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兮,琢兮,书香远兮 ——阳信县“三名”中小学班主任协作组读书活动纪实

微雨飞燕

夏日的午后,阳光穿过繁茂的大树,在地上闪着斑驳的光影;不知疲倦的蝉一声长一声短的唱着不变的歌谣;五颜六色的花儿忍受着余热怒放着生命。此时,沏一杯绿茶,满屋氤氲茶香,手捧一卷诗书,偷得半日时光,静享书中世界的清凉。 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不负夏日好时光,阳信县“三名”中小学班主任协作组开展了暑期读书活动。 阅读者:阳信县第四实验中学 丁涛<br>阅读篇目:《静悄悄的革命》<br>内容简介:本书是国际著名课程专家佐藤学教授从事教育研究工作20年,在日本、美国近万间教室进行实践观察研究的总结。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带给教师诸多有益启发,对众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更能加深教师对课堂的理解。<br>原文摘抄: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br>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br>读书感受: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或请其他同学回答。<br>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要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br> 其次是孩子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br> 联系到当下的课堂教学,以围绕问题驱动的课堂教学为例,当老师提出问题任务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讨论的时间与空间。当全班交流时,老师要以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作为组织者,教师进行穿针引线组织生生之间的互动,如:这是他的想法,你是怎么想的呢?让大家都参与到讨论交流中。作为合作者,当学生交流出现分歧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介入发表自己的观点为学生提供讨论的话题。作为引导者,当学生的交流误入歧途时,教师采用追问或质疑的方式把学生引入正途。教师只有充分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才能真正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适时地进行引导和点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br> 当然,老师在倾听学生发言时,除了眼中有人,尊重学生接纳学生与学生产生认知和情感的共振,还要心中装着目标,将学生引向目标的彼岸,实现深度学习。这需要教师教育的情怀与智慧。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br> 阅读者:洋湖乡中心小学 张春燕 <br>阅读书目:管建刚《一线带班》<br>内容简介:<br>管建刚《一线带班》就是依其一线带班的经验写给一线老师的,书中介绍了他一线带班的“七抓”。从怎样让学生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怎样让学生的默写一字不差、怎样让学生的作业及时上交,到怎么让后进生感受作业的乐趣、怎样让课外阅读有时间和质量的保障、怎样让家长知道你关心他们的孩子、怎样开网络家长会等等一线带班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都能从中得到启发、找到妙招。<br>原文摘抄:<br>1.教育的左腿叫学校,教育的右腿叫家庭。两条腿一起走路,两条腿和谐走路,才会走得快、走的顺。一条腿出了问题,或者两条腿不能配合,走不快也走不好。<br>2.“奖状”只是个形式,形式不好好做那是形式主义,形式好好做那就是仪式。<br>3.新接一个班级,不只给学生以第一印象,也给家长们以第一印象。认真批阅暑假作业,及时给学生也是给家长以正式的反馈,“第一印象”的仗会打的比较漂亮。<br>4. 没有家长的支持,即便老师全力以赴成效也微乎其微。<br>读书感受:<br> 批改前任的作业是老师接受一个新班,了解学生的窗口。正如管老师说:“新接一个班级,不仅给学生以第一印象,也给家长们以第一印象。认真批阅暑假作业,及时给学生也是给家长以正式的反馈,“第一印象”的仗会打的比较漂亮。”接受一个新班,不仅老师忐忑,家长和学生同样的心理。老师希望能够所接受的班集体,学生朝气蓬勃,勤奋向上,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都能通情达理,遇事明事理好沟通,支持教育,这样老师就会少使很多心,带班也会得心应手;家长希望孩子能够遇到一位素质高,带班有经验,幽默诙谐,能给孩子积极向上的指引力的老师,自己带娃也会省很多心。其实教育就是学校、老师、家长共同努力的事,既要有学校创造育人环境,也有爱心满满的老师努力工作,还要有通情达理的家长默默的支持。好多事情并非如我们所期望的那么美好,凡事都有不完美,才需要我们努力去做,向完美靠近。<br> 教育是一个良心活,用心、用情,真诚对人,用心做事,相信我们的教育会越办越好,学生会越来越优秀。正如习主席所说的:“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每一位好老师都是用心在塑造每一个灵魂,是每一个灵魂都具有向善的力量,使我们的社会更加臻于完善。<br> 阅读者:河流镇中心小学 秘先梅<br>阅读书目:《静悄悄的革命》<br>内容简介:《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主要描述了学校在各种因素影响下进行的教学改革。这种“革命”旨在通过与事物、与他人以及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来创造积极合作和深入反思的学习。本书涵盖了许多新观点,更多地是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分析。<br>原文摘抄:<br>1.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br>2.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反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br>读书感受:<br> 闲暇的暑假能有一本好书读,对于我而言实在是一件极为惬意的事情。慵懒的午后,随手翻开读几页,便可让混沌的思绪清晰起来,也让空虚的心情充实而舒畅了很多。今天,我读完了第二章的全部内容,佐藤学先生在这一章主要阐述了改变教学的策略和原则,他认为“改变教学”可以从内部促进学校的变化。其中,让我触动较大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br> 一、敞开大门,相互评论<br> 作者在文中讲到,“在教室之间相对封闭的学校里,教师间的团结、合作的意识很淡薄,而且教师们按教育观、人生观的不同聚合成一些小团体……”读着这些语句,头脑中不断浮现出自己经历的一些现象。当老师们都为一件事、一个目标而忙碌不停的时候,是没有闲暇时间去拉帮结派、评头论足、说三道四的;相反,如果大家都“堵上大门朝天过”的时候,就会各自为营,相互间失去信任,一个大集体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凝聚力,甚至会出现不愉快的小矛盾,正所谓“闲生事端”。<br>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心思和精力投注于教学,但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参与教研活动,特别是要敢于敞开大门让别人评价自己的教学,不怕出丑和批评,虚心接受合理化建议,真正做到“取长补短”。<br> 二、关注学生,听为中心<br> “相互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倾听”的主体,在文中不但指学生,也包括老师。老师们总是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专心听课,因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孰不知,形成认真倾听氛围的重要因素就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一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注,学生就会更加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课,学习也会更加投入。在刚刚结束的上学期,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足,有时为了抢时间赶课,省去了与学生的互动环节,以至于在课堂上少了很多与学生之间的共鸣,学习效果也就会不尽如人意。<br> 【 阅读人 】水落坡镇雷家小学 肖书华<br>【阅读书目】《家庭与家庭教育》<br>【内容简介】当今社会,家的规模变小了,居住变散了,功能变弱了、家庭情感变淡了,家庭价值观变味了,家庭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的大问题。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文化以家文化为基础,家风家训对儿童的成长影响深远。我们或许可以将弘扬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与家庭教育相融合,以开启新的育儿时代。<br>【原文摘抄】<br> 家风是一个家庭(家族)的整体风貌。家风是一种以父母(或祖辈)所提倡并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为人处世的风尚和作风。家风具有价值性、榜样性、传承性的特点。<br>家训是实现家风的途径,是专门为教育子孙撰写的训导之辞,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一定程度上,家训等于家教。<br>【读书感受】:<br> 我们熟悉的家训有《朱子家训》、《诫子书》、《颜氏家训》、《王明阳家训》、《曾国藩家书》、《王氏家训》、《钱氏家训》 、《包公家训》 、《袁氏世范》 、《傅雷家书》、袁黄的《训子言》《了凡四训》,其中《袁氏世范》中有:<br>“情不可以强合。”强调家庭教育的自主性,家长要尊重孩子个体发展(乐天型、忧郁型、激进型、冷静型),要发现优点、不贴标签,及时补充对应营养。当然,作为成人,我们也不要急于劝人,避免自以为是。<br> “ 人贵于反思。”强调家庭教育的察觉反思,凡事父母先反思,我们都是过来人,从孩子那时走过来,都曾经看到我们的父母怎样做,父母是示范、是镜子。<br> “父子贵慈孝。” 