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话传承,携手并行育芬芳

IVY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良师益友作伴,事半而功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1年10月14日,我进入南小整整一周年了!这一天,我校“青蓝工程”的结对仪式也正式举办。真是美好又难忘的一天!在此次活动中,我很荣幸能和黄轶凤老师成为师徒。从此,我们之间有了很多温暖的故事……</p> 师徒共读  品味书香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一种力量,源自于阅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一种智慧,承载于阅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一种理想,寄托于阅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自青蓝结对活动以来,黄老师送给我两本她最珍爱的书:《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实践》、《给初为人师的女儿二十条贴心建议》。拿到书时,看着书本中满满的标记和笔记,甚是惊喜,这无疑是最珍贵的礼物!</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师傅的读书标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徒弟的读书笔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阅读带给我们知识,更赋予我们前行的力量! </span>感谢师傅的两本书籍📚,让我在迷茫中找到方向!</p> 师傅引领  且行且思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演戏如此,教学也如此。看优秀老师的课,就是读活的教育,活的教学法,这与读书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对于刚刚接手一年级语文教学的我来说,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方面尚存一定的疑惑。于是,我走进了黄老师的课堂,去寻求问题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使听课达到最大的成效,我做了以下三点工作:<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①</span>课前有一定的准备工作 <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②</span>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不仅要关注老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 <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③</span>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激情”是一个语文老师的课堂灵魂,黄老师的课总是活力四射,情绪饱满,真正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沉浸式”课堂。</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记得去听《慈母情深》那堂课时,早上刚走到楼梯转角,就听见五(5)班的教室里书声琅琅。走近了,原来是黄老师带着同学们在一遍遍的读课文。读中悟,悟后读。课堂中,老师一次次用自己那深情的语言带学生走进课文,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感受,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解读,让学生感受到那份伟大的母爱。最后通过自己一次次深情并茂的朗读完成了自己对这份母爱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把家常课上得有效,把寻常课变得富有魅力,这是每个教师的追求。黄老师用她的课践行着这句话!从黄老师的古诗课、作文课等课堂教学中,我明白了,好课的艺术,就在于“放得开,收得拢”,这艺术会让人觉得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会让人难以忘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师傅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基本功、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一切都让我感觉特别踏实。作为徒弟,我心里总是充满无限钦佩之情,时常会想:“什么时候也能成为她那样优秀的老师”。</span></p> 锤炼师能  助推成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徒结对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自结对以来,师傅走进我的课堂中,聆听指教,肯定我的进步,也指出存在的不足,并详细地予以建议,帮助我更快、更好地成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蓝工程已开展有一段时间,为了促进我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在5月份开展了“青年教师诊断课教坛新秀大赛”活动。汇报课评比活动前,我从选择课题、落实教学重难点、设计教案、制作课件等环节虚心请教师傅和同组教师,她们都给了我莫大的帮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后,我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磨课,邀请黄老师、周老师以及年级组语文老师们过来听课指导。在每次磨课后,老师们对我的课堂及时进行评价,并在教学方面给予建议。在整个过程中,所有听课老师毫无保留的将自己多年积淀的教学经验通过不同的形式传递给我。我在老师们的精心点评中,不断反思自我,慢慢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师徒结对不仅是师徒之间的互助,在开展徒弟汇报课时,我们同组教师都能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做到了共研共成长,从而把“师徒结对”活动上升为“年组结对”活动,推动了学校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师傅的指导下,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平日里勤学多问,多听课,多讨论,多总结,诚恳地接受师傅的指导、督促和批评。在学习师傅经验的同时,注重与自身特点相结合,学以致用,多探索,多积累,尽快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p> 优秀品质   耳濡目染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为人师,我们怀着满腔热情和教育梦想走上三尺讲台,但我们缺乏经验,还存在很多不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和名师们相比,我们有太多差距,学校“师徒结对”活动的适时举行,犹如雪中送炭给了我们希望和信心,使我们在教育路上有了引路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位师傅都有各自的闪光点以及人格魅力。在我师傅的身上,我看到了她对工作极其认真的态度;对学生有细心、耐心、爱心;为人师表;豁达乐观;严谨治学……五月的清晨,每当我7点多走进校园时,总能看见师傅带着本班学生在操场训练跳绳,为六一节目做好准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傅身上的优秀品质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使我在班级工作中更加认真。时刻做好培优辅差工作;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关心爱护单亲家庭的孩子……也因此,我获得了学生们的喜爱,获得了家长们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师傅的闪光点,并视为榜样,这将帮助我在今后的工作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实。</p> 薪火相传  携手并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经过一学期的积累和沉淀,我在教育教学、班级管理方面都有一定的成长和提升。师徒结对活动不仅给青年教师搭建了成长平台,也发挥了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相得益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最后,我想对师傅说一声:“谢谢您”。感谢这一年的陪伴、关心与帮助,让我感受到了温暖。每次听完我的课,您都会鼓励、安慰我,哪怕还没有那么好,也会因为这些肯定,努力的往前走去。感激着这些时刻,让人又生出了很多勇气。在您的众多学生中,我或许不是进步最快的那一个,但在未来的某一天,我终将会突破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总策划:徐广军</p><p class="ql-block">编 辑:钟 巧</p><p class="ql-block">审 核:徐金荣 周世敏</p>

老师

师傅

结对

教学

听课

师徒

课堂

青年教师

学生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