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这个世界充满了自然之美,但没有什么比洞穴的奇观更美了,而枣庄市峄城区青石山上的朝阳洞在我心中是最美。 </h1><h1> 6月初一, 雨住云开、骄阳似火,太阳毫不留情地散发着光芒,闷在家里燥得难受。突然,接到朋友电话要去朝阳洞。时常听人们提起朝阳洞,说那里有很多自然形成的洞窟,被誉为大自然的艺术宫殿;还有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曾经在此讲学的遗址,近代也曾有僧人在那修行;於是心驰朝阳洞,目极青石山。</h1> <h1> 朝阳洞位置在七里店北面青石山上,七里店位于峄城东七里,唐代建村,因设古驿站,而得此名。这里有大小古建筑100多处,大小石桥10余座,庙宇10余处,“朝阳洞”、“仙人洞”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数不胜数,是游人修身养性、观光旅游的好去处。</h1> <h1>七里店,由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千年古村”发展到“美丽乡村”,处处呈现原始生态之美。<br></h1> <h1> 雨后的青石山云雾缭绕为朝阳洞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上山的驿道清洁如新,山风袭来让这闷热的天气有了一丝丝清凉。这里山清水秀、景色秀丽。沉醉在山林醇香雾气中感受着万顷原始林海的雄浑与古道沧桑和现代文明的安宁。</h1> <h1> 午时,曲径悠然,微风吹拂,满目欲滴的苍翠映入眼帘,登阶而上便是一道清润的石台地景,豁然眼前。“拾阶而上清风来,万里风华是绝代”,这里郁郁葱葱,古木参天,溪流淙淙,鸟语宛转。 </h1><br> <h1> </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朝阳洞是青石山西峰洞窟群的中心,是老峄县文人心目中的荀子文化发祥地。位于北纬34°46′42″,东经117° 38′ 41″,其洞口正处在子午线上。</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据说,当初是荀子按阴阳八卦与国学理论给它命名“朝阳洞”。荀子(约前325—前238)名况,时人尊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早年游学于齐,曾三次担任齐国学宫之长,后为楚兰陵令;长期生活在兰陵(现枣庄市峄城区)。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荀子去官之后,在青石山兴办荀子书院,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h1> <h1> 荀子去世后,葬于古兰陵,墓在今枣庄市峄城东25公里处兰陵镇南郊,荀卿祠堂建在峄城北5公里处十里泉村。荀子名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 《劝学》</h1> <h1>雨后的朝阳洞非常清净,只能听见滴水回荡的声音。</h1> <h1> 朝阳洞不仅是民众心里的一方乐善净土,也是现代熙熙攘攘中心城区的一处世外桃源。</h1> <h1> 抬眼凝望,朝阳洞就在眼前。晨钟暮鼓,传承千百年的佛音耳畔响起。再往里,便是巍峨壮阔的宝殿了,坐北朝南。<br> 香案是由石条垒彻形成一个长方形平台,供着佛、道各路菩萨,烛光长明,炉烟袅袅,如仙如雾,山风吹拂,香气淡淡,禅意浓浓;与香交流,于一呼一吸、一念一动、一声一寂之间,使人宁神静气,通达百体,有脱离世俗的超然之感,缱绻着文雅生活的古老禅语。</h1> <h1> 顺着柏枝间隙,隐约见得繁华世俗迷离流光,但是一切又似乎到此戛然而止。屏蔽清心,以臻佛境。每逢初一十五,善男信女都到这里烧香礼佛、祈福求安。</h1> <h1> 朝阳洞洞门以本山厚重巨石垒彻而成,横梁门柱均为整石雕刻而成且工艺精湛、造型精美,显示出千年古刹更加庄重威严,气派非凡。有记载这里曾经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寺院也是这一方的标志性景观。(右上方历史景观保护牌)</h1> <h1> 朝阳洞高3米,宽2.6米,主洞深9米。很显然,这壮观的洞穴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这自然的空洞和缝隙应该花了多少万年时间才变成今天的样子。</h1> <h1> 在洞里向外望去,一片天地,庭院厚重宽阔的石板诉说的历史。这里空气清新,植物四季分明、春季山花烂漫、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硕果累累、冬季松柏常青 。</h1> <h1> 雨后的朝阳洞中已被附近村民打扫干净,当我赞美他们时,他们说只是打扫而已,我坚持说:这不仅仅是扫地那么简单, 扫地有五德的。他们笑了说,只是把这当家而已。</h1> <h1> 朝阳洞的主洞分岀两支岔洞:上图是从主洞西去的洞穴,往上攀登,行10米向南拐,有石屋可容纳5人坐卧,再向上匍匐行进70米便是通向洞外的窗口。