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何应钦故居地处贵州兴义城南部45千米的峰林、石林之中的小集镇,是已故国民政府军政部长、行政院长何应钦先生的故乡。</p><p class="ql-block">1890年4月,何应钦出生于镇南一幢木结构中式房屋内。房屋原系普通民居,是何应钦之父于1874 年修建的。后随着何应钦职级的不断升迁,其家人先后改建加高了三次。为了配套,又新建两幢厢房,最后成为巍峨高大、宽敞明亮的一楼一底标准的三合院建筑。</p><p class="ql-block">何氏在泥凼街上的故居,坐落于山腰,由前厅、两厢及正厅构成四合大院,均一楼一底。院中天井用石板镶嵌。院门前临桂北丘陵,千山万壑,浩瀚无垠。民间传说这千峰万岭,好似百万雄兵,后面大山犹如统兵大将,何氏故居为将台,称之为“大将点兵”。何应钦故居,既包涵了大自然与能工巧匠的神奇功力,又从其特殊的一面体现了何应钦先生非同寻常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何氏旧居正门</p> <p class="ql-block">这民俗风情商业街牌楼在何氏旧居对面</p> <p class="ql-block">这是马厩</p> <p class="ql-block">“松柏常青”是何应钦为父亲题词!</p> <p class="ql-block">这是他父亲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这是母亲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何应钦与妻子,女儿合影</p> <p class="ql-block">他唯一的爱女</p> <p class="ql-block">一九五一年,一家三口摄于台湾国际照相馆。</p> <p class="ql-block">宋美龄赠何氏夫人“墨兰图”一画,并有蒋忠正亲自题字。</p> <p class="ql-block">佩戴军章,一身正气,送给妻子。</p> <p class="ql-block">国民政府北伐战争成功后,全国统一。</p> <p class="ql-block">一生所得的荣誉陈列在此</p> <p class="ql-block">这是唯一一块从德国带回来的玻璃。</p> <p class="ql-block">回眸一笑百媚生</p> <p class="ql-block">玛莲‘梦露的经典动作</p> <p class="ql-block">三美女在何氏旧居的西厢房的摄影</p> <p class="ql-block">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景区全称贵州晴隆史迪威二十四道拐遗址公园由二十四道拐公路、观景台、安南古城、美军加油站、马帮山寨、史迪威小镇等组成。其中二十四道拐公路是景区核心部分,雄奇险峻,是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的标志路段,全长4公里,宽6米,第一拐到第二十四拐直线距离350米,垂直高度250米,坡倾角60度。抗战期间,成为盟军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是中美军民团结抗战的象征,被誉为抗战的生命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在的二十四道拐公路</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二十四道拐公路夜间风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的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道拐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华大基因监事会团健日。在二十四道拐展览馆前合照,因刚下过大雨,背景烟雾漫漫,无法看见展览馆的全貌,很大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修路的少年男孩👦</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最小的男孩只有七岁</p> <p class="ql-block">巾帼不让须眉,现代的花木兰女兵</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亦称“中国赴缅远征军”、“中国援缅远征军”。1941年1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编成,远征军受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和罗卓英司令长官指挥。该军由第5、第6、第66军编成,计9个师10万余人。 </p><p class="ql-block">1942年3月,远征军入缅发起滇缅路作战。失利后大部分退回云南。1943年4月,重建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后称滇西远征军,一部撤至印度,称中国驻印军。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滇西作战,歼灭日军三万余人。1945年1月27日,两军在畹町会师。3月,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后撤回国内。1945年4月撤销。</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武器</p> <p class="ql-block">当中一位是中国🇨🇳驻英国🇬🇧大使顾维钧。</p> <p class="ql-block">1945年9月9日9时,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代表日本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正式向代表中华民国政府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呈交投降书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10月25日,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何应钦代表中国🇨🇳在受降书上签名!</p> <p class="ql-block">现代爱国主义者闻一多,地质学家许德佑,音乐家马斯聪都纷纷赶赴贵州晴隆,参加抗日。</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道弯之雄险,皆因其依山筑造,工程艰险,山势陡峭,弯道频急。由关口向远处眺望,山峦叠起,横直连绵,薄雾裳绕,云海茫茫,气势磅礴,向关下俯视,二十四道弯仿佛游蛇下山,欲饮山脚之清泉,从关下往上仰视,其弯道犹如白龙盘山,真可谓“万山飞翠上吟肩,路曲行人似蚁旋”,给人既有惊心动魄之感,又有心旷神怡之处。从关上经过,可见脚下浮云连绵,烟气莽莽,加入天宇。穿过云海,行至悬岩下,即可见二十四拐左侧的悬岩飞瀑。盛夏时节,可见两涨清泉从悬岩之上,飞流直下,确是“悬岩挂白虹,细雨日飞空”。 </p><p class="ql-block">24道拐”公路是抗日战争中国际援华军需物资运输的大通道,犹如一条大动脉,为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这儿是第一拐</p> <p class="ql-block">保持原汁原味的砂石路,很颠簸的!</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往上爬的坡</p> <p class="ql-block">交通车在往上坡行驶,虽然颠簸不已,大家还是乐意地享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往下冲的坡</p> <p class="ql-block">第十四拐</p> <p class="ql-block">走在拐道上的转弯处,下坡段现在沙土路边上都有加固,要不然太危险⚠️</p> <p class="ql-block">三位美女点缀老房子显示青春的气息,及时代感。</p>