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川沙古镇游历

JFJ

<p class="ql-block">守望那片原风景,那是心里的风景~</p><p class="ql-block">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题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最近二次去浦东新区川沙古镇走一走、看一看,一次春节假期末,天气晴好,匆匆出行。因游兴未尽,初春再次造访,虽遭遇阴雨,但依旧成行,拾遗捡漏,品茗赏曲。当然不忘有选择的吃一点、带一点~行走于川沙古镇,恍如穿越时空,回到了童年时光,唤醒了许多儿时记忆而陪感温馨~</p> <p class="ql-block">  川沙古镇位于川沙镇老城厢东部,由南市街、中市街和北市街组成。这里保留着上海地区鲜有的古城墙、建校历史170多年的观澜书院(目前易名为浦东新区观澜小学),走出无数名人的内史第老宅以及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天主教堂。老街区域内的沿街建筑仍保留民国时期的原状,多处宅邸的建筑风格是中西合璧,甚为考究,反映了浦东第一大镇的历史风貌。随着“内史第”的重修、南市街南段以及中市街的修复工程业已完成,再现了昔日明清一条街。</p><p class="ql-block"> 川沙古镇,曾经的川沙县城,现在已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6批——2014年2月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公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川沙古城墙公园(现尚存原东南一角古城墙约60米一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地址:浦东新区川沙新镇新川路171号旁</span></p><p class="ql-block"> 公园临护城河畔屹立一段60米左右长的明代古城墙,是上海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川沙古城墙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为抵御倭寇入侵,由川沙太学士乔镗等提议建造。明代所修建为川沙堡城,城墙周长约2000米、高9米、墙基阔10米,筑12座炮台,砌372垛堞。四门均修城楼,外修4座吊桥,并开挖了一条36米宽、5米深的护城河,清代重修。<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目前城墙上有岳碑亭与魁星阁等。</span></p> <p class="ql-block">  岳碑亭内竖立石碑一块,为青石,高165公分、宽82公分,上刻民族英雄岳飞应商丘狂学士李梦龙之邀,而书于河南开封舞剑阁的七言绝句:</p><p class="ql-block">学士高僧醉似泥,玉山颓倒瓮头低。</p><p class="ql-block">酒杯不是功名具,入手缘何只自迷。</p><p class="ql-block">绝句署名“岳飞草”,并盖有“岳飞”、“鹏举”两印章。全诗忧患与报国之心溢于言表。</p> <p class="ql-block">此碑历经沧桑——</p><p class="ql-block"> 岳飞是河南人,当年抗金的战场也在江淮和中原一带,后被冠以莫须有罪名,死于杭州风波亭。岳飞的好友李梦龙,大学士,能文能武,见南宋朝廷腐败,金兵入侵国将亡,整日以酒消愁,后在浙江天台山出家当了和尚。</p><p class="ql-block"> 岳飞、李梦龙两人均没来过川沙,岳飞的诗迹又怎么出现在了川沙?</p><p class="ql-block"> 传说明朝嘉靖年间,有位叫王潭的医生,出身于九代世医之家,因医术高明,被皇帝聘为御医,发迹后,在家乡川沙北门城外建造了一座家庙,取名“种德寺”,为表身份,请当时有名的天台山了心和尚做主持僧。而了心和尚是李梦龙再传弟子,他随身带来了李梦龙传下来的岳飞诗帧墨迹。</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川沙厅同知郑其忠在种德寺发现了岳飞的手迹。为防止湮没失传,把岳飞的诗文摹勒于石,立于种德寺内。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种德寺毁于大火,石碑倒于荒野蔓草之中。后来石碑被川沙厅知事陈方瀛发现,移至城内观澜书院(现观澜小学前身)荷花池畔草地上,并为石碑建了座小亭。1913年,小亭因年久失修而倒毁,石碑便移到书院东侧的文昌宫,砌与墙壁之中。1929年7月,学校第23届毕业生又把石碑移到城墙上,重新建亭保护,并取名岳碑亭。</p><p class="ql-block"> 1982年上海市副市长宋日昌为碑亭书写了横匾。1987年,邑人陶伯育出资重建碑亭成就现状。