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四岁的孩子可以玩一两岁孩子的玩具吗?可以看一两岁孩子的绘本吗?会不会有些幼稚,浪费时间?很多时候,“筛选”这个键时常可以替我们解决这个纠结。但是,这次我“不较真儿”地把孩子的筛选键设为0-2岁,《小鸡球球系列》果真再次引起了Lucky的注意,他不假思索地选了三本。</p> <p class="ql-block">再看小鸡球球,完全没有那种嚼剩饭的感觉,相反,看着简洁的画面和简练的文字,不觉让人心情舒畅。我们跟随图画表达着自己的理解,跟随情节表达着自己的情绪。当翻到其中一页时,Lucky对我说出的“小鸡球球和小鸭嘎嘎撑起一把荷叶伞”表示明确的反对,他说这是树叶,不是荷叶,你看它的形状有点像三角形。我那时那刻的想法是“肯定是荷叶呀,荷叶不沾水呀,这有什么好就纠结的呢”。嘴巴信誓旦旦地说,这肯定是荷叶!不信你看看里面的配文!???!哦吼,“一片树叶伞”……</p> <p class="ql-block">我没有表示不好意思,也没有对我们的讨论下个定论,而他看起来也不需要我的定论,因为他有自己的判断,故事继续进行……“小鸭嘎嘎,谁藏在荷叶下呀?”一副荷叶的图片出现,Lucky自信地说,看,这才是荷叶,圆圆的,还有一个小缺口。我那时那刻很想说只有睡莲的荷叶才是有缺口的,一般的荷叶都没有。我把自己的那点“小知识”咽了回去。因为比起他的发现和“较真儿”,我的较真儿显得很low。</p> <p class="ql-block">大人们,试着想一想孩子们每次看似无厘头的发问和发现,有《我有友情要出租》里面那只不起眼的小老鼠,有《玛德琳的救命狗》里面唯一扬起嘴角的玛德琳,有《爱打嗝的斑马》里面条纹的变化……不依托于文字,只依托于沉浸,带着“较真儿”的劲儿,不断的发出自己的声音,又在判断和选择中,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相对牢固又保持开放!最近孩子的发问都是一连串的,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呢,直到我不耐烦地说自己不知道。现在想想他只是问到了我知识的盲区,如果我再觉得他的问题没有价值,那我就进入了思维的盲区,由恶性互动塑造出的没有生活敏感性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丰盈的人生需要我们保持一定的“较真儿”,如果你身边也有较真儿的人,恭喜你,你多了一次再审视的机会;如果你身边有很大条儿的人,恭喜你,你多了一次心舒畅的机会。别较真所处的环境,不管怎样,都留有开拓的空间;别较真所遇的人儿,不管怎样,都存在值得借鉴的地方;别较真所经的过往,不管怎样,都拥有嘴角上扬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那到底较真什么呢,相信不会选择固执的你,一定有属于自己的判断!总之,不限制自己的“较真儿”,也不忽视别人的“较真儿”,保持生活的敏感,而不是坚持~让一切像呼吸一样自然而然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