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赠别怀人诗

岁晏华予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 “辞亲远游”,仗剑出蜀。 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阳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也表现出独特魅力: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李白这种想落天外的特点,大大发展了庄子寓言,屈原初创的浪漫精神和表现手法,也融汇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一代「诗仙」的赞誉。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他的七言古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诗(《古风》59首); 有具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更为重要的是两人共同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灵性,成为和谐一致的同伴和知音。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师,供奉翰林。终因小人谗毁,被赐金放还。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此诗作于开元十六年(728)暮春。诗中不仅写尽题面,而且创造出繁花似锦,深情送别的场景。“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后两句写久立江边怅望帆影尽,托出友情之深,意境含蓄,余味无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此诗作于天宝七载(748)暮春。王昌龄因“不护细行,贬龙标尉”,李白闻知,写此诗遥寄。古时以右为尊,左迁,就是由尊降卑,指被贬降职。前两句叙述,后两句抒情,缠绵悱恻,情深意厚,而造语新奇。托明月清风传情,正如朱光潜先生言:“中国诗坛,悬挂着一轮永恒的明月”。寓情于景,以景传情,全以神行。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常拿出美酒盛情款待他。李白临走时,汪伦赶来送行。李白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 清代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晁衡是日本奈良时代遣唐留学生。此诗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春,时李白在扬州,传闻日本友人晁衡归国遇难,悲悼而作此诗。诗中赞美晁衡的杰出才华与高洁品格,将哀痛之情融于缥缈景色中,意境深远,为独具一格之挽诗。

李白

汪伦

孟浩然

桃花潭水

晁衡

汪伦送

这首

千尺

诗坛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