强调家庭教育的要有价值感、亲切感,反观我们小时候,被打的时候是否开心?被训斥能否听进去?作为老师,我们禁不住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管理方法、艺术,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习借鉴。<br> “处家贵宽容。”强调家庭教育要包容接纳、给予安全感。<br> 家是心灵的港湾!应是孩子、家人最有安全感的地方,作为家长要营造好倾听、诉说的和谐氛围。作为学校的负责人,在学校管理中要雷厉风行和宽容亲切相结合,增强团队凝聚力。作为教师、班主任,更要在宽严相济中提升班级管理能力和效果。<br> “父兄不可辨曲直。” 强调家庭教育的亲密感、价值感,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交警有温度的执法给予我们启示,出于爱,不争辩,家庭成员之间的对与错、输与赢,分出来又如何?伤感情。在单位,人与人之间亦是如此。<br>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家训,或许我们可以设定,家庭建设目标: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家庭建设价值取向: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家庭成员个人价值准则: 爱国爱家、爱岗敬业 诚信做事 友善待人,并无违和感。<br> 理想的家庭教育体现为五大心性能量:安全感、自主感、亲密感、价值感、成就感;重点关注生命五力:专注力、决策力、源动力、推动力、创造力;家风家训对家庭的滋养作用:有生而有之、生生不息。<br> 家庭的正确定位还是要以家长为核心,家长有爱、权威和责任。而权威不是约束,是约束和自由的平衡;责任不是包办、是行为和规则的阐述;群体高于个人,但不能漠视个人心性。和谐有爱最重要!<br> 阅读者:阳信县翟王镇中心小学 王云磊<br>阅读篇目:《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实施指南》第一章<br>内容简介:《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实施指南》这本书通过文本解读、案例分析、实施建议等多种形式,对《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进行了详细解读,以帮助一线教育工作者理解和掌握《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具体要要,推进《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贯彻落地,增强《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实施效果。<br>原文摘抄:<div> 1.应当将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作为是否应当实施教育惩戒的判决依据。</div><div>2.教育惩戒的根本目的不是惩罚,而是教育。<br>3.教育惩戒既要解决教师滥用教育惩戒的问题,也要解决教师不敢实施教育惩戒的问题。<br> 4.教育惩戒的实施既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也要保证教师的教育权。<br> 5.教育惩戒的有效实施需要学生、监护人、教师、学校、社会形成合力。<br>读书感受:</div><div> 教育惩戒是教师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在“谈管色变”当今,如何才能更好的应用教育惩戒来达到教育的目的是每个教育人应该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实施指南》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教育惩戒之路。<br> 首先,教师严而有度。教育是源自于爱的,对学生的惩戒一定要出于爱的目的,在对犯错学生惩戒时一定要把握好度,惩戒过轻,对学生的批评不痛不痒,起不到规错的目的;惩戒过重,超出了惩戒的界限,触犯法律,既伤害了自己,又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对学生的惩戒一定要把握好度,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好。如果为了惩戒而惩戒,让学生感受不到你的关心、你的爱护,那么你的惩戒不仅取得不了良好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反感,造成师生敌对,达不到教育的目的。<br> 其次,教师惩戒要有方。古人有云,扬善与公堂,规过于密室。教师对学生的惩戒要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进行,这应该是我们惩戒学生的一个准则。教师对学生惩戒一定要单独进行,目的是教育学生遵规守纪,是其知错能改,如果在公众场合对学生实施惩戒,会使学生颜面尽失,容易造成师生敌对冲突,或者学生干脆破罐子破摔,越来越难管。<br> 第三,教育惩戒需多管齐下。对犯错学生的惩戒虽说是学校和教师直接实施,但学生的监护人在教育惩戒中负有与学校和教师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的责任。作为老师要多和家长沟通交流,共同帮扶教育好犯错的孩子。<br> 第四,我们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惩戒。在平时管理学生时,要做到学生着急,老师不急。教师在处理问题时不要有过激的语言,过激的行为,那样会造成不可控的后果。要学会冷静的,理智的处理问题,力争收到教育的最佳效果。<br> 路漫漫其修远兮。教育是循序渐进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导说服的,我们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惩戒的育人作用,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br></div> 阅读者:河流镇中心小学 刘海军<br>阅读书目:《静悄悄的革命》<br>内容简介:本书是国际著名课程专家佐藤学教授从事教育研究工作20年,在日本、美国近万间教室进行实践观察研究的总结。作为行动的研究者,作者拜访了世界各地的幼儿园、中小学和护理学校,和老师们一道,探讨对课堂和学校进行改革。他推动着教室里活动的、协同的、反思的学习的实现,促进着学校里老师们互相成长、同事性关系的构建,推进着学校和社区合作,并提出了 "学习共同体"这一重要概念,不断推动学校从自身入手进行改革。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带给教师诸多有益启发,对众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更能加深教师对课堂的理解。<br>原文摘抄:仔细想来也有道理,虽然在同一个学校不同年级的不同教室里,采用的是同样的教材,但教师的个性和经验不同,每个班级的学生又是不同的,那么漂出来的当然是不同气息的教室氛围。这样各个教室里边的学习活动也是丰富多彩而不是整齐划一的。<br>读书感受:<div> 从书中我认识到,要想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体性,首先教师应能很好地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习。其次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千方百计的在教室里构筑一种让学生有“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构建学生间、师生间一种相互交往、共同成长的关系。再有就是教师应做到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使学生、家长及教师能够息息相通。书中最令我触动的是作者在结束语中的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br></div> 阅读者:阳信县第二实验小学 马贵英<br>阅读篇目:《班主任工作漫谈》<br>内容简介:《班主任工作漫谈》是中国教育界的传奇人物魏书生老师的经典著作,以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家庭教育、学生学法指导为主题,涵盖了全方位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和实施方法。魏书生老师以严整、科学、极具前瞻性的教育理念,与学生互动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民主科学的管理指导思想,引领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方向。本套书自从出版后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追捧。<br>原文摘抄:我认为一个人首先要适应环境,享受这美好人生。生活不能没有理想,但人类不能以理想主义的目光苛求生活。当代人应该为生活在这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而满足。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我,人应学会自我更新,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的我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新的能力。只有不断更新了,世界在我眼里就总是新的。<br> 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br>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只有先适应了环境才能改变环境,要做积极乐观地人,笑对人生。<br>读书感受:自从读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我才发现自己已经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魏老师的书。读过一遍还想读第二遍,今天又细细品读了第一章内容,我觉得魏老师是一个幽默、豁达、乐观的人。<br> 书中魏老师不仅用一系列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案例,向我们介绍了他是如何幽默、乐观的调整心态、积极面对自己所遇到的事情,还给我们提出了一些转变心态的建议和方法。其中很多建议如多互助,少互斗;多学习,少批判;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选择积极角色进入生活;笑对人生……让我喜不自胜。<br> 作为班主任我们更应该做积极乐观、笑对人生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更容易使学生受到感染,容易使学生性格开朗乐观。