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夏季,福州特别的炎热,8月6日我们前往政和县杨源乡避暑。坐在开往杨源的大巴上,隔着车窗拍摄蓝天白云。 <div>我们入住杨源村张其林的民宿。杨源村的乡亲无一例外都姓张,为唐末招讨使张瑾的后裔。2014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杨源村为“中国传统村落”。</div> <p class="ql-block">杨源村的“英节庙”是张姓族人祭祀祖神张瑾的专祀庙宇,庙内塑有张瑾夫妇及部将之像。“英节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p><p class="ql-block">公元878年,由农民组成的黄巢起义军从浙江杀奔而来,经过政和直取福州,在政和县的铁山村边,起义军和朝廷派来的福建招讨使张瑾率领的政府军展开激烈的厮杀,肉搏九天九夜,政府军溃败,张瑾和副将郭荣战死沙场。张瑾被朝廷赐封为“英节侯”。</p><p class="ql-block">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九和八月初六,村里人都会聚集在“英节庙”,唱上三天的四平戏以示对祖先的缅怀。我们在杨源村住了6天,“英节庙”都没有开门。</p><p class="ql-block">【注释】招讨使是唐代设置的军事长官。</p> <p class="ql-block">“英节庙”旁有一廊桥 —“矮殿桥”,始建于北宋崇宁年间,重建于民国十八年,桥长19.5米,不施一钉一铆。</p> “矮殿桥”内景。 <p class="ql-block">矮殿桥顶。</p> 鲤鱼溪简介。 <p class="ql-block">相传张瑾死后,其后人将他葬在铁山,为祭祀方便,计划家迁杨源,为卜此地是否吉利,在河中放了许多鲤鱼,后山种了“倒栽杉”。次年,杉树成活,鲤鱼成群,其后人便在杨源定居。河流的走向依八卦构建,弯弯曲曲绕村而过,河两岸种植了许多柳树,春天嫩柳依依,鲤鱼戏水,如果你将一些光饼抛入水中,群鱼争食,一幅鲤鱼跳龙门的景象。</p> 鲤鱼溪里的鲤鱼。 <p class="ql-block">在杨源村,鲤鱼视为祖传神物,自古就立下族规:非但严禁捕食,即便自然死亡之鱼也要葬入鱼陵,违者将受严罚。图为“鲤鱼冢”石刻。</p> 鲤鱼祭台。 鲤鱼溪两旁,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挂着红色的鲤鱼灯。 鲤鱼溪夜景。 杨源四平戏展演中心。 四平戏脸谱介绍 四平戏唱腔介绍。 四平戏剧目介绍。 千年古村遗世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和四平戏介绍。 <p class="ql-block">8月6日晚7:30,杨源四平戏剧团在四平戏展演中心演出传统剧目《刘文昔》。</p><p class="ql-block">四平戏又称“四平腔”,被誉为中国戏曲界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倒栽杉”简介。唐末杨源张氏始祖张世豪在此随手倒插一株杉苗,结果这株根朝蓝天的杉苗竟奇迹般地蓬勃生长。</p> 据林业部门测量,“倒栽杉”树龄已达1100年,树高23米,胸径4.45米。 “倒栽杉”远景。 400多年的柳杉。 站在后山俯视杨源村。 <p class="ql-block">每天都在村庄的后山走上两趟。</p> 山上的小亭。 杨源村景随拍。 祥源桥。 祥源桥夜景。 自己烧菜,其乐融融! “板头花桥”为政和县文物保护单位。 <p class="ql-block">坂头村的“花桥”远近闻名,是一座单孔石拱木构廊桥,全长38米。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清康熙、道光年间重修,清咸丰三年(1853)重建;民国元年(1912)毁于火,民国3年重建;1982年重修。2018年9月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花桥的石栱下正中可见露出的宝剑尖,据说宝剑尖逢涝时能自动伸出,旱时则自动缩回,实属奇观。 <p class="ql-block">“坂头花桥”的特色是桥庙结合,廊道中的供龛也是福建省所有廊桥中最多的一座,集佛、道、神与一桥之内。花桥内部壁画内容丰富。</p><p class="ql-block">当地人在端午节有走花桥的习俗,先燃香祈愿,然后走花桥,最后往溪里抛粽子。</p> 花桥正中的主神龛是观音大士,顶为五层镂花藻井。 <p class="ql-block">花桥的一侧有一窄小的通道,这通道古时是专门为妇女和牲口通行所建。这在福建众多古桥梁建筑中还是少见的。</p> 村中小道。 禾坪村的柳王殿。 禾坪村有一颗1200年树龄的柳杉王。 <p class="ql-block">禾坪村“烂石茶业”。</p> <p class="ql-block">政和白茶渊源极深,可追溯到唐末宋初。白茶是政和县的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p><p class="ql-block">制作工艺:采摘—萎凋—拣剔—干燥。</p><p class="ql-block">采摘的白茶鲜叶先摊晾,让其水分均匀蒸发后萎凋,萎凋中发生了变化的茶叶,如出现焦红、红变、黄变、暗色和黑色的茶叶应拣剔出来,最后干燥即烘焙。</p><p class="ql-block">白茶制作的萎凋过程,也可以说是发酵开始的过程,所以白茶列为微发酵茶类。</p> 政和白茶分为散茶和茶饼两种。 <p class="ql-block">禾坪村曾是红军闽东北红军会师地,那是1936年1月的事。照片左边是会师亭,雕塑的右边是闽东北红军会师碑。</p> 禾坪村建筑外墙的宣传画。 200年树龄的江南油杉。 看似已经枯死的树木。 西门村约有820多年的历史,村庄多为黄姓。图为黄氏宗祠。 <p class="ql-block">西门村古宅标识牌。</p> <p class="ql-block">清朝年间,西门村黄姓先人在福州开多家茶叶店,生意兴隆,因此建起私塾,奖掖后进。从此,西门读书蔚然成风,人才辈出,大厝越建越多。</p><p class="ql-block">【奖掖后进】奖励提拔晚辈后生。</p> <p class="ql-block">西门古民居的门楼都是以青石条做门框、门槛和台阶,青石门框上大多雕刻有对联。</p><p class="ql-block">黄登标古宅是西门村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其门楣青石上题刻“玉液汪波”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黄登标古宅对着厅堂的正墙中间,题写了一个硕大的“福”字,两边书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入则笃行出则友贤”的对联,横批“吾爱吾庐”。</p> 黄步升古宅。 古宅厅堂悬挂着“松柏延年”古匾。 村中的石板路。 黄尚钢古宅。 通往黄士元古宅。 破败的古宅。 古宅门前的旗杆石,读书人家,出过功名。 洞宫水库。 洞宫水库浮桥。 洞宫度假山庄。 洞宫水库的野生鳙鱼,16.2斤。 一鱼四吃! <p class="ql-block">杨源乡确实凉快,一场雨后,气温均在30°以下,7天一晃而过,回到福州已经不习惯过高温的日子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