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文学社这一期的主题是“争与不争”。主持人尤其提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同事、夫妻、朋友之间,特别是现在的主要社交平台-微信群中,如果你对一件事物的见解和主张跟别人有异,观点有所不同,意见不统一,争与不争,如何争?</p><p>我回顾一下我的互联网生涯,其实我还真是一直是一个好辩的人。这甚至也可能是现实生活性格的一个延伸。我的大学专业是社会工作与管理,最初隶属于哲学系,研究生是逻辑学专业。虽然所学不精,但大家可以想象,哲学系和逻辑专业的好辩之恶习那我确实是继承和内化于心的了……</p><p>虽然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见到谁就跟人家争论一番,但每当观点碰撞的时候,我总喜欢寻找各自的立论点,理清各自的逻辑脉络,甚至到处寻找论据论证,来弄清楚究竟哪种观点正确或错误,孰优孰劣。(抱歉啊各位师长,多年所受教育,最终就体现在这些地方了…汗颜中)好的辩手,自当各持己见,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各不相让,如果事实证明一方观点或者逻辑有问题,免不了自承其短,甘拜下风,另一方也就适可而止。更多情况下也是谁也说服不了谁,那么也可以相视一笑,心领神会。或者双方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竟因此各自升华,达到新的共识,如此种种,都算美满结局。我自己是乐在其中的,因为总觉得这是一种智力上的训练和比赛。我享受着逻辑思维的推理演绎,感受语言的理智中性但又能充分表达各自的观点,感受思想的碰撞和精神的交流,往往在此中得到一种别处难以体会到的精神满足感。好的辩手,能让人感觉到真正的思想交锋,精神交流,可以说是以辩会友,乐何如之。</p><p> 但后来我渐渐自觉、自醒,发现无论是现实还是网络中,这种辩论其实是越来越难得了。不说凤毛麟角,也是百中无一。尤其近些年所见,微信也好,网上也罢,意见对立的双方,争论焦点不在概念是否清晰,论点、论据、论证是否可靠,而是无限重复己方观点,能够靠转移论题、偷换概念这些诡辩技巧来针锋相对的辩友已经都算是极为稀少,更多的是一上来大家先互相扣几个大帽子,谁的帽子大谁就赢了。如果这一招不好使,那么接下来互相谩骂,侮辱、贬低、打击对方人格的招数也就用上,而事情至此,若非一方退让,黯然离去,则双方各自肾上腺素飙升,血压上冲,气急败坏,两败俱伤。甚至有发展至线下,横眉立目,现实约架,你一拳我一脚,头破血流,你死我活。而公共论坛、公共微信群则残红满地,一地鸡毛,狼藉不堪,甚至波及观众,危及微信群生存,最终谁也没有说服谁,谁也没有改变谁。此种惨况如今已成常态。</p><p>所以我也就渐渐改变。好的辩手难寻,善辩、好辩也就变得毫无必要。如今在网上和微信群,遇到观点对立双方,上策:大路朝天各走一边,道不同不相为谋,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除了必不可少的交集,人生还有很多选择。中策:表明观点,陈述论据,针锋相对,但三五句对话之后戛然而止,既表达清楚己方观点,又不陷入纠缠。下策:你有一,我有二,你做初一我做十五。你扣帽子我也有,你爱骂人我奉陪,大家斗个你死我活不亦乐乎……</p><p> 既然不能享受思想的碰撞,精神的交流,享受不到辩论的乐趣,那么何不各自安好呢?所以我觉得好辩可以,但无需争论不休,更无需一定要一方压倒另一方,如同花园中百花开放,各吐芬芳,这才是人生常态。如此看来,不争更重要过辩论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