乐观的班主任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会平等的善待每一个生命,会相信每一个生命的人生轨迹不同,都会在不同时刻不同领域擦出灿烂的火花。只有乐观才会学会欣赏、学会等待、学会鼓励与宽容。<br> 刚刚接手了一个新班,班里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孩子叫小芳。她的个子比一般的孩子要高一大截,年龄比一般的孩子也要大很多。进入班级第一眼我就认识了她。不是因为她聪明,也不是因为她漂亮,而是因为她一节课能叫老师几十次,她不停地叫老师、老师……叫得老师根本没办法上课,回到办公室,老师们都笑着问我:认识小芳了吗?你快点想个办法吧!我们都头疼死了!<br> 每节课都是如此,制止也管不了几分钟,叫的我头都大了,怎么办?我一定要想个办法。<br> 我觉得这样的孩子其实更需要老师的表扬、同学的关注,于是我对症下药,通过与孩子交流,让孩子慢慢意识到自己只要能改正不随时喊老师,其他人和老师们就会对她刮目相看。然后充分相信孩子,当孩子想张口的时候,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能提醒、制止孩子的行为,慢慢地孩子变了,老师们都惊叹不已。<br> 在工作中及时调整心态,笑对人生,做乐观的班主任,这样我们才会享受工作、享受生活、享受孩子们带给我们的每一份喜悦。 阅读者:阳信县金阳街道小刘小学 刘国玲<br>阅读篇目:《曾国藩》<br>内容简介:《曾国藩》是唐浩明先生精心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小说以真实历史为依据,叙述了曾国藩从湘军起兵到战胜太平天国,再到位极人臣的过程。曾国藩(唐浩明讲解版)一书是唐浩明先生对《曾国藩》小说的全新修订,对于书里书外涉及的人物关系、官场制度、社会风俗等方面,唐浩明先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解析。详尽地还原了与曾国藩相关的历史事件。<br>原文摘抄:唐鉴的话指点了曾国藩。他想到老庄也主张静,管子也主张静,佛家也主张静,看来这“静”字是贯通各家学派的一根主线,正是天地间最精微的底蕴,所以各家学派都在这一点上建立自己的养性处世理论。管理国家也要这样,人们常称赞治国贤臣都是“每逢大事有静气”的人物。心静下来,就能处理各种纷乱的军国大事。从那时起,他每天都要静坐一会儿,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便都在此中获得。尤其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他更是不轻易作出决定,总要通过几番静思、反复权衡之后,才拿出一个主意来。为让气氛更宁馨些,<br>读书感受:<div> 读了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曾国藩》感触颇多,结合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所遇、所看、所听、所想而参悟到来人世间走一遭的真相。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南宋词人蒋捷的的这首《虞美人·听雨》表面看,似乎说的只是一个人生平的三种阶段:年少依红偎翠,软玉温香到中年时期为了生存游走他乡,再到年老之时栖身寺庙,孤身一人听雨时的静寂与冷清。其实仔细想,生命的既定程序大多便是如此,由盛而衰,由强渐弱,渐渐耗光所有的能量,便“油尽灯枯”,走完这一世、抱憾而带有种种不甘而归于大限。谁见过凡人蓄养凤凰呢?谁能束缚月光呢?每个人的灵魂高度不一样,所见所想也自然不同。怎样过好这一生呢?必定得有一颗强大的内心。<br> 世事多变,人生无常,做一个善良的人学会隐藏,孤独,读书,成长,让自己更加强大,时间的高度,会给自己很多明媚。<br> 不要总拿自己跟别人比,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不断努力的去寻找自己。很多人总是幻想自己很快获得成功拥有巨额财富,其实这都是痴心妄想。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朝前走,尤其少年的时候要加倍珍惜光阴,耐心的积累知识,最终你才会在中年厚积薄发,将知识转化为名望和财富。不要急,慢慢来,才会活得久,赢在最后,乐观积极的心态是拥有一颗强大内心的法宝。<br> 纵使身处严冬之中,强大的内心,乐观的心境也会指引你寻得真正的力量。一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大成功,曾国藩从来就是一个坚持到底的人,他硬生生的用一己之力为大清朝续命几十年,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br> 尽人事,就是尽心尽力把自己能做的事做到极致;听天命,就是不管结果如何,要听从老天爷的安排。自己可以把握的事尽心尽力地做好,把握不了的要坦然自若地接受。周易里的屯卦、蹇卦、否卦、困卦就是教人内心坦然,耐心坚守。<br> 做人要得意时学会收敛,失意时学会开怀。第一部《野焚》道尽创业的艰难,曾国藩处处掣肘,境遇艰难,最后丁忧在家,苦读老庄学说,然后开悟,一味刚直只能把自己逼入死胡同,只有彻底改变,和光同尘,不动声色巧妙斡旋才能成就事业,他做到了失意时开怀;第二部《血祭》让我们见证了行大事者不拘小节,不能以常人的眼光看待英雄人物,曾国藩用严刑酷法镇压不满朝廷的人,从而得了一个“曾剃头”的绰号,但是他不以为意,因为镇压“洪杨之乱”其实就是为了维护儒教正统,就是为了孔孟不被辱没;第三部《黑雨》写出了理想主义者最后的坚持和付出,虽然看到了清廷已是千疮百孔,但是仍然忠心为国,其实就是为了实现国家中兴的恢宏志向。<br> 多读书,读好书,才不会因为身体走得太快,使灵魂落在后面。</div> 阅读者: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姚玉红<br>阅读书目:李镇西《爱心与教育》<br>内容简介: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用一篇篇独具爱心和思想性的记实文章折射出他高扬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旗帜的教育思想历程。每一篇文章都是他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探索和不断的创新。<br>原文摘抄:<br> 科学的德育应是“因势象形”的根雕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br> 德育“根雕”艺术的实质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摒弃思想教育的“一刀切”,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乐于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解除学生的心病;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能够展示其某一方面的独特优势,使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br>读书感受:<br> 烟雨氤氲的仲夏,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使我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更加从容。<br> 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让我们明白:“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李老师认为,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感情不能取代教育,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我想李老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就是源于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智慧的爱。<br> 反思自己,当今社会,知识日新月异,科技飞速发展,双减政策的实施,疫情的反复,我深知班主任除了牢记引导、协助、解惑的本职工作,还应把爱心贯穿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作为一名班主任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职业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身心健康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性格各不相同,有优点,也有缺点,所以我们必须要因材施教,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他们,即使他们一个个良莠不齐,我们也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br> 回首二十载光阴,青春消逝在三尺讲台,皱纹堆积在飘散的粉末里。我会以李老师为榜样,关爱每位学生,培养“个性+特长”的优秀学生,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 阅读者:阳信县第五实验中学 李志伟<br>阅读篇目:《给教师的建议》<br>内容概要: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br>经典内容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br>原文摘抄: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br>读书感受:<div> 我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学到了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br>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极大的帮助。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记住:一个月,一本书,让阅读成为行走的方式。</div> 阅读者:阳信县实验小学 张超<br>阅读书目:《教育,向美而生》<br>内容简介:<br> 本书为著名班主任郑英老师继《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之后的又一力作。书中除了继续提供班级管理的典型案例之外,还自始至终贯穿了“教育向美”的育人理念。作者认为,教育是一项向美而生的事业,我们应当成就教育的美,同时成就于教育的美。通过“让教师美好”和“让教育美好”这两个层面的叙述,本书着意探寻教育中美的源泉,让教育之美在师生交往以及人与自然的交互中诗意地实现。作者那深邃的思考以及一如既往的优雅、睿智的文笔,将使本书成为一线班主任和青年教师提升教育修养的难得的读物。