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宗德先生《对联创作学》发布

柔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邹宗德先生《对联创作学》出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著名楹联家邹宗德先生的新著《对联创作学》最近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本既倡导普及,又指导提高的高层次对联理论著作。全书近30万字,分为12章,从对联的一般规则、特殊规则到对联的炼字、对联创作如何提高文学性,再到对联创作实例谈、对格61种,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它是作者40多年的对联创作实践、对联理论探索和对联教学经验的心血结晶。 </p><p class="ql-block"> 邹宗德先生是中国楹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联坛十秀之一,湖湘楹联七子之一,中国楹联最高奖--------梁章钜奖获得者。2021年又入选湖南省委人才库—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艺家,是诗联界的唯一入选代表。《对联创作学》定价88元/本,每本邮挂费6元,5本以上免邮费,10本以上按9.5折优惠,20本以上按9折优惠,50本以上按8.5折优惠,100本以上8折优惠。欢迎订购。</p><p class="ql-block"> <b>微信订阅:邹宗德老师 18075908896(微信同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快速入门以臻高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李争光</b></p><p class="ql-block"> 我国当代著名楹联家邹宗德先生的《对联创作学》一书,既是一本指导对联写作的理论佳著,还是一本高层次的雅俗共赏的文艺理论杰构,更是适应当今我国对联创作的繁荣,迎接发展高潮、形成高峰的迫切需要的产物,它丰富了楹联理论知识,将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繁荣文艺创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联或曰楹联,以其独具的艺术特色,在我国的文化领域里,像花朵艳丽着迷人的春色,像星星璀璨了深邃的夜空,像波光点缀着浩荡的大海,像美女优美的舞姿倾倒了快乐的人群。每一副对联,总是踏着中国人喜怒哀乐的节奏,抒发着他们的深情,激动他们的心志。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人这样利用汉字独特优势,而发明对联这种奇妙便捷的文学形式,广泛地使用于各种场合来抒情述志。你看,每逢春节来临,几亿以上的家庭,其门口都要贴上迎春的对联。各种喜庆时刻,不论商店、学校、机关门口也都要贴对联。</p> <p class="ql-block">  在我国,对联可谓洋洋大观,盛矣,丽矣,众美备矣!举世鲜矣,奇矣!特别是当今,我们国家步入了历史上空前的快速发展时期,走向繁荣富强的新时代,各行各业都祈盼更好、更美、更盛。这种情势诉诸于文字,唯有对联最便于表达,最便于宣扬。因而邹宗德、刘宝田二位楹联家曾在2013年第四届中国楹联论坛上预言中国传统文学,在继唐诗、宋词、元曲的高峰之后,将会出现对联文学之高峰。然而,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繁荣兴盛乃至高峰的形成,都离不开高明的理论指导。对联创作也是如此。况且目前我国的对联创作总体来说,质量并不高,一般化的联语比较多,甚至常有错误。连我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教授们为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写的挽联,不但不合联律(上下两联起句不合平仄,联中还有不规则的重字),甚至文理不通(“通汉梵”和“通中西”合掌)。所以,当今我国的对联创作,多么需要一本言简意明,既具体介绍对联的写作普及知识,又能指导提高对联创作质量的高层次的理论著作啊!</p> <p class="ql-block">  邹宗德先生的《对联创作学》就是一本既倡导普及,又指导提高的高层次对联理论著作。此书即是一本十分难得的具有新意与艺术高度的对联理论著作。 </p><p class="ql-block"> 《对联创作学》分十二章,第一部分讲述对联的源流;第二至第五章分别介绍对联的文体属性、社会功用、类型特点、审美品味;第六章讲述对联的一般规则,即对联的一般常识。这一部分文字十分精要,可谓言简意赅。当说的都说了,不当说的,绝不啰嗦,还告诉你许多记忆的诀窍,令人一看就了然明朗,且容易记住。第七章,介绍对联的特殊规划,如借对、自对、粘对、蹉对、马蹄韵、朱氏规则、李氏规则、其他规则等等。这一部分在当今很多对联理论书中少有提及或没有着重全面的论述,但是这些内容是相当重要的。要学对联,必须掌握这些规则,不然就不能学好对联。因为有时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必须采用这些对仗形式,才能表达得好。