1995年浦东新区文管部对碑亭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并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自驾的话车驻古镇停车场,经东城河(原东护城河)——跨东门桥(过桥即是东城壕路,由此可以直接进入老城厢的中市街)——进中市街</p> <p class="ql-block">南宫——位于东城壕路上一个环境幽静的内院粤菜馆,被称为川沙老街景区的网红餐厅~但人们显然不会冲着粤菜去川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市街——寶豐隆(宝丰隆)老钱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市街36~38号是宋庆龄母亲倪桂珍的出生地,也是其与宋嘉树1887年结婚时的住宅,1890年后住入内史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市街与南市街的交汇处/老城厢的黄金<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十字路口——为了表彰川沙民众抵御倭寇的功绩,当时的朝廷赐建的大型石牌坊。</span></p> <p class="ql-block">御倭功赐:川沙人为感谢乔镗“筑城作邑、保障一方”的恩德,追崇他实干成事的精神,在老城厢的中心建起了一座牌坊来纪念他,牌坊正面大书“御倭功赐”背面是“彪炳千秋”的字样。</p> <p class="ql-block">老祖禅堂——前身是老城厢最大的稻香食品商店。目前一楼已是茶室,也是戏曲表演与民乐演奏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已被称为“川沙文化地标”的老祖禅堂非遗文化交流中心坐落于川沙古镇老街的中市街72号,川沙牌坊口,现有堂会,内设古色古香的“古戏台”和 “一音琴箫社”,常有沪剧、越剧、昆曲、 琴、箫等音乐人、爱好者在此演出、交流和培训,更是体验“禅茶一味”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洞箫一曲——《半山听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曾有沪上明星在此客串登场演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市街相交南市街后的一段路相对较窄,可以直接通达北市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市街——由此进出新川路,到內史第以及古城墙公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市街街景~</p> <p class="ql-block">  南市街上看到的跨代反差——儿时的国内品牌🚲永久自行车~与当下的大马力摩托车</p> <p class="ql-block">乔家弄——是南市街与中市街交汇后北面的一段路,其与南市街比较,乔家弄更像是街而南市街则像一条弄堂。两家有历史、有传承的老饭店汇集于此,仅相隔5~6个店面,且以本帮菜主打天下。最拿手与出名的是:浦东三黄鸡,响油鳝丝,走油蹄膀/走油肉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国营工农饭店——据称原是老城厢的点心店,原名:万兴馆。其外墙立面上“十年”痕迹依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城厢的人民饭店——店名是伟人的字体。大门朝东,原名:大得利,始创于1905年,70年代易名。大堂南侧整个墙面是伟人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照片。</p> <p class="ql-block">⭐️浦东三黄鸡🐔是沪上一绝,不容错过。</p><p class="ql-block">⭐️本帮小葱麻油炒鳝糊(俗称:响油<span style="font-size: 18px;">鳝丝,上桌后</span>胡椒粉撒一点,更入味)鲜活嫩香。</p><p class="ql-block">⭐️至于本地走油蹄膀/走油肉可以买回家品尝,那是儿时的记忆~每逢过年时妈妈才有空做一回~</p><p class="ql-block">⭐️号称“全家福”的汤,不同于沪上时令“腌笃鲜”~内容更为丰富,有咸肉,蛋饺,肉皮,肉、鱼丸,爆鱼,菇类~</p><p class="ql-block">注:腌笃鲜——<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主要是春笋和鲜、咸五花肉片一起煲的汤。</span>“腌”~指腌制过的咸肉;“鲜”~刚上市的春笋与新鲜的肉类(猪肉、蹄髈、小排骨等);“笃”,就是用小火焖煮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出售的手工织机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心天主教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观音兜山墙——川沙老街多见“观音兜”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海浦东书画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丁家花园(川沙营造馆)</p><p class="ql-block">地址: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北市街19号</p><p class="ql-block"> 原系川沙中市街丁永泰绸布店店主丁云石于1935年所建,当年又被称为丁家花园。