<br>原文摘抄:<br> 师者,范也。教师自身就是一门课程,学生是教师的精神后裔,会传承教师的某些精神基因。若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发展,教师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真正的教育者,是在施教的同时实现了自我教育的人。<br>教育也是一项关于美的事业,教育的过程就是师生一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追慕美好,向美而生,这是教师职业的可贵之处,也是教育事业的高贵所在。<br>读书感受:<br> 正值假期,有幸拜读了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通过阅读此书感悟到教育“向美而生”的真谛。<br> 郑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坐而论道,她是生活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班主任。“教育无趣,每天备课批阅,日复一日,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好烦好累好无趣!”“教育好难,要和学生斗智斗勇,还轻伤不能下火线,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如何开颜。”对于教师们类似的抱怨,郑老师认为,这反映了不少教师的心声,但如果教师陷入这种情绪,会使教育越来越艰难。她认为,任何职业都是有苦有乐,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是难的,面对千差万别的孩子,教育充满了各种变化和可能,充满了对智慧与人格的考验。也正因如此,它激发着教师不断挑战、不断突破,在渐进中收获更好的自己。正如积极的心态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要做好教育工作,必定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有困难,不可怕,在做事中磨炼,教师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这同时也是提升自我的良好契机。<br> 在书中,郑老师花了很大篇幅阐述自己如何成为一个美好的人。她认为,教师是学生最好的范本,要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发展,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言谈举止、处世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班主任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刻。<br> 郑老师把“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作为美好教师的三重境界,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之。她认为,在人生的很多时刻,我们要用仪式来表达内心的庄重和虔敬,并赋予未来以期盼、祝福和新的意义。在她看来,生活庸常、细碎,需要一点儿情怀,这种情怀需要一点儿外部加持,这种加持就是仪式。为此,她用仪式感去擦亮生活、擦亮课堂、擦亮心灵,把原本一些无彩的日子变得光彩熠熠。正是因为重视仪式感的作用,在她眼里,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不是什么“苟且”,同样可以成为“诗和远方”,这也印证了工作即修行的道理。<br> 教师的作用要体现在学生的变化和成长上,除了学生的学业进步外,也包括学生人格的健全、心灵的美善等。正如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要促进学生成长一样,郑老师认为,教育也是一项关于美的事业,教育的过程就是师生一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教师自身过美好生活,也要引领学生过上美好生活。“对于教育,师法自然,才能一切皆然”,有了这样的认识,郑老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自然就坚持学生立场。她遵循学生爱玩的天性、爱美的天性、不喜欢被说教的天性、渴望被尊重的天性、渴望被关注的天性,采用针对性的方式方法,成全学生的天性,赢得了学生的心,成为学生心中的“自己人”。这样,为了实现班级的共同目标,大家都不遗余力,努力使班级成为一个有共同价值追求的真正的共同体。<br> 她重视培养学生的欣赏力、创造力、匠心等,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品的人。她认为,有品,是对美的深度认识,用审美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发现世界的美,或是创造出新的美。“在教育中,我们应当成为一个有品的教师,让自己富有美感和质感,同时培养有品的学生,让他们变得不俗、有风度。”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的重要着作,是一本深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教育心理学着作。<br> 在中国的许多家长看来,孩子是否喜欢上学,和孩子是否聪明有关。聪明的孩子学习不困难,自然不畏惧上学。而在作者看来,“有太多的因素作用于孩子的学习过程:营养、家庭环境、所生活的文化背景等”。当然,也包括智力。作者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详细分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书中每一章都运用了一个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读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不喜欢上学并不是中国学生的问题,他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所以,这本书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br> 在这本书的开篇,作者就提出一个让人很惊讶的论断: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在作者看来,思考是缓慢的,它不如我们的眼睛扑捉信息来的快;其次,思考是费力的,因为思考是需要集中精神的;最后,思考是不可靠的,很有可能我们经过思考以后并不能得出正解。既然大脑的主要功能不是用来思考的,但是我们喜欢思考。<br> 按照作者的理论,学生是喜欢思考的,只是,要他们思考的必须是他们所感兴趣的。学生的思考是基于他们那一点脆弱的好奇心。如果学生对某个问题存在好奇,将会促使他进一步去探究问题背后的内容。但是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我们好好保护。如何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进而促使学生思考呢?作者指出,学生是否喜欢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能否持续地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鼓励。同时,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关系着学生的好奇心能否持续。从认知心理学看,解决太简单或太复杂的问题,都容易让学生厌学。保持学习兴趣的窍门是让学生解决难易适当的问题。因此,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就是说我们给学生的问题不能太简单,让他们没有兴趣思考,也不能太难,让他们丧失思考的信心。<br>   在书的第三章作者提到好教师要能够“使课堂变得有趣”,能使学生思考有意义。对于这一点我有一点点自己的体会。在工作中,为了能够吸引学生听我的课,在课堂上我会列举很多的案例、新鲜的故事,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新课程提出的理念,所以,我几乎会在讲一个问题时就举一个例子或是创设情境,我以为通过这些有趣的例子一定可以让学生认真听课,但事实上是,学生更多的是关注我所列举的故事,而对问题却无动于衷。结果是学生记住了故事,却忘记了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或者这个故事给了他们什么启示。在这样的课堂上,我让学生处于活跃的状态,但是却没能让他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没有让学生获得有意义思考的课堂是没有意义的,在书中,作者提出教师要“慎用强夺注意力”,要让学生感兴趣,就要能够促使学生想知道这些有趣事例背后的故事,也就是要能够让学生通过对各种有趣事例进行相应的思考。同时,教师在教课时要能够思路清晰且有条理,并能够使内容要点环环相扣,让学生能够理解,而不仅仅是机械记忆。<br>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让我对学生、对自己有了重新的思考和审视,对于重新认识学生、认识教师这项职业有积极的指导意义。<br> 阅读者:实验小学 王文娟<br>阅读书目:《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br>内容简介:《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立足于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在熟悉的地方探寻美丽的风景。作者以细腻、包容的情怀,通过具体的教育言行承载厚重的师爱,将实践与思考对接,还原班主任有滋有味的管理过程,字里行间流淌着教育的回甘之味。<br>原文摘抄:<br> 草木是诗歌,校园是诗集。当我们走进草木,聆听花开,静观叶落时,我们可以读到四季的诗句,看见四时的美景。春天校园一如清新的锦绣。夏天校园是绿色的天下,草绿,黄绿。翠绿,深绿,墨绿,绿的层次和变化细微而和谐。秋天校园显得非常写意。就连地上的落叶也都成了景观,带着出落的淡黄、昨日的菊黄、更早前的褐黄,风一动,哗哗的跑。冬天校园需要的是聆听,因为风里流动着音乐。此时树叶是乐器,风是琴手,一起弹奏着自然之歌。飞舞的雪花栖息在树枝上,犹如一串串美丽的音符。<br>读书感受:<br> 郑英是如何把班主任工作做得有滋味的呢?透过他的书可以找到答案,在细微处用心。正如郑老师所言,优秀教师第一条是记住学生的名字。在他眼里,一个个平淡无奇的名字都充满了生机。一个名字是一首歌,一个名字是一段情,一个名字是一个故事。因为它寄托着父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br> 她用学生的名字做藏头诗,他为学生量身定做谜语,他将学生的名字编入习题。他以学生的名字命名备品,他把学生的名字作为专利称号,她还为每位学生制作了精美的书签,他把学生的名字用到了极致,成为了教育艺术。