而且阅读和欣赏别人的对联时,也必须了解这些形式,才能见怪不怪,才能了解别人联作奥妙之所在。如果你不了解这些形式,以为别人违反对联的规则,而进行批评指责,那就表现出你是外行,而贻笑大方。如当今某学者对当代文学泰斗郭沫若先生《赠侄媳魏蓉芳》的一首嵌名联,提出尖锐批评,认为不合联律。其实郭老的“莫学芙蓉空有面;应效芬芳发自心”一联,是采用粘对形式,正如《对联创作学》中所说,粘对虽然上下联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同平、同仄,即所谓失对,但单句并未违反平仄相间的规则。这是一种合粘失对的特殊调声现象,它确实鲜为人知,许多人面对这种现象感到茫然,甚至批评这种现象不合对联要求。殊不知这种写法古人早已有之,且多出于名家之手。郭沫若先生乃一代文学大师,国学功底十分深厚,现今我们这些学人无可企及。该学者就是因为不知对联中有许多特殊对仗形式,而错评大师,真令人遗憾。</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读了邹宗德先生书中的这一部分知识,就不会如此闹笑话了。邹先生书中第六、七两章都是学习对联规则的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二者不可或缺。了解了第六章,你就懂得写作对联的起码要求,掌握了基本知识;了解了第七章,你就懂得了写对联的特殊形式,掌握了更全面的知识,而游刃有余,更多地得其奥妙,使对联写得更好。可贵的是邹宗德先生在此两大部分中皆讲述得一清二楚,且全面深入。令人读后清晰明朗,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p><p class="ql-block"> 这两章,虽大体用笔精简,但有时为了将问题说明得特别清晰,又大笔淋漓,用墨如泼,不厌其烦而放纵恣肆。叫你如入满园春色,而眼亮心明,快哉爽然。如在介绍上面所提到的粘对,为了加强其说明力,证明粘对历来就被名家高手所采用,而不惜列举了自古以来的18副粘对名联,反复明辩之。叫你无以质疑而豁然、释然、愧然矣。在这一部分里,我们不仅窥见到邹宗德先生的丰富学识和不凡才气,而且窥见到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治学风格。对于一个诗人、一个楹联家来说,有了较好的学问功底和写作才气就行了。而对于一个学者、一个文学理论家来说,光有这两个条件还不行,更重要的是学术水平,特别是治学风格。有了良好的治学风格,往往就有超凡的对联创作学识见和良好的治学方法,而写出精粹的学术著作来。此书第六和第七章尽管只是将对联的一般规则和特殊规则进行阐述,但是无论从内容和行文上我们已看出邹宗德先生在治学方面超群的识见与胆略及精密严谨的态度和方法。他善于创新,在许多地方发表了自己的创见,又很讲究严密厚重,把问题论析得十分深透,毫不含糊,且全之尽之,力求静思,力求完善。 </p><p class="ql-block"> 本书第八章,讲词性从宽的范围,让读者了解从宽是为了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境界。第九章讲对联的炼字,不仅论析了炼字的重要性和炼字的一般规律,而且在很多方面论析楹联炼字的特殊性和炼字的种种技巧。这些技巧的论述很有新意,很有艺术识见。他往往把自己创作实践中炼字的经验介绍给读者,并对别人的炼字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同时又着重指出炼字是为了炼意,炼字在于提高炼意的高致,在于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不仅表现了一个理论家很高的美学修养,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了邹先生作为一位著名楹联创作家宝贵的实践经验,为许多理论家所不能达到的理论深度和文艺美学见解的高层次。</p> <p class="ql-block">  第十章讲如何提高对联的文学性,是全书最大的特色,也是其他对联理论书籍所未见的。古往今来,人们对于世事人生的种种向往和追求,都希望能够进入到高层次而不断进取。英国文豪萧伯纳曾经说过,一个人不进入到高境界,一刻也不得安宁。我国伟大诗人杜甫有诗句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我国东岳泰山石刻上有徐宗干的集句联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都表现了对高境界的追求。伟大的孔夫子到了晚年,已在学术上大有成就,却还说:“加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论语》)他这样说,就是还要在学问上进行更高境----快速入门以臻高境界的追求。当今我们文学创作,不论是小说、戏剧、散文,还是诗词、对联,精品甚少,低层次一般化的作品比比皆是。一方面,许多作者本来功底浅薄,才气不足,却满足于低层次的写作而大量粗制滥造。他们也不懂得什么是优秀作品,以为自己的一般化的作品就很优秀。正如孔子所说的:“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另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采用政治标准第一来评论文学艺术作品,而造成一种误导,以为作品只要思想内容好,艺术上差一点没关系,甚至反对在艺术上的追求。