建筑平面布局为三合院形式,主体建筑高2层。正厅面阔5间。</p><p class="ql-block"> 该宅曾为国民党川沙党部所征用,建国后为川沙县人民政府的首个办公地。2014年,经过修缮的丁家花园,现为“川沙营造馆”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我们今天看到的上海许多优秀历史建筑,都是“浦东帮”营造家们手中的作品。自清代始,川沙人凭借手中的“泥刀”,缔造了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的辉煌,将上海从黄埔江畔的一个小县城,筑造成为繁华如梦的“远东第一大都市”。</p><p class="ql-block"> 这里,不能不提到“浦东建筑帮”的领袖人物-杨斯盛。是他于1880年创办了第一家由中国人开设的营造厂-杨瑞泰营造厂。1893年,营造了上海外滩划时代的建筑-江海关关署。从此,杨斯盛被公认为上海营造业的泰斗。杨斯盛不仅以自己的努力奠定了上海近代营造业创始人的地位,而且带出了一批“高徒”,他们都是近代上海营造业响当当的人物,如顾兰洲、赵增涛、陶桂松、李贵全、张兰堂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川沙营造馆——</span>“一把泥刀走天下”</p><p class="ql-block"> 这是上世纪川沙匠人的写照,在川沙营造馆进门的墙上就写着。不看不知道,上世纪上海滩包括国际饭店,和平饭店和海关大楼等外滩大部分建筑都是川沙匠人建设的。</p><p class="ql-block"> 通过“一把泥刀走天下——川沙营造业溯源”“‘浦东鲁班’一代宗师——近代上海营造业领袖杨斯盛”“筑造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名建筑与营造企业家”等三个部分,以视频、实物、史料等较全面地展示了川沙营造业的形成、发展的历史、在上海市建筑界的地位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 馆内详细地介绍了杨斯盛和当时川沙的建筑师、营造师(建筑公司老板)他们参与过的外滩“万国建筑”等众多著名建筑的建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纪念馆(处于未开放状态)</p><p class="ql-block">地址: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北市街35号</p><p class="ql-block"> 宋庆龄文化展示中心主要介绍宋庆龄的生平,展览主要体现宋庆龄关心妇女儿童事业的情怀及其贡献。</p> <p class="ql-block">川沙戏曲艺术展示中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地址: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北市街37号</span></p><p class="ql-block"> 川沙是沪剧东乡调发源地,展馆内从各角度全面展示沪剧在川沙、在上海的发展及历史。川沙戏曲艺术展示中心正门是仿古门楼建筑,紧接着就是宽4.5米,高3米“照壁”。绕过照壁,就是演出的场地,约有120平米。演出的戏曲舞台有60平米,是一座仿古的建筑,极具江南民宅风格,屋脊高8米,坐在台下任何角落,舞台演出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内史第——浦东</span>文化之根</p><p class="ql-block"> 她是川沙最厚重的人文底蕴。</p><p class="ql-block">内史第的由来:https://my.mbd.baidu.com/r/LRyvp9IUlW?f=cp&amp;u=c1c8f96a0dfdae80</p> <p class="ql-block">川沙內史第老宅——黄炎培故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地址:浦东新区川沙新镇新川路218号</span></p><p class="ql-block"> “内史第”原来叫“沈家大院”,为沈树镛祖上所建。坐北朝南,三进院落,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官宦宅第,又是一座国内罕见的名人集聚的江南民宅。黄炎培1878年诞生于第三进宅院,现为市级文保单位黄炎培故居;宋庆龄等兄妹五人、民主战士黄竞武、水利专家黄万里、著名音乐家黄自等黄氏子弟诞生于此。内史第曾以藏有汉碑、六朝造像、唐石、宋石等众多文物精品,被清代国学大师俞樾赞为“文物古迹,富甲东南”。</p><p class="ql-block">内史第的修复——</p><p class="ql-block"> 1988年,“内史第”除了当时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黄炎培故居外,内史第已被拆了三分之二,仅剩下最后一进黄炎培故居,面积为733平方米。2004年浦东新区正式立项修复。2009年,浦东新区启动“内史第”复原工程,直到2010年4月才正式动工。建筑面积复建至1800平方米,与历史原貌相比,由于现在门前是新川路主干道,“内史第”被迫让路,其门面向里缩进大约5米,并少了一堵门墙。