这是老师走进了学生心灵的第一步,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是老师赢在起跑线上迈出的坚实一步。多么细心而又有智慧的老师啊!极其简单的细心,却有着不平凡的内涵,从中透射出人文关怀。<br> 阅读者: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刘惠萍<br>阅读书目:《爱和自由》<br>内容简介:这本书以爱和自由为立足点,强调爱孩子要有科学的方法,即充分了解儿童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给孩子充分的爱、自由、选择。孙瑞雪老师告诫父母们: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br>原文摘抄:蒙氏教育中,智力的发展不是放在首位的,人格的发展才是第一位。人格发展正常了,智力发展也就正常了。而纪律不过是一种儿童乐意遵守的规则而已。有了自由,孩子们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就会反复做,就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他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他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力。<br>读书感受:<br> 每个班总有那么几个多动、学习进步空间极大、人际关系让人堪忧的学生,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一直坚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尊重,不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原来班上有一个男孩,学习实在是让人揪心,但是每次做操的时候特别认真,那是因为我曾说过他认真的时候是阳光下最帅气的男孩。每每看到他那努力想向上蓬勃生长的样子,内心就觉得很幸福。如果每个孩子在学校发展智力的同时,更能成为一个努力、积极向上的人。靠老师对待他始终不变的尊重态度,时间长了,逐渐从经验中,他会觉得尊严和自尊占到了首位。在儿童那里,自由是快乐的自由,纪律是快乐的纪律,从而纪律成为一种自由。顺从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荣耀,一种快乐。<br> 作为老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尊重理解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家长,我们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只有家校密切合作,我们才能给予我们的宝贝真正的爱与自由。<br> 阅读者:阳信县实验小学 王晓茹<br>阅读书目:《面向个体的教育》<br>内容简介:《面向个体的教育》是著名教育改革家李希贵先生近年来的教育随笔结集,其围绕学校管理展开,简洁而系统地阐述了作者在学校管理中的探索实践和深入思考。李校长的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和深刻的教育思想,会给中小学管理者和教师以启发。《面向个体的教育》适合于以下读者:所有教育工作者、关注教育、对中国教育未来有所期待的人士阅读。<br>原文摘抄:经营森林的大自然无法关照千姿百态的树种,于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有了黄山险峰的松涛和长白山白桦林的色调……<br>自己最清楚自己的饥饱,对孩子们来说能够为之搭建合适的成长平台,丰富可供自主选择的课程,则是他们自我发现的前提……<br>如果我们从教育的终极目标来看,却应该是通过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个性,不断推进孩子们的社会化,让他们走向成熟,学会生存……<br>读书感受:<br> 本书的第一部分内容就是“当教育成为了服务业”。教育作为服务业,是服务于学生,而且是高级复杂的服务业。当教育有了这个转型,那研究学生的需求,必然成为了我们作为老师工作的前提,另外,我们必须要调整我们自己的心态,因为教育并不是万能的钥匙,教育也绝不能包治百病。而教育需要学会等待,当我们把心态调整好学会耐心的等待,就会发现校园里的孩子们,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会与众不同。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明白,教育不得急于求成,孩子们的成长需要慢慢的拔节,从今天起,就让我们用良好的心态,去聆听孩子们成长路上拔节的声音!<br> 本书每一个章节都是围绕一个个故事展开的,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故事是:一位曾做过二十多年班主任的老师,在不当班主任之后,与一名学生谈话,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使出了浑身解数,但还是没有多大效果,或者是说他仍然对老师说的不以为然。于是这位老师深入地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之前作为班主任的时候,学生大多是在他的行政权力下被迫“想通”的,所以说那时的教育并不真实。于是,在第二天的谈话中,他选择了一种平等的对话方式。首先,他是向学生道歉,理由是他不该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没想到,这样的形式很快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也很快就进行反思。所以,作为老师,尊重、包容、倾听一定要常常弥漫在课堂或者生活里,爱与帮助才能让我们的教育之路开出灿烂之花。 阅读者:翟王镇中心小学 丁晓努<br>阅读书目:《正面管教》<br>内容简介:《正面管教》中告诉21世纪的父母和老师们: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学会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br>原文摘抄:<br> 我们在讨论一个问题时,给了学生们说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提出建议的机会。学生在积极地参与相互尊重的讨论时,似乎要比听老师说教或同学之间相互指责能更好地倾听。当然,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时,可能会让你感觉既有趣又可气,或许他们说的常常是你说过的话,只不过当时被他们当成了耳旁风。<br>读书感受:<br> 今天已经读了《正面管教》这本书,本书中学到了许多有效的方法。我认为正面管教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够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勇气激情和人生技能。他们不仅仅能够适应在教室里这种小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社会中立足。<br> 在接下来的班级管理中,我将逐渐去尝试创建一个相互尊重和互相支持的班集体,激发学生们的内在动力去追求成绩和个人的发展,使教室成为一个愉快的学习和成长的场所。<br> 同时,通过今天的阅读,也使我意识到了关爱的力量,我们当老师的往往自认为把关爱给了每一位学生,但事实并非如此,只是少部分的学生感到了老师的关爱,而大部分学生都感觉到自己被忽视。而确保将关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们是师生关系的真正本质。所以,在以后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一定抓住任何一次传递关爱的讯息,让孩子真正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关爱,真正感觉到被关注和自我价值感的体现是,他们才会主动合作,自主学习,而不是做出不良行为。<br> 在以后的日子里面我要逐渐寻找与孩子们建立情感的有效措施,进而实现使每个孩子感受到真关注的理念。 《爱的教育》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名著。我怀着虔诚的心去读这本书,看了书中的那些故事深深感到其中的爱!书中有关于孩子、家长、老师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给我和孩子留下深刻印象。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共同学习和成长。<br> 它以日记的形式,通过看似平凡的人和事。作为一名家长,当我看到父亲教育儿子的细节,我常常想,生活中的我好象少了些耐心,多了些浮躁;少了些宽容,多了些挑剔;少了些鼓励,多了些批评……自己希望孩子在怎样的环境下成长?又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孩子原本是可爱的,在其成长的路上真的需要爱的精神,爱的教育,教会孩子学习,让她拥有爱心,让她懂得做人。<br>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述了一群充满活力,进取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一对自我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那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教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应对我们的教育,爱应当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br> 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br>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明白,“爱”是没有限制的。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教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br>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教师。当安利柯的先生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贵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与他。<br> 虽然我无法做到这位先生的如此坦诚,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学生了。