魏时期的“泥塑人面像”。</p><p class="ql-block">这件残缺的北魏泥塑佛面造像,面部丰腴,舒展光洁,表情从容,笑容含蓄,鼻梁挺直,端正秀美,双唇紧抿,嘴角微微上翘。其悲悯又含蓄的神情至今令人动容,因而也被称为“洛阳的微笑”。</p><p class="ql-block">北魏熙平元年(516年),胡太后在洛阳建永宁寺,这是当时都城内规模最宏大的官办寺院,寺中的木塔被誉为“古代最高的佛塔”,可惜十多年后遭雷火焚毁,北魏王朝也于不久后覆灭。20世纪80年代,永宁寺塔基出土数百件佛教造像,这件泥塑佛面是其中最大的,虽然原来的彩绘损失殆尽,却丝毫没有影响她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白玉杯</p><p class="ql-block">时代:曹魏</p><p class="ql-block">它通体光素洁白没有任何纹饰,如初发芙蓉自然、空灵,言有尽而意无穷。</p><p class="ql-block">曹魏时代已经倡导薄葬,但白玉杯随主人入墓中,可见它是墓主人的心爱之物。晶莹温润,守拙抱朴,卓尔不群,君子之风。</p><p class="ql-block">这件“极简主义”的白玉杯是曹魏时期简朴古拙时代艺术风格的再现,是当时一件艺术水平高超的玉雕作品。</p> <p class="ql-block">清代鎏金铜观音,故宫博物院移交。高90厘米。</p> <p class="ql-block">唐彩绘陶马与驯马俑,1988年洛阳唐墓出土,马与驯马者神态可掬,塑形逼真。</p> <p class="ql-block">三彩黑釉马</p><p class="ql-block">1981年出土于洛阳龙门安菩夫妇合葬墓,墓主人安菩为西域安国人,在唐朝任定远大将军。</p><p class="ql-block">安菩墓中出土了三彩釉陶器、瓷器、钱币、石刻等丰富的随葬品,特别是三彩器数量多、质量高、种类齐,为研究唐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及唐三彩制作工艺等提供了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唐代尚马之风盛行,三彩艺匠用熟练的技术和灵巧的刀法,塑造出各种骏马形象。但黑釉马极为少见,是难得的珍品。</p><p class="ql-block">小叶解说道,这匹马膘肥雄浑,通体施黑釉,唯马面、鬃、背、尾、蹄为白色,鞍鞯俱全,华丽的装饰与黑色相配更显醒目明快,是文献中“龙种神驹,四蹄踏雪”的艺术再现。</p> <p class="ql-block">三彩骆驼</p><p class="ql-block">也是1981年出土于洛阳龙门安菩夫妇合葬墓。</p><p class="ql-block">骆驼昂首嘶鸣,峰间有双兽面囊口,两侧挂有绢丝、酒瓶、食物等,表现了中亚人到大唐经商、满载丝绢而归的形象。</p><p class="ql-block">展览以物述史,重现汉唐丝绸之路的繁盛与辉煌,彰显古代中国兼容开放的文化精神。</p> <p class="ql-block">清代银鎏金宗喀巴像,故宫博物院移交。现为本馆馆藏精品。</p> <p class="ql-block">正始石经</p><p class="ql-block">1922年出土于偃师佃庄乡大郊村(今太学村),高75.4厘米,宽50厘米。</p><p class="ql-block">三国魏正始年间刊刻的碑石经书,因用篆书、古文、隶书三种字体书,又叫《三体石经》。</p><p class="ql-block">魏文帝220年恢复太学,整理《汉石经》碑石,并刻写《尚书》,《春秋》立于洛阳南初太学堂讲堂西侧。</p><p class="ql-block">正始石经与东汉熹平石经、唐开成石经并称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三大石经。</p> <p class="ql-block">清代金丝楠木塔</p><p class="ql-block">1973年由北京故宫调拨而来,高大沉重的八角宝塔有三层,塔身皆造有佛龛,数百个佛龛均供奉金佛,是佛门罕见的珍品,亦为馆藏瑰宝。</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下午四点半就不让参观者进入了,五点清场。无奈我们连走马观花都办不到,只参观了两三个展厅,小叶讲解的很好,提纲挈领,把重点文物和大概历史给我们作以介绍。外孙虽小,对历史没有认识,但是他看到这么多的馆藏品,懵懂之间将来对他都是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不愧是国家级博物馆,馆藏品丰富,精良,量大,值得我们仔细参观品味,好好看看我们生活大半辈子的洛阳的辉煌岁月。</p><p class="ql-block">值此非常感谢志军 和博物馆志愿者团队给予我的无私帮助。</p><p class="ql-block">那天,晚霞特别漂亮,洛阳博物馆熠熠生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