2012年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內史第故居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内有《黄炎培生平陈列展》,从一个封建举子成为人民共和国领导人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出生于川沙镇内史第,江苏省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1901年入南洋公学,选读外文科,受知于中文总教习蔡元培;1905年参加同盟会。是民盟创始人。</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等职。1952 年兼任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1954 年9 月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2 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4月和1965年1月,分别连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中国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65年12月21日在北京病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span>窑洞里探讨兴衰更替的历史周期率——</p><p class="ql-block"> 1945年7月1日,黄炎培等6人访问延安。期间,毛泽东多次同他们促膝长谈。对此,黄炎培在其日记中写道:“有一回,毛泽东问我感想怎样?我答“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毛泽东与黄炎培这</span>段对话后来成为著名的延安“窑洞对”。</p> <p class="ql-block">黄炎培先生的——座右铭</p><p class="ql-block">理必求真 事必求是 言必守信 行必踏实</p><p class="ql-block"> 黄炎培生前也曾给儿子写过一幅座右铭:“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结句用“古钱”外圆内方比喻,要求做人外表谦和,内里严正。黄老前辈的这12句话,堪称其为人之道。</p> <p class="ql-block">內史第——立本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出生在內史第~宋庆龄1893年诞生于內史第第一进宅院西侧沿街房内(即南市街),并在院内生活(南市街门牌是65~69号)。其父母宋嘉树(又名宋耀如)倪桂珍,其弟宋子文、妹宋美龄都曾经生活在此。目前川沙设有宋氏家族居住纪念地。</p> <p class="ql-block">  1917年夏,宋耀如一家在上海拍摄的全家福,这是民国最显耀的家族。前排为宋子安,二排右起宋庆龄、宋子文、宋蔼龄;后排右起宋美龄、倪桂珍、宋耀如、宋子良。</p> <p class="ql-block">内史第中宋氏三姐妹年轻时的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  作为虔诚的基督教徒,宋嘉树和倪桂珍夫妇(宋庆龄父母)于“内史第”开设福音堂,在川沙地区传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內史第老宅中有胡适曾居住过的卧室与使用的小客厅。1892年2月起,胡适在内史第居住了约一年多时间?</p><p class="ql-block">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男,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安徽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1946~1948年任北大校长,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p> <p class="ql-block">川沙城隍庙——位于西市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川沙关帝庙——位于西市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以园——以道堂、以德堂</p><p class="ql-block">目前已变身为民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川铁路川沙火车站遗址——在华夏东路与北市街的交叉路口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如自驾可以直接导航到雪满天餐饮停车场~10元/小时,停车场出门右手边就是川沙站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 上川铁路当年拆的时候没保存一点东西甚是可惜,据称:现在旧址里的这个火车头并不是当年运营的火车头,而是由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基金会出资征得一个与当年运营的火车头同一型号、同一年代制造的火车头,聊补缺憾。