两个学生同时犯了错误,有时,我会凭我直觉确定,然后毫不留情的批评那个我心目中的差生。却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学生在暗自垂泪,也许在他们的眼里,我不再是个好教师。宽容和尊重学生,“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我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先生们给的我另一个启示,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学生,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只要目的到达,又何必在意学生是否理解了惩罚。<br> 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无法用准确的文形容爱的定义,可是我明白,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同样,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仅把我们当教师,更会把我们当作朋友,兄弟,父母。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是无从谈起,感情当然不能代替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br> 总之,爱的教育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被爱的人才懂得去爱人,爱给人力量,给人温馨,也给人美丽的心灵和情感。让孩子们心中拥有爱,很多问题都可能在爱的暖流里溶解。书中给我的启示是,做一个温柔的严师,用充满爱意的语言来严格要求我们的学生。 阅读者:阳信县水落坡镇雷家小学 张宁<br>阅读书目:《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br>内容简介:<br> 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教师是一种知识转化与智慧增值的职业,是一种心灵浸润与人性化育的职业。对于教师而言,幸福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而教师的幸福是教师在教育场景中自身需要得到满足后的一种感受(包括心理的与物质的),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教师的幸福也称教育幸福。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意义的体味构成教师的幸福感<br>读书感悟:<br> 只有幸福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作为老师的我,为人女是幸福的,为人母是幸福的,为人师更是幸福的。<br>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辛劳了一辈子,年轻时吃苦受累供应我和妹妹上学。当时的家中真的是穷的所谓的“叮当响”,被人嘲讽过;“没钱,还上什么学?”可父母却咬牙坚持,让我们读完了大学,姐妹俩虽没有做到出人头地,却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双双考编进入了教师的行列,终于让爸妈脸上洋溢出了幸福的光芒。现在父母虽已被生活打弯了腰,但他们觉得自己的头抬起来了。每次出门,妈妈面对别人夸赞时,都会很自豪的说:“俩孩子给买的,不要非得乱花钱。”说话时的神情却是那么的骄傲与自豪。<br> 所以说,作为教师,令父母骄傲,我是幸福的。<br> 为人母我是幸福的。对于孩子的教育可能要比其他行业的人更懂一些,不敢说非常专业,但接触的比较多,所以对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与孩子相处都是比较融洽的,家庭氛围比较和谐。故作为教师,我是幸福的。<br> 为人师,我更是幸福的。传道授业解惑,在孩子们眼里我博闻强识,无所不能。那种被崇拜的感觉我是幸福的。但最重要的,我觉得是每一年都会收获几十位孩子的“芳心”,他们会毫无顾忌的信任你,依靠你.把最纯真的笑容,最淳朴的话语、最善良的心给我,没有任何的勾心斗角。跟孩子们相处,心灵是如此的单纯轻松,不用在意自己的话到底对不对,不用在意别人怎么看待你,班级就是我的王国,而我就是整个王国的“孩子王”。<br> 作为教师的我时刻心存感激,感激我的父母的培养,感激孩子们带给我的满足,感激教师带给我的一切,心怀感激、心存感恩,我将带着这份美好继续当好老师这个角色。<br> 读书人:阳信县第三实验小学 孙静静<br>阅读书目:《不吼不叫做智慧班主任》<br>内容简介:本书是全国知名班主任、浙江省“十佳智慧班主任”许丹红,总结自己多年的带班育人经验,从学生内心须读懂、问题学生巧应对、管理乱象巧破解、特色活动有奇效、家校联合齐助力、诗歌共吟滋养等六个方面,为一线班主任们奉献了她作为一名资深老班珍藏的60多个锦囊妙计。每一个妙计,既有真实带班案例的全过程呈现,又有带班经验的分析与总结,兼具可读性与实用性。教育故事,好读;带班妙招,好学。<br>原文摘抄:<br> 真诚地谈心,态度是诚恳的。谈心要选择私密的场所。与孩子谈心要做到自我批评。<br> 我们首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先不要着急发火。要想尽办法了解家庭。让柔情进孩子的心灵。<br> 当孩子犯错误,不要忙着生气,想想孩子为什么会犯错,背后有什么原因:班主任要心平气和地分析原因。班主任要有豁达的胸怀。<br> 教育的契机无处不在。我们要有一双观察的眼睛。我们要有一双善于思考的眼睛。寻找和教育孩子的契机。<br> 面对弱势生,怎么做?要拥有良好的心态。要贴心鼓励。要采集优点。<br> 面对弱势的孩子,怎么做?分期制定小目标。结合表扬,谈心。<br> 赞美的方式:发动她的朋友给他发赞美卡。利用班会课、晨会等时间,举行一个赞美时间。老师在学生的课本扉页上写上欣赏赞美的话。<br>阅读感悟:<br> 这学期,我阅读了许丹红老师的《不吼不叫做智慧班主任》,书中一个个锦囊妙计,一则则与孩子们交流的案例让我深受感动与启发。徐老师告诉我,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外部评价向内部评价逐步演化的过程,来自外部的评价对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作用。<br> 丹红老师说“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镇,总会遇见弱势孩子:学习弱势生,习惯弱势生,行为弱势生......各种各样的弱势生,总在考验着我们的智慧、爱心。<br> 记得刚接手这个四年级,这个班级非常特殊,光单亲家庭就有十几个,这十几个特殊的孩子其中有几个真的挺令人心疼又无奈。其中小宋最让人头疼。当我面对弱势孩子的时候,起初我信心满满,想着虽然孩子的识字量不够,拼音不会,我们都可以一点一点补,每天提问他,给他单独布置作业,可是到后来,尤其是我接班后的第一次考试,他只考了10分。<br> 当我看到他的卷子时,伴随而来的是愤怒,是失望,是心灰意冷,甚至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认真教他,这名学生的卷子上倒是写的不少,可是都是把卷子上印的东西抄在了空格里,甚至把题目要求都抄下来,虽然硬着头皮坚持了整个学年,但是毫无起色。<br> 直到读了丹红老师这本书,直到读到这个章节,我恍然大悟,对待这样一位学生,我更应该站在他的立场去考虑问题。<br> 首先自己应该有一个好的心态,而不是抱怨;其次是鼓励他,善于发现他的闪光点,放大闪光点,尤其是让同学们来说说他的优点,这样就比较容易的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更是温暖了孩子的内心。<br> 我想每个学生都需要被肯定,被认可,被关注,被关爱,怀着一颗爱生之心,真正的融入孩子们世界,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他们,也有一个不一样的自己。<br> 【阅读者】劳秀玲<br>【阅读书目】《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br>【阅读章节】第六章《班级日常管理》的第四节《怎么管》<br>【阅读摘抄】<br> 一位真正的优秀的班主任,必须掌握多种教育方法。兵来将挡,水来土屯,量体裁衣,对症下药,这招不行,另换一招,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br>管理并不是简单的“照章办事”,也需要创造性管理,其实也是一个艺术天地,班主任可以在其中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br>【阅读感悟】<br> 在怎么管理班级的案例中,王晓春老师分析了七种排座方式的利弊。排座方式没有十全十美,只有追求完美。<br> 现在班级排座方式首先按身高排座位,近视的同学再向前调,让学生的视线不受阻碍。然后再按学习成绩定学习小组,四人一组,按总成绩确定学习组长,不在其四人中则从同一行或临近行调整学习组长。每一小组成员的成绩,上游、中游、下游都有分布,大致相等,便于学习小组的竞争。全班座位排成三列或四列,每隔两周按同一方向平行移动,南排移向中间,中间移向北排,北排移向南排。这样便于学生从各个角度观看黑板,不至于斜视,都有机会享受窗户、阳光。每隔两周,小组一评比,前三名小组提出表扬,最后一名提出警告,然后适当调整小组成员。这种排座方式照顾了学生的身高、学习观看角度和小组合作学习,便于小组内互帮互助。如果小组长组织水平高,成员合作意识强,学习效果就好。缺陷是小组外的学习互助受限。<br> 班级管理要有智慧,要有艺术,以人为本。我想,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还是努力这么做的。没有十全十美,只有追求完美。 【阅读者】第三实验中学 崔振山<br>【阅读书目】《做最好的老师》<br>【经典好句】 <br>“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br>——学习陶行知伟大的师爱精神<br>一、奉献之心:“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br>二、理解之心:“我们要懂得儿童”<br>三、平等之心:“拜小孩为老师”<br>四、责任之心:“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br>【阅读感悟】<br> 在李老师看来,转化“后进生”是最好的教育科研,他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论文乃至教育专著。李老师之所以把关注“后进生”最为科研目标,一是因为素质教育充满了对人的尊重。二是因为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就必然要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李老师在书中向我们介绍了他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采用10种有效的具体方法,读了他的后进生转化手记——我和万同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我清楚的记着有这样一个情节他让万同代表班级在全校进行国旗下演讲。