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五龙口 探访沁河桥

蝈蝈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眼前这座雄伟壮观的桥是位于济源五龙头村207国道上的沁河大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不足百米的沁河河口上并立着四座大桥,最高的是二广高速大桥,中间的两座是焦柳铁路大桥,最低的是七十年代修建的国道207沁河大桥,也是视觉最美的一座大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桥1969年开建,是当时全市双曲拱跨度最大的桥梁,该桥全长235米,5孔,每孔净跨40米。1970年8月竣工通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桥下仰望,还能看到土模支架模壳所留下的痕迹(现代建筑用金属模板),钢筋水泥的质量标准低。<span style="font-size:18px;">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当时建桥的技术的限制,该桥已被确定为危桥。但中国拱桥的技术和视觉效果值得我们去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多么有凝聚力的标语口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今天的中国更需要这种伟大的凝聚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给老一代人留下多少红色记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是五龙口险堤,也是焦作境内沁河南岸河堤公路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龙口古称枋口,因秦代在此开山凿渠,以枋木为闸,后又相继开挖了永济、广惠、广利、永利、新利等五渠,呈"五龙分水"之势,因此得名五龙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看到的是“广利灌区渠首”管理局。两侧对联“秦渠枋口开两千年灌区,五龙引水富六百里怀川”。告诉我们水渠的悠久历史和对怀川百姓的恩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是历年修建水利设施遗址和遗留的碑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日月风雨的侵蚀下,碑体上的文字都已模糊难辨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碑林记录着自秦代济源先民们便在沁河修建枋口堰,目的就是为了利用沁河之水来灌溉农田,服务于日常生活。经过历代的不断扩建,先后开凿广济渠,永利渠,广惠渠,甘霖渠等,使它不断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部分水利设施直到今天我们依旧在使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处为“三公祠”。纪念为引水做出贡献的三位官吏,分别是史纪言,石应嵩,涂应选三人,此三人也是功劳卓著,但是没有专门的祭祀之地,在嘉庆七年,由民间士绅与长者集资修建,请时任济源县令的何荇芳撰写了碑文,碑中原文:“而三公竟无专祠,斯固济民之所大不安者。迄今二百余年,被其泽者既久,思其德者难忘。”此话让我们明白,济源人们非常感谢这三位治水功臣,也享受了二百多年水利之福,当他们饮水思源,想去祭奠一下这三位英雄之时,发现没有专门的祭祀场所,很懊悔,内心也很不安,这不是忘本吗?我们而今灌溉浇田不愁用水,生活丰衣足食,就把先辈忘了?那怎么行,所以后人们商量修建祠堂,令大家永思先贤之功。这便是今天的三公祠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祠堂前围栏上的石狮子,形态各异,面向汹涌而来的山水,守护者一方百姓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祠堂下面是历经千年的枋口,源源不断的沁水从这里流向怀川大地,让这里也成为隋唐时期重要的粮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的引水渠扔在发挥他千年不变的作用,确保引水灌溉和国家粮食安全。</p> <p class="ql-block">我是蝈蝈;和骑友在骑行路上探寻历史遗迹,与你分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