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志斌∥苏工小调(八)∥我的哥

玫瑰

<p class="ql-block">我的哥</p><p class="ql-block"> “我的哥”,重庆人作为口头语是一种感叹,是一种赞美! 我的哥苏志强,名副其实一个“强”字。哥1941年出生在旧中国兵荒马乱年代,如今巳是耄耋之年。哥解放后只读过高小,因老家巴东当时没有中学,家中也无钱在外地求学,哥从此也就辍学了。哥在15岁就跟随父亲学医,1957年成为单位医务所正式学徒工,当时的月薪只有十六元,3年后才能转正。</p><p class="ql-block">苏志强,立志强,自学成才好榜样。</p><p class="ql-block">哥苏志强,练得一手好书法。,如黑体,仿宋,隶书,不仅所在单位名气大,在当地也很有名气。</p><p class="ql-block">哥自学摄影,原来是底片洗像,这可是技术活。在暗室操作,一般人是不会的,只有专业像馆才有这套设备洗照片。</p><p class="ql-block">哥随时出门,都是背个大包,包里有书,有纸,有笔和照像机等。走到那有对联,宣传栏或是新闻消息的地方,都要用纸笔记录,用像机摄影。</p><p class="ql-block">哥是一名业余新闻爱好者,曾给当地报纸与省报写过很多报导,发表过不少文章与诗歌!</p><p class="ql-block">哥是单位工会与政工工作不可多得的人才!哥获得恩施地区先进工作者,还出席过全国工业战线表彰大会,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p><p class="ql-block">哥一生勤奋努力,从只有小学毕业学历,自学成才成为我的学习楷模与优秀典范,激励我努力学习,锲而不舍。</p><p class="ql-block"> 哥从小就对文学兴趣浓厚,在工作岗位上,常给报刊写些文章,又练得一手好字,成为单位中不可多得的“政工人才”,因工作需要,哥“弃医政”了,一直干到恩施州建筑总公司“工会主席”到退休。是单位上红红火火的政工人物,也成了当地报界小有名气的媒体人物。哥的文章常在恩施州报和湖北省报中经常看到。 </p><p class="ql-block"> 哥笫一次到重庆来看望我,是1975年秋,哥从恩施乘汽车到巴东要一天时间,还要在巴东住上一晚才乘轮船上重庆,轮船上水要走4天3夜,共计行程是5天5夜,如果与现在的交通比较,乘坐动车从恩施到重庆只要3个小时,乘高速公路大巴车也才5个小时。时代真的大不一样了!那年哥来重庆,我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哥“迷路”了。哥背着不到3岁的女儿苏敏,好不客易问到我在重庆渝中区正阳街的工作单位,我们兄弟第一次在重庆相逢,真是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因为我还在上班,单位离解放碑不远,哥说去走走,当时我也大意了,哥这一走走迷了路,单位人都下班了回家了,我们等哥吃晚饭也不见人影,我和爱人急呀找呀,又没电话眹系,只有满大街转来转去,直找到晚9时过,妻眼尖,看到哥背着苏敏匆匆从身边走过,惊喜叫住我哥。时间一晃过去整整40年了。 </p><p class="ql-block">40年后,哥又来重庆看我,哥是与苏敏一起自驾车从武汉来重庆的,由女婿开车,还有刚考上中学旳苏敏的儿子。今非昔比, “鸟枪換炮”了。时光荏苒,小字辈长大了,我辈也都退休多年了。哥感慨道:我们兄弟三人与姐几十年来都是相敬如宾,手足情深,继承了我们老辈“忠厚传家”好传统, 这次我们兄弟在重庆旳相处中,专门去渝中区参观了解放碑、人民大礼堂和三峡博物舘,也去了烈士墓和渣滓洞。我感受到,当时巳经74岁的哥走到哪里还是背上背大包,纸笔不离手,相机挂肩头,对所见所闻仍然笔耕不停,学习不放松!我的哥,你是我的好榜样。为弟也只有活到老也要学到老才能对得起我的哥! </p><p class="ql-block">苏志斌 </p> <p class="ql-block">哥在北京天安门前留影纪念 </p> <p class="ql-block">哥参加全国工业战线表彰大会,在建设部前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哥与亲人合影 (前排左三)</p> <p class="ql-block">哥在花丛中开心笑</p> <p class="ql-block">苏志强部分作品展示</p> <p class="ql-block">苏志强被评为“百姓学习之星”</p> <p class="ql-block">苏志强被评为武汉市文明市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