为了不失去教育万同的机会,李老师不断鼓励万同,让万同连写三稿,最后抓住“班级的爱就是祖国的爱”这一句用闪光的话写的演讲稿。<br> 读完他怎样对待“后进生”,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为教育者,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学生?在我们班里,问题学生也有,有了李老师的秘密宝典,我心里也有了一些方法,我想在接下来的教育中我再面对郭浩宇,何欢等孩子时,我一定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着急、困惑了,一定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找到更适合这些孩子的方法,也更快地为孩子引领一条适合他们学习、成长的道路。<br> 【阅读人】:翟王镇中学 张金超<br>【阅读书目】:《向教育名家学习教育智慧》<br>【内容简介】:<br> 本书着重介绍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理应对全人类的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两千多年的文明进程中,中国也确实不断为世界教育的进步贡献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教育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不断涌现出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改革成就和新的教育家。我国一大批教育专家学者上下求索、大胆实践,为教育发展出谋划策,为教育改革殚精竭虑。他们的学术思想和教育实践直接推动了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将对今后的教育实践与研究产生深刻影响。<br>【原文摘抄】:<br> 我们在工作中,有时遇到急忙的时候,心情不好,便急躁;看到学生犯错感到意外,感到生气;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时,就容易狠狠的批评学生一顿。开头还很铁不成钢,为了学生好,一旦批评不符合实际,学生不服气,就常常为了维护自己的虚荣心,数落起学生过去的缺点来。这样做的结果,师生双方都很累,谁都不愉快。学生没想出克服缺点的办法,教师也没有提高教育学生的能力。<br>【读书感受】:<br> 一、与其埋怨,不如改变 <br> 魏书生老师在书中说:“用黄金般宝贵的光阴,换来一大堆无用的指责埋怨,这真是人生最悲哀的事情……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环境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 摆在我面前的环境我无法改变,但我可以改变我的心态,去适应环境。与其埋怨,不如改变心境,以一种淡定的心态、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用努力做的心境去工作,就会感受到一种从容,一种满足。 与其一味地埋怨,不如尝试一下改变,也许会是另一种境界。 <br> 二、扮演好属于自己的角色 <br> “面对同一件事,我们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变换角度思考问题,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容易使人成为一个成功者。”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努力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让自己的课堂被学生所喜欢,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关心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让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同时更要学会做人,要打造和谐团结的班集体,让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感受到班级的魅力所在,要让学生分清假恶丑和真善美,明白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敢于承担,努力付出。” <br> 三、在互助中进步 <br> 咱们不要埋怨学生难教,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就像医生埋怨患者难治一样,医生埋怨患者得的病太重,就不给治了,那他的医疗水平就不会高。医生的医疗水平是在治疗疑难杂症的过程中提高的。教师的教育水平也是在把难教的学生较好的过程中提高的。” 我们的责任是教书育人,不放弃每一名学生。做好学生的助手,帮助他们战胜自我。其实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两个我,一个是真善美的自我,向往完美,追求优秀,渴望进步;另一个是假恶丑的自我,虚伪自私,懒惰庸俗,贪小便宜。一个人怎样才能算是进步?那就是用真善美的自我战胜假恶丑的自我。 <br> 四、拥有宽容的心胸 <br> 有了这样一个故事:独木桥上两人相遇,谁也不肯相让,不愿先退回来让对方过去,于是两人在桥中对立着,坚持着,都想当胜者,其实此时,他们已经都是失败者了。首先他们都已成了鼠目寸光、低层次的人;其次,他们都已失去了想要得到的东西——抢先过去的那段时间,并且不知已失去了几倍于那段抢先过去的时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果我们有了宽容的心胸,多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就不会斤斤计较,就不容易和别人产生矛盾,就会和领导、同事、学生和谐相处,心情就会舒畅,工作就会高效,生活就会愉悦。 <br> 五、敢于承担,从容大气 <br> 成功的秘诀:“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平时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多干活,少闲着。这样,体力就好,适应能力就强。我们应该储备能力,增强能力,而增强能力的有效途径便是: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即使不是为了明天,仅仅为了使我们今天活得有价值,活的少一点懊悔,多一分自豪。”是自己的责任一定要勇于承担,必须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否则,推卸责任,只会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 活总有人干,是自己的就要去认真做好,否则没法进步。做人做事都要做到问心无愧,面对自己的工作要努力做好,做人要做得坦荡。 <br> 六、少发脾气,多微笑 <br> “人在发脾气、愤怒时,是智能较低下的时候,往往做出愚蠢的判断和荒唐的决定。要做好工作,为了集体,也是为了学生,更是为了自己,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少发或不发脾气。” 笑是最甜蜜的字眼,是最动人的表情。笑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剂良药,即使是陌生人,也能化解彼此之间的尴尬;即使有矛盾,也能化解彼此的隔阂。在教育上,教师的笑对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笑也是乐观心态的一种体现。愉悦教育就是让我们多一丝发自身心的微笑。 <br> 七、做一个目光远大的强者 <br> “把脚踏在实实在在的地上,一步步地前进,一点点地做实事。不要吊在空中做梦,不要用梦想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一个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勇于承认自己的弱点,认清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方向。”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处境,不管我们有多少不足,我们“要有勇气面对现实,人一旦企图掩盖自己的弱点便要付出一系列脱离实际的努力,进行一系列维护自己面子的浮夸,采取一系列不友好的言行对待提出忠告的朋友,结果会使自己的弱点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成为落后而又可怜的孤家寡人。” “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 <br> 读书就是学习,就是反思,就是进步,就是成长。<br> 【阅读人】:阳信县第三实验小学 李国燕<br>【阅读书目】:《论语》<br>【原文摘抄】: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br>【读书感悟】<br> 《论语》原生态收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言论,不仅是一部儒学经典名著,也是一部不朽的教育文集。暑假重读《论语》,感到“至圣先师”孔子的“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诸多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辉。其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不仅是孔子对众弟子的谆谆教导,更是“万世师表”孔子一生的真实写照,穿越千年仍勃发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对于当今“如何做一名人民教师”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br> 何谓“志于道”?<br> “志”是“心之所之”,是立志,是做人做事的方向,是人生之理想。“道”在古文中,更多时候是指天道、地道、人道,是指宇宙之本源、万物之规律、做人处事之原则。<br>“志于道”的意思是立志要高远,理想要远大,要终生致力于探索、追求天地之奥秘,万物之规律。<br> “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道”是孔子一生孜孜不倦所追寻的。那么孔子的“道”到底是什么?孔子自己并没有明确的定义,通过阅读《论语》以及儒家其他文献,可以确定,孔子的“道”是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是无形无体、无所不在的;是无声无象、广大无边的。<br> 这样深邃抽象,形而上的“道”如何践行呢?