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野营拉练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李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野营拉练是指军队离开营区,以露营、舍营方式进行的训练。通常在完成基础训练后实施。特点:活动范围广,可在多种地形,不同环境和近似实战条件下,进行移动或驻止训练。利剑千磨始成器,精铁百练方成钢,野营拉练是对兵训练成果的集中检验,也是对兵意志品质的重要考验,途中、部队穿插进行徏步行军,武装奔袭,防护,战术基础动作等训练课目,有效检验,“走、打、吃、藏、管,防的综合实战能力的检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照片组,是各部队野营拉练照片段。军人背包上的字符,据说是徒步行军背上字符,能带好运,能走长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注:以下部队拉练照片组均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照片组是西北部队冬季野营拉练照片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照片组,是各部队野营拉练照片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照片组,是各部队野营拉练照片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野营拉练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野营拉练本是军队锻炼部队官兵战斗能力和体能素质的方式,历经时间的过渡,军队军备的飞速发展,科技战争的演变,野营拉练的方式也就很少再被提起过,“野营拉练”一词,也就淡入了军人们的视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1970年4月进入部队。六师炮团1970年12月底开始野营拉练准备,之前各营连都在不同地区搞冬季集训。1971年元旦刚过炮团就展开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野营拉练,这也是落实毛主席对部队批示“这样训练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本人兵史有幸遇到参加了这次野营拉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野营拉练最早是1970年2月初陆军第八师、22团8连,3营炮连,师侦察连,及师机关开展的野营拉练情况上报。毛主席在70年2月21日批示“这样训练好”之后,全军就广泛推广开始了野营拉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0年12月底我们几个军区发小、炮团的战友七人,从火箭炮营一连分到了各个营连,结束了我们见习兵的锻炼。(注:毛主席说:“子承父业,大有作为”。“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主席在不同地点的英明观点,不能不说领袖风范。我们理解在部队锻炼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一样的锻炼,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见习兵是在部队锻炼,知青是在地方锻炼。都是让青年走上光明正大之路。部队子女的我们经过大半年的部队锻炼,七O年十二月成为了解放军正式一兵。我、李卫被分到团指挥连,张朋、李江元、朱建新,被分到了加浓炮营,赵力、柴小星、顾文杰,等留在了火箭炮营。炮团决定按排野营拉练后,先指派曾经我和张朋,待过的榴炮营二连为先遣连,当时榴二连在团里称号是“尖刀连”所以先遣连的任务就交给了榴二连。榴二连有个侦察班是尖刀班,任务也就理所当然由尖刀班承担成为先遣班了。榴二连连长叫张少清,副指导员叫何秉正,侦察班长叫惠忠仁,侦察兵叫王彦珍,受令执行先遣任务。王彦珍是城市兵,精通地图,连长张少清委派侦察班长惠忠仁,由侦察兵王彦珍拿着图领路指航,执行先遣开路。拉练开始时,所有炮车拉着炮由副指导员带领提前行动,主要任务按排后面部队到达目的地的食宿后勤保障。当时榴二连没有指导员,支部书记由连长代理担任。榴炮营当时是在英吉沙集训,接到拉练任务后从英吉沙县1970年12月27日提前出发,第一站到达牙甫泉公社,第二站到达百什克日木,第三站到达阿图什,巳是71年元旦后,与团里其它营连会合阿图什后,才从阿图什进军乌恰县。我们团部指挥连是元旦刚过,坐车到的阿图什。张朋他们加炮营也是提前到达的阿图什。在阿图什全炮团集结开始了野营拉练的序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火箭炮营当时在叶城七公社。没有参加团里组织的野营拉练,但火箭炮营根据团里野营拉练的精神,营里自己也组织了冬季野营拉练。听赵力告诉我,他们一次行军走了三十七公里,脚上打了很多泡,他们还在戈壁滩上搭过帳篷,冻的他直打哆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听张朋说,他们加炮营从阿图什出发,在三九寒天,冒着刺骨寒风,忍受恶劣气候,徒步行走了45公里,到达小阿图什公社后已是精疲力尽,两腿抽筋。难怪一个16岁的人,有生一来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真是难得可贵。后面张朋告诉我,从乌恰县到疏附县煤窑路的95公里徒步行军中他没有走,连里按排他在车上看行李,到达疏附县煤窑路后,他亲眼目睹了李江元、朱建新,满脸疲惫,摇摇晃晃,巳经达到了极限状况,好为心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野营拉练开始,炮車拉着炮先行,我们所有的人徒步沿公路从阿图什出发向乌恰县进军,要说徒步行军,炮兵是绝对比不过、走不过,步兵的。炮兵的特点就是人、车、炮紧密结合,不可分割,如果分散,谈和炮兵,拉练必定和实战不同,分分也就分分了,在实战绝对是大忌。