</h1> <h1> (图中间位置)在主洞顶部裂缝处(此裂缝为当岩石通过板块构造运动时,地球中的裂缝或节理开始拉开而形成)向上攀登,行10米处的石壁上,有古人镌刻的大篇幅文字,字迹已难以辨认。</h1> <h1> 从洞壁石刻处再向上攀爬30米,有一条蜿蜒的天然钟乳巨龙和一个天然钟乳形成的莲花盆映在眼前,巨龙虽经历千百年风风雨雨,至今仍守护朝阳洞和这个莲花盆,承担着这一方平安之使命。<div>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朝阳洞内,受气温低的影响,滴水是从岩缝中滴下落在莲花盆中。据《峄县志》记述:“有石似龙,头角天成,颌下一石盂,盂水不涸不溢” 。附近村民说:这里冬天偶尔滴水成冰,形成冰柱美景,从洞口进入,犹如进入水晶宫中。</div></h1> <h1> 洞门东旁树立《重修朝阳洞门碑》,为“清同治六年(1866年)洞庙住持僧严江”所立。<div> 置身这里我仿佛看到百年前在这深山里,一个僧人,他严守清规,一天一顿饭,一句佛号不断,参禅绕佛,天天如此。他居住这简陋的空洞,无暖、无电、无好饭,自己挑水,自己砍柴,生活非常节俭。这里没有塔林,没有寺院,没有金身佛,只有一张佛像,只有斑驳的空洞和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和尚......后来在老和尚的感召下,这里聚集了僧人,来了香客,有了金碧辉煌的寺庙。</div></h1> <h1> 《重修玉皇洞碑》,为“住持僧阔海·同治九年(1870)”立。</h1> <h1>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玉皇洞摆放有尊雕刻精美的佛像,点燃一缕香,烟起时,缥缈,梦幻。看烟起烟飞,仿佛置身于寺庙的蒲团,平日里前来拜佛的人络绎不绝,尽头较为狭窄,只容一人叩拜,洞口平台处有坐垫,应该是修行打坐的人放的。</h1> <h1> 朝阳洞东15米处。其洞高2米,宽1·6米,洞深11米。由于洞门顶部怪石嶙峋,组成一幅酷似头戴王冠的玉皇大帝的影像,所以人称。<div> 这里曾驻有德行崇高的得道高僧,他们甘于淡泊、不贪安逸、不务奢华、无所需求、慈悲为怀,只为普渡众生 。<br></div></h1> <h1> 根据《重修客舍碑》碑文记述,客舍是“住持僧昌和,民国十四年(1925年)”重修。客舍建筑群是接待登殿拜佛的善男信女、香客和游人的大雅之堂。</h1> <h1> 朝阳洞东25米是牛角洞,东方60米的陡壁下,有30米长、13米宽的人工建造的古建筑遗址。民间传说,此处即荀子兴办“荀子书院” 的遗址,为荀子教书育人之地。根据“民国壬申(1932)年” 的《重修伟驮殿》碑文记载,这片平台也是古代庙宇寺院的基地。那么,从荀子书院到伟驮殿堂,这里留下了宝贵的荀子文化遗迹和洞府庙堂系列文物,曾经此处香火缭绕,游人云集。荀子文化气脉在鲁南地区2000年一脉传承。</h1> <h1> 此处摩崖石刻,据说是荀子留下的“赋”词。因久历风雨沧桑,其字迹只能在混混沌沌中依稀可见。</h1> <h1> 滴水井也是青石山一大奇观,座落于朝阳洞下方14米的梯级壁崖间,它是一口圆型的天然井泉。<div> 山林中不时有鸟儿掠过,发出清脆悦耳的叫声,让这一山一井愈加神秘安宁。 站在井边任溢出泉水从手指划过,伸手掬水,清凉透骨;捧而饮之,甘甜怡人;再呼吸这清新湿润的空气,身心一片清凉。 我不禁感慨这山水给予我们的,除了满目的秀色,更多的是远离尘世喧嚣纷扰的平复和宁静。 心神俱爽,徐徐归也。</div></h1> <h1>置身井中如坐井观天,一片片碧绿的苔藓,静悄悄的生长在井壁上,美不胜收。(旱时所拍)</h1> <h1> 洞内钟乳倒悬石花密布,有些地方还在生长。</h1> <h1> 洞壁花岗岩经历史水溶蚀形成了粒粒米状的颗粒,溢出层层黄色油状浮物,灯光照射,色彩艳丽,锦绣斑斓。</h1> <h1> 井中,清泉由四壁石缝中涌出。我不禁感叹水的伟大,它们挤开石头,冲入地表,从四面八方汇聚这里,迸发出磅礴之力,誓要在这秀美大山中冲出一条路,融入滴水井的怀抱。</h1> <h1> 滴水井口小瓮大,北侧为一面陡峭的巨崖,部分水顺山而下,分开草丛、甩掉泥沙从那石缝里涌出来,慢慢渗入井中。下雨时呈现石上清泉,流水瀑布景观。这是我见到最清澈的山泉水井,甘美清冽、清凉可口、清澈见底,四季如歌,千百年来,从未干枯。</h1><h1> 这样一泓天然清泉 源自生态天籁,不知养育了多少代人。据山民介绍,滴水井的水有祛火、化瘀的医用功效,山下多位长影脖子(瘿瘤)人,常喝此水,不治而愈。每天都有城里人和山下村民在此排队接水。有人把滴水井水送去化验,结果是此井水含多种矿物质,比重略重于普通水。至于治病一说,没有科学依据。但水质甘甜,喝生水不拉肚子,是真实的事。(部分转载)</h1> <h1> 下山,开车离开这世外桃源人间仙境驶向喧哗的城市。再回首,青石山、朝阳洞、滴水井逐渐缥缈起来,我感觉度过了一次非常悠游自在的美好时光。 如果你有时间不妨来这里,感受下大自然的美,聆听远古时代的圣者之音,寻觅大德高僧的足迹,看看自己,想想过去,您会有惊喜的发现。</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