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孔子与曾子的对话窥见一斑。<br> 《论语》中记载,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说“是的”,其他学生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br> 作为继承孔子衣钵的曾子是深谙夫子之道的,可见孔子的“道”很少涉及天道和地道,更多是“修己以安天下”的“人道”,是“忠恕之道”。所以,“志于道”可以理解为立志践行“忠恕之道”。<br> “忠恕之道”对于今天的教育有何启示呢?<br> 钱穆先生说:“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推己之心以及人谓之恕。”可见,“忠恕”是指一个人处理内心和外界关系的准则。“忠”有内外,忠于内心是“真实”,忠于外人是“诚信”,忠于人民是“忠诚”。“恕”有薄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宽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乐善”。可见,“忠恕之道”也就是“纯真纯善”之道。<br> 《中庸》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然赋予的禀赋叫做“性”,遵循本性自然发展的规律叫做“道”。儒家主张“人之初,性本善”,可见《中庸》之“道”也就是遵循人“纯真纯善”的自然本性加以修明。<br>《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见大学的教育方针也是发扬人固有的“纯真纯善”的光明德性,革除人们不良的习俗,使人们达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br> 无论是《中庸》之道还是《大学》之道,都和《论语》中“志于道”的意思是高度契合的。都是要人们发扬人本性中固有的纯真纯善。<br>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信息爆炸,多元价值理论并行,教育的新理论、新概念层出不穷,变之又变。但浩瀚星空无论怎样变幻,总有几颗恒星。“纯真纯善”就是变幻星空中的恒星,穿越千年,依然灿烂,或许曾被遮挡,但终究璀璨。“纯真纯善”对于现代教育不仅没有过时,而是具有更加积极的指导意义。<br> “求真求善”是为师最基本、最首要的条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作为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应志于“求真求善”,培育“求真求善”的、致力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br>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求真求善”应是为师的方向和目的,是为师的理想和信念,是为师一以贯之的准则和核心,是为师必须坚守“铁的定律”。“求真求善”也是所有教育的“试金石”,所有背离“求真求善”的教育都是“伪教育”“假教育”。 阅读者:实验中学 高月<br>阅读书目:《教海漫记(特别纪念版)》<br>内容简介:《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生前亲自选定的一本文集。出版以来,在中小学教师中引发阅读热潮。读者中,很多人成为优秀教师、学校的骨干教师,甚至特级教师、教育专家。这次“特别纪念版”对原书框架未做改变,全部篇目、篇目归类与前后次序等一仍其旧,部分篇目采用了首版后于老师补充、完善过的版本。作为于老师毕生教育教学经验的一个缩影,《教海漫记》一直被视为其代表作,“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和“综合篇”四大主题,全景式呈现了一个杰出教师、一位优秀教育家精湛的教育艺术、对学生的热爱和高尚的人格。<br>原文摘抄:<br>1.露一手。有人说,没有崇拜就没有教育。但是,不能缺少这样一份清醒:不要亵渎那纯洁的崇拜。于老师教书30多年了,从不忘“露一手”,决不放过在学生面前“露一手”的机会,尤其是刚接一个新班的时候。本事越大,师德越高尚,赢得学生崇拜的砝码就越有分量。<br>2.忍耐、宽容。花朵是色彩斑斓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不时送给学生一个笑,很坦然,很真诚。笑,使学生、也使自己轻松了。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钟。冷静一下再处理,往往会宽容得多,效果也会好一些。当然,“冷处理”的前提是忍耐。<br>3.他山石。教育不是万能的,但彻底失败的毕竟是少数。自己的脑筋不够用还有别人的。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锁,只要不是绣得一塌糊涂,总是能找到打开它的钥匙的。<br>4.堵截与疏导。水总是要流的。堵,只能让它不再流向我们所不愿意的方向。要使它流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最重要的是疏导。当有学生不听讲时,立刻表扬认真听讲的人,身边的榜样有着更大的感化力量。相信书的力量,引导学生读书,是另一种意义的疏导。<br>5、翘起大拇指。可别小觑这么小小翘起的大拇指。向学生伸伸大拇指,对我们来说是“举手之劳”,可不要低估了它。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br>读书感受:<br>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教育实践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坦露。其中蕴含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值得认真研读。阅读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似乎在聆听他的教诲。<br> 说老实话,哪个老师没有发过脾气呢?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老师都有被学生推到愤怒边缘的危险。读了书中《忍耐 宽容》一文,对我的触动真大。于老师总是微笑着,甚至非常幽默地化解了一次又一次将要发生的师生间的冲突。他的那些行为,让他的学生受益一辈子。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钟。是啊,与其大声训斥,破坏了自己的好心情,吓得学生呆若木鸡,还不如忍耐一下,做出宽容的举动,创造出一种和谐的、轻松的、愉快的氛围来。转而再心平气和地跟学生谈话,效果一定会更佳。<br> 该书中《翘起大拇指》一文也深深地吸引了我。“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为小时候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这段话说得真是有道理。于老师好不吝啬地把表扬送给他的每个学生。这些表扬,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而有了兴趣,就意味着成功。作文本上,写几句夸奖的话,孩子们不再怕写作文了;课堂上,一句激励的话语,让孩子们的小手举得更高了;活动中,一个真心的微笑,让孩子们的劲儿更足了……最关键的是“表扬”拉近了我和孩子们的距离!<br>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展教育教学。以无私的爱心来赢得学生的喜爱、以认真地工作来实现个人的价值。 【阅 读 者】 洋湖乡中学 李 军<br>【读书篇目】《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br>【内容简介】《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这本书没有空话,大话、套话、废话,把班主任工作真正作为一个教育专业,进行学术研究,追究其理念,探索其规律,构建其体系,寻找其方法,从而使更多的班主任从“知之”走向“好之”和“乐之”。<br>【佳句摘抄】<br>1.必要的批评永远不会停止,不过,把他减少到最少是我们的任务。<br>2.老师批评学生的话,贵在打中十环,而不在滔滔不绝。<br>3.教育不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操作,教育是生活,教育是活人与活人之间的交流。活人都是有个性的,教育自然应该色彩斑斓。现在的教育色彩如此单调,如此千篇一律、死气沉沉,正是教师个性被压抑的结果。<br>4.没有创造就没有教育的勃勃生机,没有个性就谈不上创造。 <br>【阅读感受】<br> 做班主任辛苦,而且不是一般的辛苦。班主任基本都是一线教师,既要上好课,又要管理好班级。不仅要做好班内发生的各种安抚工作,和学生斗智斗勇,还要应付学校的各种杂七杂八的检查。因此,把班主任比作三头六臂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一点都不为过。处理不同的问题要转变为不同角色,正因为这种角色的转变才时刻提醒我们要不断的学习才能轻松自如的转换角色。<br> 批评是老师的权力和班级管理的一把利剑,班级出现问题或学生有了错误,是一味地发脾气,从气势镇住学生就算了事。还是认真调查,巧妙的处理让学生口服心服就需要老师运用智慧了。前面提到老师的角色转变,就是告诉我们在班级管理是要及时的因事不同而及时的转换角色。批评这把利剑怎么用,如何用好,却是一个技巧问题。文中王老师把工作中遇到的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用好批评这把利剑不仅能提升班主任的管理能力,还能收获学生的尊重。如今的孩子个性张扬,被家庭宠起来的小黄帝小公主们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敢说敢做,犯了错误,老师如果不加以调查,抓住学生犯错误的病因,批评不实,难免不肯认错,甚至情绪波动,闹情绪,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管理。<br> 批评和惩罚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尽管当今是一个热门话题被炒的沸沸扬扬,甚至好多教师因蹚红线被推到舆论风口,各执一词。但对于教育这个特殊的管理群体,是活人与活人之间的交流,面对的对象都是一些心智不成熟的孩子,行为出现偏差在所难免,教师本质就是教书育人,尤其是作为小学生,犯了错一味的说教,有时很难起到改正的目的。在批评起不到作用的情况下,教师不得不动用的最后一把惩罚的利剑。如何使用,在开学之初,我每接一个班,就会和学生共同制定班级的赏罚细则,奖励多与惩罚,制度一旦制定就必须严格执行。因为制度是在班内大家讨论一致通过的,当学生犯了错误接受惩罚自然会心服口服。就像王老师说的:必要的批评永远不会停止,不过,把他减少到最少是我们的任务。 玉兮,琢兮,书香远兮!愿大家都能在书中领略天光云影;攀登智慧山峰;洞悉人生真谛,遇见最美自己! 。<br>

学生

惩戒

教师

教育

老师

倾听

发言

孩子

教室

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