但我们比步兵还是幸运的,徒步行军不背背包,只背一杆枪一个干粮袋,所以负重比步兵少而轻,而且可根据不同情况,可走一段路,坐一段车,到乌恰县用了两天时间,我们只是在乌恰县一个叫卡拉图的地方休整,并没有进乌恰县城,卡拉图此地以前是前苏联帮助我们开采石油的地方。然后进行了一次炮兵实弹射击,第二天天不亮出发向疏附县煤窑路行进,这次行军,是实打实的途步行军,一天一夜时间,21小时全团人员徒步95公里到达疏附县煤窑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随团指挥连测地排,从乌恰卡拉图出发往疏附县行走,我走着走着就有点招不住了,心里想炮兵不与炮在一起,还算炮兵吗?念头一闪,是私心杂念吧。还是坚持着向前走,这时脑海里突然冒出来一首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冰天雪地拉练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车拉炮走兵炼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想想前辈苦多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拉练算个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深知江山来不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就得炼就铁脚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心中有了精神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等意志坚如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平时吃苦战时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参军报国你我他,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待到拉练结束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兵新兵共笑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就这样念叨着,坚持着、坚持着、再坚持着,我们从早晨走到中午,好不容易捞到了休息,准备吃午饭,那时的炊事班才叫辛苦,行军时背着个铝制大圆锅,不特殊,一样虽部队行走,别人休息,他们还要做饭,看着那些炊事战士满脸通红,红里加黑,真为他们心疼,因时间有限,我们肚子也在召唤,吃了个半熟半生饭,又继续赶路,我们走出公路,越过河溪,进入山谷,天也渐渐黑了,我已是精疲力尽,开始左右摇晃,我们班长侯永强见状,就用一根绳子一头系在我身上,另一头系在我前面战友身上,班长跟在我后面,继续走,走着走着我就睡着了,走出了队伍,班长就拍拍我,我再走回队伍,就这样反反复复,不知多少次,同样队伍中打瞌睡人还真不少,在天快亮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连里按排休息了两个小时后,起床开始扎脚上的水泡、血泡,绝大多数人都走出了水泡、血泡,因我怕疼,自己不敢给自己下手,我脚上水泡、血泡,都是班长帮我扎的。其实并不是怕疼,只不过是没有见到过这种状况,必定是第一回经历。然后小结,检查设备、装备等事项。第二天各营、连,开始实弹大炮射击,和战术演练,(主要以榴弹炮营、加浓炮营为重点)演练。我们指挥连是配合演练,我记得我们班跳进一个大腿深的、有三米多宽的小河沟,两人一组面对面,共三组,双手托着木板,让战友们踩着过河,当时过程只有不到十分钟,但冰冷刺骨带冰块的水,使我已经麻木。前面95公里的徒步疲劳,还没缓过劲,加之紧张的演练冰水渗泡,演习结束后,我就开始发高烧,班长让我捂上被子,出了一身汗,烧才退下来。我们在疏附县煤窑路休整时,我给家里写了一封信,讲述了我的拉练经过。最后得知我母亲看过我的信后,小哭了一场。可以理解,毕竟我才十六岁,正值少年时光,战争年代过来的人懂得,我们这点苦算个啥。可怜天下父母心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野营拉练,真是锻炼部队的好方式,也是锻炼战士素质的好办法。野营拉练可以说“是一次激扬青春的远行”!我们这一群人正是通过部队生活、野营拉练等种种磨练,才懂得兵的价值、奉献,和军人的伟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照片是我在炮团122榴弹炮营二连时和战友王彦珍在榴弹炮前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左:王彦珍,右:李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炮团榴二连的老班长。</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下,各图照片是战友老班长王彦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照片是我们军区发小加战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前排左起:黄平、李勋、杨玉林,朱建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排左起:李海生、李江元、张朋、赵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照片是我们发小加战友,1974年冬季在喀什军分区留影。我们旁边的那辆苏制伏尔加,有一个显为人知的故事,此车车牌是七十年代地方车牌照,但它属于喀什军分区部队车辆。是军分区极个别领导的专用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照片左起:张朋、李海生、李勋、李江元、黄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生命中有过当兵的经历,一辈子都不后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