</p><p class="ql-block"> 百年前上川铁路建成通车,对川沙的社会、经济发展无疑是作出了很大贡献的,首功肯定非黄炎培莫属。</p><p class="ql-block"> 上川铁路是上海第一条商办轻轨铁路。1921年,上海士绅穆杼斋与浦东乡绅黄炎培、张志鹤、顾兰洲等集资筹建上川交通公司<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时庆宁寺属上海县)</span>铺设庆宁寺到川沙的轻轨铁路。1925年上川铁路连接了庆宁寺到川沙,全长约21公里。1975年拆除,后按原址复制了“川沙火车站旧址”,位于川沙烈士陵园门口,站台为青砖铺设,围有木栅栏,并保存着20世纪30年代蒸汽机车头。2013年6月,川沙新镇人民政府将“川沙火车站”和“飞虹复道”(<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为当时川沙小火车通行而建造的旱桥)</span>合二为一,成为了现在的川沙一景。</p> <p class="ql-block">1936 年第115期《良友》杂志刊照——</p><p class="ql-block">南匯川沙鐵路由川沙至竹橋段業已建築完竣,三月十五日舉行通車典禮之盛况。</p> <p class="ql-block">川沙公园——鹤鸣楼</p><p class="ql-block"> 鹤鸣楼是川沙公园主景,为纪念建县80周年,是一幢武汉黄鹤楼的仿真建筑物。楼有五塔七层,高54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上用琉璃瓦覆顶,下垒岩石基台~玉石雕栏。四廊彩绘,楼厅有80立柱,飞檐翘角,系60金钟。鹤鸣楼是川沙的标志性建筑,内有电梯可直上顶楼,也可顺着塔内楼梯登上楼顶,极目远眺,俯瞰四方。此塔于1991年7月1日开工,1993年5月22日竣工。雕梁画栋,雄<span style="font-size: 18px;">伟瑰丽,气势不凡,风光旖旎。</span></p><p class="ql-block"> “鹤鸣楼”五匾皆由国內名家题字,正匾由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字,其余<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东侧)“海天旭日”由陈从周教授;(</span>南侧)“声闻于天”由朱屺瞻;<span style="font-size: 18px;">(西面)“江东妙境”由谢稚柳;(</span>北面)“钟灵毓秀”由周慧君分别题字。</p><p class="ql-block"> 楼题鹤鸣,蕴意有三。一是此楼仿武汉黄鹤楼。唐诗人崔颢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二是浦东滨海一带,古代产盐,故名下沙盐场;又多沼泽,产鹤,地名又称鹤沙。三是《诗经》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建鹤鸣楼,象征浦东大开发,将名闻天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沪上走油肉为夹心肉,皮酥肉嫩味美,皮处有些拧劲,肥处不滋腻,瘦肉处则干香有嚼劲。对于拒止肥肉的我,对此完全没有抵抗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沪上油墩子——儿时喜爱的食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川沙老城厢的本地汤团——此为枣泥汤团(不同于黑洋沙,我喜欢😜)。不禁想起儿时的大年初二,常去外婆家,必有沪上水磨粉汤团可以品尝。外婆做得本地汤团个头不小,以鲜肉或黑洋沙为主,每次还能吃8个~想想也真够撑的😄。近年冬天实在想吃时就到四川北路四新饮食店去解解馋。现在好了,又多了一个去处,多了一份选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川沙老城厢特色小吃——塌饼</p><p class="ql-block"> 有5~6种内馅可选,其中以草头鲜肉与枣五仁最有特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老街菜饭——草头菜饭搭配咸蛋黄狮子头,外加一份三鲜砂锅。我曾想如果用吴江的新大米就堪称完美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专卖炸串的中市街炸串店。中市街与乔家弄底还各有一家羊肉店,即可堂吃也能外卖。北市街还有一开间门面的糕团店,品种较丰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林酱菜制作的传统技艺,已是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川沙古镇——有你想看的~內史第,有你想听的~沪剧/越剧,有你想品尝的~本地汤圆、糯米塌饼、草头菜饭、咸蛋黄狮子头、沪上传统本帮菜~更有你回归儿时的感觉,满满的温馨回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川沙古镇——浦东之根,心里的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