我国有个著名的诗词杂志,竟然在醒目的扉页上由一位著名学者发表论文反对评论诗词追求诗味,只要题材好就行。楹联创作也大致如此。邹宗德先生是深知这个现状的,因此,他的《对联创作学》一书,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先指引对联入门之道,然后重点指引登堂入室的奥妙。所以他在只用比较短的篇幅讲解入门知识之后,即用大量的篇幅着重论述对联创作如何登堂入室,如何提高文学性,就是提高艺术质量。这体现了宗德先生作为一个楹联创作家和理论家的治学风格。这一部分的突出特点是创新,宗德先生以他丰富深厚的楹联研究学识和高超的楹联创作实践水平,现身说法,撮其精要,深入浅出,毫不保留,向我们展示了楹联艺术和楹联美学的一个令人大开眼界的新天地。而且还在第十一章安排了“对联创作例谈”,以他人对其作品的评述作进一步补充说明,让读者进一步领悟作者创作之精髓,真乃对联创作出彩之葵花宝典。</p> <p class="ql-block">  本书的最后一章讲对格61种,占了相当多的篇幅,是全书的另一特色。很多内容是一般楹联学习者,甚至是楹联创作家和理论家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而又必须见、必须闻的楹联知识领域。这么多的对格,实在是博会精思,广采众芳、洋洋洒洒、浩大新奇,发人之未对联创作学发,见人之所未见。叫人如入一个波光耀金、含宏万汇的对联艺术的浩瀚海洋。迄今为止,我国任何一个楹联理论家,任何一种楹联理论著作都未发现和提出有这么多的对格,然而这又是客观存在的。几百年乃至千余年的中国楹联创作实践证明,这些对格早已有之。理论来于实践,并指导于实践。既然楹联创作实践早已有之,作为楹联理论就必须予以发现,加以总结,而特别归纳提炼出来,使之在理论上有一个合理的位置。不然就不能很好地指导和发展创作实践。如此看来,61种对格实在令人大开眼界、目瞪口呆而惊诧莫名。但当你仔细读来,却觉得宗德先生实在高明,他把楹联创作实践中这么多的艺术花朵一一采集给人们欣赏,真使人欣喜之至而怡然自得。此书第十至十二章占了全书很大的篇幅,成为此书的重要部分,其用意就是在于将此书上升到楹联艺术理论的高层次,上升到诗学理论、文艺美学的高层次,从而奠定了此书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一本文艺理论著作如果只停留在一般知识的介绍上,那就只能停留。在低档次的普及读物范畴之内。宗德先生此书虽然精要明了地写了许多应写的入门知识,然而,邹先生的用意不仅仅停留在入门的初级 阶段上,而更在于把此书提高到楹联理论乃至文艺美学的高层次上。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楹联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必须了解这些、懂得这些,才能进行多方面内容、多种构思和多种方式的楹联创作,才能将楹联写得更好,才能广泛地多角度、多层次地推动楹联创作的发展。而且一本艺术理论书若不上升到艺术理论的高层次,就没有学术价值,就没有艺术生命力,很快就会被人遗忘的。宗德先生蕴藉着杰出的才华和学识写作此书,当然不会停留在这样一个低层面上。</p> <p class="ql-block">  宗德先生不仅是一位楹联理论家,而且是一位著名的楹联创作家。他曾多次获过全国性的大奖,写出过很多高质量的楹联佳作。所以他在此书中,往往能以自己的独到创作实践经验和高层次审美视角,而发人之未发,论析了许多艺术的真谛,从而形成他独特的治学风格和高屋建瓴的真知灼见。这实在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其中对联炼字、提高文学性和对格61种的提出,实在是既十分新颖又十分精审厚重的前所未有的理论佳构。而且,只有作为一个优秀实践家,才能很具体地洞悉创作中的艺术妙谛,才能发现一般人难以发现的艺术技巧。宋代著名诗人和诗歌理论家刘克庄(后村)曾经说过:“诗必与诗人评之。不习于诗,于诗人高下深浅,未尝涉其藩墙津涯,虽强评要(总)未抓着痒处。”(《后村诗话》)宗德先生的这本对联理论著作,无论是讲述对联的写作方面,还是鉴赏别人的对联佳作,都有很多新的、深的见解,总是切中对联写作中的肯綮,而出乎其类,拔乎其萃。</p> <p class="ql-block">  宗德先生在这本书中,不仅向人们介绍了许多对联乃至文艺理论的知识以指导创作和对联鉴赏,同时还在论析时精心例举了大量的历代广为流传的名联,以开阔读者的眼界,提高读者的鉴赏品位。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宗德先生如此用心,如此为读者着想,亦可谓用心良苦深厚矣! </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宗德先生的这本《对联创作学》不仅可以指导广大楹联爱好者快速入门并登堂入室,其功莫大焉!本书的理论水平和艺术质量,我可大胆地预言,此书可以流传后世,成为我国研究对联和诗歌文学的重要著作,乃至经典理论著作,实在可喜可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作者李争光系江西井冈山大学古代文学教授、诗词楹联家)</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